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水浒:后周遗孤,开局撕诏书 > 第135章 此乃柴皓谋略的精妙所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5章 此乃柴皓谋略的精妙所在。

其一,草原大漠距中原过于遥远。孙子兵法有言:“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更何况漠北远在千里之外?茫茫草原,无城无镇,胡人游牧为生,中原大军一到,他们便迁徙避战,使得中原军队难以就地补给,只能依赖后方千里运粮。而千里馈粮,损耗巨大,抵达前线时,十不存二三。即便中原再富庶,也难以长久支撑。

昔日汉武帝北伐匈奴,虽重创胡虏,却耗尽文景之治的积蓄,百姓不堪重负,几近揭竿而起。最终,汉武帝不得不下轮台罪己诏,以平息民怨。即便如此,匈奴仍未彻底覆灭,西汉东汉三百年间,边患依旧频发,朝廷不得不时而和亲,时而征讨。

这一切的根源,便是未能斩草除根,彻底剿灭匈奴。

难道是汉武帝不想灭尽匈奴吗?

当然不是,以汉武帝的雄才伟略,怎会不想一举平定边患?

实乃力有不逮!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对彻底消除边患,皆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一,在漠北穷追猛打耗费巨大,难以长期驻军清剿流窜部族。

其二,驻防成本过高,恐边患未平而国内先乱。

正因如此,历代王朝无人敢言永绝边患。

直至大周天子柴皓横空出世!

这道昭武拓边令颁布后,北方边患将彻底终结!

启禀陛下,末将杨再兴已生擒奚奴萧干,幸不辱命!

马蹄声骤响,杨再兴单手持枪策马而来,另一手提着萧干。行至天子大纛前,他将长枪插地,拎着奚王大步上前,年轻的面庞难掩激动:陛下,末将没给大周丢脸吧?

柴皓望着这位十七八岁的小将,笑意盎然:何止未丢脸,你为大周挣足了颜面!昔有薛仁贵三箭定天山,今有杨再兴单骑擒敌酋,更迫降三十万奚军,此等功业必当流芳百世!

这位年轻天子毫无架子,轻拍杨再兴肩膀,眼中满是赞赏。大周猛将如云,而杨再兴的崛起更显军中后继有人。

陛下过誉!末将不过凭血气之勇独闯敌阵。三十万奚军归降,全赖陛下天威与大周军势,末将不敢贪功。杨再兴难掩激动。能得这位兼具霸王之勇的马上天子认可,对少年将领而言实乃莫 耀。须知大周虽战将千员,但最强者始终是天子柴皓!

柴皓的威名并非源于其大周天子的身份,世人对他推崇备至也绝非出于对 的奉承。

这位大周皇帝除去九五之尊的光环,本就是当世无双的盖世豪杰!

当年柴皓初露锋芒之时,每一场战役都足以载入史册,震撼古今。

若仅以勇武而论,说他堪比西楚霸王项羽都算保守。

在大周将士眼中,陛下柴皓的悍勇,早已超越昔日的楚霸王!

太史公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赞叹: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然而自柴皓横空出世后,这句话或许该周昭武帝柴皓之勇,方为千古无二!

他所缔造的大周王朝,其强盛程度同样旷古绝今!

无论是疆域版图还是文治武功,如今的大周都远超刚被取代的赵宋,更非汉唐盛世可比。

正因如此,杨再兴对柴皓怀有发自肺腑的敬仰。

这份崇拜无关 身份,而是一个热血少年对传奇英雄的纯粹向往。

即便杨再兴在此战中展现出堪比三国赵云的神勇,但在他心中,大周天子柴皓才是真正的天下第一,古今无双!

周帝之勇,举世无敌,亘古未有!

这不仅是杨再兴一人的信念,更是全体大周将士的共识。

因为这是柴皓自梁山聚义起兵以来,用一场场惊天战役铸就的威名!

江南方腊、淮西王庆、河北田虎、北方金国、西北西夏、辽东高丽、大漠奚人,乃至中原赵宋......

这些雄踞一方的霸主,皆在三年间被柴皓逐一荡平。

自柴皓起兵之日起,这天下就无人能挡其锋芒!

此即大周文武坚信周帝之勇,千古无二的底气所在。

杨再兴虽能单枪匹马生擒奚王萧干,但他自认不过具备赵云之勇。

而大周天子柴皓,则是集项羽、吕布、赵云等千古名将之能于一身,犹有过之!

柴皓的功业伟绩,堪称前无古人。

仅凭他在靖康之变中力挽狂澜、再造华夏的壮举,就非寻常英雄可比。

更遑论大周的繁荣鼎盛,已让汉唐盛世相形见绌。

论文治之昌明、经济之繁荣,即便以富庶着称的赵宋也难以企及。

华夏文明历经千年积淀,至赵宋时期达至巅峰!

从经济文化层面考量,此言确属实情!

当今大周承袭赵宋文脉,更因柴皓肃清 、遏制土地兼并、振兴工商、革新技艺等举措,令国家经济在宋制根基上愈发昌盛!

是故论及文治经济,历代王朝皆难望大周项背!

若论军功武备,则当以强汉盛唐最为煊赫。

然则即便强汉盛唐,亦不过将匈奴驱逐漠北,击溃 施以羁縻。

终究未能根除北疆胡患!

此刻大周三十万铁骑与中原三十万雄师见证下,奚王萧干携奚族、室韦、蒙兀等部三十万联军卸甲归降!

漠南漠北胡人青壮,十之 尽在于此!

柴皓已迈出平定北疆最关键的第一步!

张叔夜、岳飞接旨,命尔等率十万大军押解胡虏降卒南归,自雁门关入河东,分置各矿场工坊。所需物资可直接向李纲、李若水二位宰辅申调。

柴皓嘉勉杨再兴后,对阶下囚萧干未置一瞥,径自向二将颁令。

三十万降卒南迁事关重大,若放任逃窜必为边患。故特遣张叔夜统军十万严加押送。

张叔夜乃文武全才之帅臣,忠直刚毅;岳飞谋略冠绝诸将,沉稳持重。以此二人统兵押运,足保降卒安然入中原为役。

张叔夜曾主政地方,理政之能尤胜军略。入雁门关后,自可协调河东各州府,将这批劳力妥善分派矿场...

臣张叔夜领旨!

末将岳飞领旨!

二将肃然接旨,深知此任干系重大。三十万胡虏南迁中原,经年累月矿役消磨,不消十载便会血性尽失。其部族传承,终将湮灭于岁月长河。

如此一来,既能彰显大周不杀降俘、以劳役代死的仁德,又能为大周543的经济发展输送充足的劳力与煤炭资源。

最关键的是,短则十年八年,长则二三十年,当这些漠北青壮逐渐消逝在岁月长河中,他们背后的漠北各部也将随之湮灭。

仿佛从未存在过!

柴皓确信,这些漠北丁壮甚至会对此甘之如饴。

漠北的生存环境自古比中原更为严酷。

每逢暴雪寒冬,牲畜冻毙,便有无数人饿殍遍野。

即便风调雨顺,牲畜也可能因疫病或狼群锐减。

游牧生计远比农耕脆弱——所谓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正是如此。

这些漠北人并非如世人想象般终日啖肉饮酪。

多数时候,他们舍不得宰杀牲畜,仅以乳酪充饥,佐以经年累月的陈旧肉干。

正因如此,即便中原强盛,漠北部族仍要冒险南下劫掠。不打草谷,便难存活。

看似凶悍的漠北部族,实则生存远比中原百姓艰辛。

遭遇大雪灾时,部族老者常自行出走,将有限口粮留给青年。

但若归顺大周,纵使劳役繁重,却能三餐饱腹。

毕竟,欲驱马驰骋,先需饲以草料。

唯有让这些劳力吃饱,才能挖出更多煤炭。

如今大周工商业腾飞,煤炭需求与日俱增!

为确保供应,饮食上绝不克扣。

对底层漠北丁壮而言,每日温饱已足慰平生。

至于劳作?

在漠北时,他们终日与天争、与狼斗、与异族厮杀。

而大周的劳役,于他们反似天堂!

此乃柴皓谋略的精妙所在。

古往今来,唯他这位大周天子方能成就如此局面!

轰隆马蹄震彻草原,三十万大周铁骑正分兵疾进。

岳飞与张叔夜率领十万步骑兵马,押解着归降的三十万奚人室韦联军战俘,浩浩荡荡向南行进,直指雁门关。

抵达雁门关后,岳飞将统领十万大军协助文官张叔夜,把这三十万青壮劳力分派至河东路太原府等地的各处矿场。

如今河东路各矿场昼夜不停开采,仍难以满足大周日益增长的需求。先前在矿场服役的女真、渤海等金国降俘,已有不少因过度劳累而亡。

这三十万漠北壮丁的到来,将有效缓解河东路矿场的劳力短缺问题。

为何不征调大周百姓服劳役,或雇佣百姓做工发放工钱?只因大周子民个个珍贵,理当投身于蓬勃发展的工商业,从事技术性工作。至于这些体力活,自然要仁慈地留给大周的敌人们谋条生路...

在岳飞、张叔夜率军押送俘虏南返后,柴皓也着手安排剩余二十万步骑。他分出十万兵马,由被俘的奚王萧干等部族首领引路,直捣漠北各部老营,将其留守的老弱妇孺尽数清点,迁往大周边境或内地。

其中已无威胁的老弱被安置在长城之外,从事羊毛采集工作。同时迁移部分大周百姓出关,分配草场田地,让他们半耕半牧,并向漠北老弱学习羊毛加工技艺。如此既避免白养闲人,又能为大周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