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水浒:后周遗孤,开局撕诏书 > 第134章 漠北将成为大周别具风貌之郡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4章 漠北将成为大周别具风貌之郡县!

两军相隔不过数百步之距。

若全力冲刺,转瞬即至!

可萧干却连这片刻都不敢独行,始终躲在亲兵重围之中,仿佛身后有恶鬼索命。

昔日威震辽东的猛将,如今竟如惊弓之鸟。

萧干!你可是堂堂奚王,当年辽国南院大王!

当年率数千铁骑大破童贯十万雄师的气魄何在?

如今近万大军护体,却被我周军小将吓得魂不附体。

若我大周铁骑尽出,你能撑过几息?

昔日的草原雄鹰,如今不过是条丧家之犬!

周军阵前,柴皓声若洪钟。这位大周天子在众将拱卫下,将萧干的狼狈尽收眼底。

字字诛心,句句见血。

萧干闻言,面上顿时火烧般滚烫。

那声音穿透战场,像记响亮的耳光抽在他脸上。

羞愤之余,更涌起无尽悲凉。

柴皓说得没错。当年他萧干统领辽军征讨女真时,何等威风?

若非天祚帝昏聩,将他调往幽州,女真岂有崛起之机?

萧干抵达幽州时,辽国疆土已大半落入女真之手。恰逢赵宋派遣童贯统率十万大军北上,意图收复燕云之地。

幽州守军仅数万之众,其中主力由耶律大石率领抵御北面金军。萧干麾下不过数千兵马,却连续两次击溃宋军进攻。彼时的萧干,堪称当世豪杰!

再看今日的萧干,畏首畏尾,贪生怕死,真可谓英雄迟暮,豪气尽失。

此刻的萧干,确实已是英雄末路。不知何时起,这位昔日的辽国南院大王渐渐褪去了英武之气,沦为只顾保全富贵、贪图安逸的平庸之辈。即便去年主动进犯大周边境,也不过是为劫掠物资,全无振兴奚国、恢复辽国疆土的雄心。

如今的萧干,早已不复当年以数千精兵大破十万宋军的锐气。他心中只剩苟且偷生之念,全无进取之志。在这点上,他远不及昔日同僚耶律大石。

当年辽国大半疆土沦陷,天祚帝逃亡无踪。萧干与耶律大石拥立晋王耶律淳在幽州建立北辽,一度北抗金国,南退宋军,颇有中兴之势。可惜好景不长,耶律淳病逝,北辽人心涣散。萧干选择回归奚族故地自立为王,而耶律大石先投奔天祚帝,后因不被信任而远走西域,建立西辽。

这对辽国末年的双子星,最终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耶律大石始终不曾放弃,而萧干一遇挫折便退缩自保。

历史上,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延续至金国 之后,最终亡于成吉思汗之手。而萧干的奚国仅存续不足一年便告覆灭——因其不敢与金国争锋,转而攻打宋境幽州,结果被守将郭药师击败。郭药师用计策反萧干部下,致使其在撤退途中遇害。一代枭雄,就此陨落。

萧干称帝的时日,不过短短五月。

在这方天地间,萧干却比原本的命数幸运几分。

只因金国早已被大周皇帝柴皓所灭,天下格局亦随之剧变。

萧干因此比原本的历史多苟延了些许岁月,在奚王的位置上多坐了些时日。

然而此刻,终是到了萧干谢幕之时。

面对大周的煌煌天威,萧干既无力抵挡,亦无处可逃!

越是慌乱,萧干便越能感觉到,身旁的奚人亲卫正以更快的速度溃散。

而那大周年轻将领杨再兴,已如雷霆般突进至萧干数十步之内!

萧干顿时方寸大乱,再也顾不得等待援军,策马便欲甩开杨再兴。

可惜为时已晚。

杨再兴一扯缰绳,胯下神驹长嘶一声,如龙跃渊,瞬息间掠过数十步,直逼萧干马后。

他猿臂轻舒,一记海底捞月,便将这末路枭雄的腰带牢牢攥住,当场生擒!

——

霎时间,原本喊杀震天的战场,骤然陷入死寂!

仿佛万物噤声,千军默然!

只因敌军主帅奚王萧干,已被人生擒!

生擒萧干者,正是大周小将杨再兴!

亦是此战中,大周唯一出阵的将领!

此情此景,足以令天下人瞠目结舌!

须知萧干乃是自立为帝的奚王,麾下坐拥三十万大军!

纵使这三十万大军战力远逊大周,终究是三十万之众。

莫说三十万大军,便是三十万头猪立在那里,也非杨再兴一人可敌。

然而此刻,杨再兴单枪匹马闯阵,于万军之中直取主帅,生擒奚王萧干!

古往今来,如此壮举能有几回?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萧干既已被擒,这仓促拼凑的奚国联盟,便已名存实亡。

联盟各部本就各怀异心,无人愿随萧干螳臂当车。

即便那些誓死效忠的部族,见萧干被擒,亦如失舵之舟,再难兴风作浪。

转瞬间,喧嚣的战场归于沉寂。

不足两千的奚族降卒满脸喜色,他们当初果断归顺大周,追随杨再兴 萧干的抉择如今得到了丰厚回报。随着奚王萧干被擒,三十万联军土崩瓦解,这些率先投诚的将士不仅献上投名状,更立下战功,日后待遇自然远胜那些战败被俘的士卒。

与欢欣鼓舞的降卒形成鲜明对比,其余奚族部众与草原联军皆面如死灰。室韦、蒙兀等部首领更是懊悔不迭——他们早存异心,原打算待萧干显露败象时临阵倒戈,生擒萧干献给周帝邀功。岂料迟疑间,杨再兴已单骑破阵,如探囊取物般生擒奚王,令他们错失良机。此刻即便归降,也不过是穷途末路之选,众首领相视苦笑,尽是苦涩。

阵前,杨再兴左手提着萧干如拎鸡雏,右手长枪直指二十余万联军,声若雷霆:降或死?这声断喝震得敌军肝胆俱颤。尤其当他们看见昔日不可一世的奚王此刻如丧家之犬般被拎在敌将手中,更觉震撼。连主帅都被敌军轻取,这群乌合之众岂敢再战?

更令联军胆寒的是,即便萧干未被擒获,双方虽各拥三十万大军,但奚族联军怎敌大周铁骑?周军尚未全力出击,仅遣一员小将便震慑全军。若三十万周军如泰山压顶般攻来,草原怕是要天塌地陷,将联军碾作齑粉!

杨再兴马前,各部首领纷纷抛下兵器,跪地叩首:“我等愿归顺大周!求将军开恩,求天子收留!”

“愿将全部草场牛羊献与大周,只求活命!”

几个首领争先恐后地辩解:“都是萧干逼迫我等!漠北距中原万里之遥,萧干的刀却架在脖子上,不得不从啊!”

“求天子恕罪,让我等将功折罪!”

哀告声此起彼伏,三十万奚族大军接连下马卸甲。漠北最强的敌军,就此向大周屈膝。

声浪越过旷野,传入大周军阵。柴皓立于天子大纛下,闻言冷笑:“可看清这些墙头草的嘴脸了?”

“去年随萧干犯边劫掠时何等猖狂,如今兵败,倒学会摇尾乞怜了。说什么献草场献牛羊——”黄金龙纹甲胄在烈日下泛着寒光,“不过是算准中原王朝历来只要贡品,终究得靠他们治理漠北!”

他猛然挥鞭指向北方:“但朕偏要改这千年惯例!”

声如雷霆震彻三军:“汉朝号称一汉当五胡,可连中原郡县都被豪强把控,何况草原?我大周绝不行羁縻之政!”

汉武帝与东汉大将窦宪时期,汉军屡次北伐匈奴,横扫漠南漠北,封狼居胥,祭天龙城,却始终未能根除匈奴之患。

后来的鲜卑、柔然、 、契丹等部族,不过是古匈奴残部重组而成。

只要漠北仍有胡人部族存活,只要中原王朝的政令无法直达草原,这些胡人便会如野草般在暗处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伺机南下劫掠,趁中原衰弱时抢夺财富以壮大自身。

因此,若大周欲永绝漠北之患,必须彻底掌控草原!

第一步,便是将漠北部族迁入长城以内,置于大周掌控之下。

眼下大周煤矿、铁矿及各项工程皆需大量劳力,这些降卒正是最佳选择。

随后,可迁徙自愿拓边的百姓至漠北草原,不必皆令其耕种——中原亦不乏善养牛羊者。

可仿照中原分田之制,将草场划归牧民,登记入册,编户齐民,以官府取代部族首领之权。

每百里择水草丰美、适宜越冬之地设县建城。

县城既可护卫百姓、维持秩序,又能征收赋税,便利中原与草原子民互通贸易。

更可在漠北县城开设毛皮作坊,使草原与中原以肉食、粮食互补,提升人口承载力,支撑官府驻军。

待士农工商俱全,草原自会如中原般繁荣,不复地广人稀之貌。

从此,漠北将成为大周别具风貌之郡县!

人口繁盛,产业完备,粮贸畅通,则漠北永固,胡患绝矣!

此策,朕命名为——昭武拓边令!

昭武拓边令!

天子大纛之下,柴皓的声音铿锵有力,回荡四方。

左右文武众臣闻言,无不震惊失色,脸上写满难以置信。然而,短暂的震撼过后,取而代之的却是难以抑制的狂喜。

武将之中,岳飞等深谙韬略者,以及文臣出身的帅臣宗泽、张叔夜,更是心潮澎湃,难以平静。他们比那些只知冲锋陷阵的将领更具远见,自然明白这道昭武拓边令背后蕴含的深远意义。

自古以来,北方胡人的边患从未断绝。中原强盛时,胡人或远遁,或如蝇虫般不断袭扰;若中原出兵驱赶,他们便四散而逃,待风声过后,又卷土重来,伺机吸血食肉。若中原疲弱,他们便变本加厉,大肆劫掠,使中原元气大伤。

胡人如附骨之疽,难以根除,究其原因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