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西安西安古城密档 > 第247章 坚守·岁月见证.6.[信念]忠友不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7章 坚守·岁月见证.6.[信念]忠友不折

6.[信念]忠友不折

隔离审查室的窗户很高,窄小得像一道缝隙,只能望见一线灰蒙的天空。时近黄昏,那线天空由灰转暗,最后一丝光亮也吝啬地收了回去,斗室里只剩下桌上一盏昏黄的电灯,将吴忠友的身影拉得长长的,投在斑驳的墙壁上,如同一座沉默的孤峰。

送走了又一波问询的人,房间里暂时只剩下他一个。空气里弥漫着陈旧纸张、灰尘和一种无形的压力混合在一起的味道。他没有动,依旧保持着挺直的坐姿,目光落在对面墙上一个模糊不清的污渍上,仿佛那是什么值得研究的星图。

身体是疲惫的,连续多日的反复问询,围绕着那些他早已陈述过无数次的历史细节,耗神费力。但比身体更累的,是心。一种被无形绳索捆绑、被怀疑目光审视的窒息感,如同湿冷的藤蔓,悄悄缠绕上来。他们反复追问他的动机,追问他在旧营垒中的每一个细节,试图从里面找出“投机”、“潜伏”甚至“阴谋”的蛛丝马迹。有些问题近乎刁难,带着有罪推定的预设,字字句句都像小锤,敲打着他这些年努力构建起来的平静生活,也敲打着他内心深处那份不容玷污的信念。

他知道江静云来过,并且带来了强有力的证明。审查组的态度从那之后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不再像最初那样疾言厉色,但问题并未结束,那种审视的目光依然存在。他们似乎在权衡,在判断,那份来自“密档”的证据,与时代洪流之下的某种“政治正确”,孰轻孰重。

他感激江静云的仗义执言,在那样的风口浪尖,她冒着风险取出密档,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担当。这份战友情谊,沉甸甸地压在他心头,既是温暖,也更让他觉得,自己绝不能倒下,绝不能辜负这份信任,更不能……否认那段历史,否认那个夜晚做出的、改变了他一生轨迹的选择。

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了那个遥远的夜晚。也是这样一个光线昏黄的房间,不过不是在审查室,而是在他自己的书房。窗外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敲打着梧桐叶片,沙沙作响。他对面坐着赵致远,那时还被称为“赵先生”。没有威逼,没有利诱,有的只是一壶清茶,和一场关于家国、关于未来、关于人心的深入交谈。

赵致远的声音不高,却像一把精准的钥匙,一层层拨开他心头的迷雾。“忠友兄,”他记得赵致远是这样说的,眼神诚恳而睿智,“你看这天下大势,民心所向,岂是几座城池、几百万军队能够逆转的?我们读书人,求的是什么?不是高官厚禄,是心安,是能为这片土地、这些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现在的政府,腐败已成痼疾,内战不止,民不聊生,你在这里,又能实现几分当初报国的理想?”

他的话,句句敲在吴忠友的心坎上。他想起自己看到的那些触目惊心的腐败,想起前线士兵无谓的牺牲,想起市面萧条、百姓困苦的景象……他一直以来压抑着的失望、苦闷和那份未曾熄灭的良知,在那一刻被彻底点燃。

“清溪”这个代号,是赵致远为他取的。他说:“忠友兄品性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正需要一股清溪吹散浊流,看清前路。也愿你能如清溪,为我们带来新的清流。”

那一刻,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醒和决绝。那不是背叛,而是回归,是迷途知返,是向着光明和未来的毅然奔赴。他举起那杯早已微凉的茶,以茶代酒,郑重说道:“致……不,琴师同志,我吴忠友,愿为此理想,贡献绵薄,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九死其犹未悔”……

他在心里默念着这七个字,嘴角泛起一丝极淡、却无比坚毅的弧度。当年的誓言,言犹在耳。如今这点审查,这点困境,比起当年在敌营中周旋、随时可能暴露牺牲的危险,比起在保密局监狱中,徐远舟们的严刑拷打,又算得了什么?比起陆明远、雷万山、白曼琳他们付出的生命代价,他此刻所受的委屈和质疑,又有什么不能承受?

信念,不是在顺境中的高歌猛进,而是在逆境中的沉默坚守。他对自己说:吴忠友,你当年的选择没有错!你投向光明,为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这是事实,是任何审查、任何污名化都无法改变的事实!真金不怕火炼,组织的审查最终会还你清白。如果连这点风雨都经受不住,你如何对得起“清溪”这个代号?如何对得起那些为你铺路、甚至为你牺牲的战友?

他的目光重新聚焦,变得清明而坚定。他缓缓站起身,走到那扇高窗下,努力昂起头,透过那狭窄的缝隙,向外望去。看不到星辰,也看不到月亮,只有城市边缘映来的、微弱的光晕,涂抹在深蓝色的夜幕上。

但在他心里,有一轮明月,朗照乾坤。那是他无悔的信念,是他对当年选择最彻底的肯定。

他想起了前几天,审查组一位年轻成员私下里,带着几分不解地问他:“吴老,您当年……就真的没有一点犹豫?没有想过可能选错了吗?”

当时他没有直接回答,只是笑了笑。此刻,在这寂静的夜里,他在心中给出了答案:

“犹豫过,但从未怀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路,纵然荆棘满途,我心如清溪,风雨无阻,我身如青松,不折不弯。”

这信念,是他此刻唯一的支点,也是最强大的力量。他相信,历史终将证明一切,如同江水东流,不可逆转。他也相信,在这座他选择并守护的城市里,还有像江静云、像虽卧病榻却心系此事的赵致远这样的同志,他们之间的情谊,是这寒夜里的另一抹微光。

这抹微光,或许不足以驱散所有的阴霾,但足以让他感到温暖,让他知道,他并非独自一人在坚持。他期待着,能与他们再次坐在一起,哪怕只是静静地喝一杯茶,那也将是穿越风雨之后,最珍贵的慰藉。

吴忠友收回目光,回到桌前,拿起那本允许他阅读的《毛选》,就着昏黄的灯光,认真地读了起来。他的背影,在墙壁上投下稳定而执着的影子,仿佛真的化作一叶扁舟,在时代的激流中,稳稳地、坚定地,驶向应有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