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 > 第6章 书商窥利,“爆款”话本欲催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章 书商窥利,“爆款”话本欲催生

清乐茶坊的晨光刚漫过柜台,马骥就抱着个粗瓷碗,蹲在角落琢磨新段子。碗里是孙老板特批的“隔夜茶”,苦涩中带着点陈香,正适合提神。他脑子里正翻腾着“赘婿逆袭”的本土化改编——把现代网文里的“三年之期”改成“科举放榜日”,落魄书生其实是被陷害的忠臣之子,藏在岳父家当赘婿,等金榜题名时再揭露真相,顺便收拾那些欺负过他的小人。

“马先生,借一步说话?”孙老板的声音突然传来,身后还跟着个穿藏青绸缎直裰的中年男人。那男人面团团的,头戴员外巾,腰间挂着个玉坠,手指上套着个翡翠扳指,一看就是个有钱的主儿。孙老板脸上堆着笑,语气比平时客气了三分:“这位是‘集贤堂’的赵员外,临安城里数一数二的书商,特意来见您。”

“集贤堂?”马骥心里咯噔一下——他前几天听茶客说过,集贤堂印的话本在市井里很受欢迎,《三国平话》《大宋宣和遗事》都是他们家出的。这是“甲方爸爸”找上门了?他赶紧放下茶碗,拍了拍衣角的灰,拱手道:“赵员外久仰,在下马骥。”

赵员外眯着小眼睛,上下打量马骥,目光像秤砣似的,把他那身半旧的青布短衣、磨破的鞋尖都扫了个遍。末了,他才笑着摆手:“马先生不必多礼。前几日听人说,您在茶坊讲的‘临安闲话’很是新奇,尤其是那‘赘婿翻身’‘王爷微服’的段子,鄙人很感兴趣。”

马骥瞬间来了精神,拉着赵员外往角落的空桌坐,语速都快了几分:“赵员外眼光独到!那些只是皮毛,我肚子里还有更精彩的!比如‘穿越时空’——一个人从千年后穿到咱们大宋,用后世的法子造水车、改良织布机,还能预测天灾,最后当上个大官;还有‘系统附身’——脑子里突然多了个神仙玩意儿,做了好事就给奖励,比如力大无穷、过目不忘,帮着主角报仇雪恨;还有‘重生复仇’——主角被人害死,一睁眼回到十年前,知道谁是仇人,提前布局,把仇人耍得团团转!”

他一边说,一边比划:“就说那‘穿越’的,主角知道明年江南要闹旱灾,提前教百姓挖井储水,还弄出‘曲辕犁’,让粮食增产三成,您说这故事能不火?”

赵员外的小眼睛越睁越大,手里的折扇都忘了摇。他做了二十多年书商,听过的话本没有一百也有八十,可从没听过这么“离谱”的设定——人能从未来穿过来?脑子里能有神仙玩意儿?死了还能活过来?这要是印出去,会不会被人骂“妖言惑众”?

可商人的本能让他没立刻拒绝。他捏着下巴,琢磨着:这些故事虽然怪,但够新鲜!市井百姓就爱听点不一样的,那些老掉牙的才子佳人、忠臣孝子,早就听腻了。要是真能把“赘婿”“王爷”这两个段子写出来,说不定真能成“爆款”。

“马先生,”赵员外打断他,声音压得低了些,“您说的‘穿越’‘系统’,实在太出格,怕是难登大雅。不如我们先从‘赘婿逆袭’开始?您把它写成话本,我让集贤堂刊印,销路好的话,咱们再谈其他的。”

“写成话本?出版?”马骥的心跳瞬间加速,这可是他穿越后第一次靠“脑子”赚钱!他赶紧点头:“没问题!不过赵员外,我有几个条件。”

“哦?马先生请讲。”赵员外愣了愣——以往作者求着书商出书,哪有作者提条件的?

“第一,话本扉页必须写‘钱塘马骥编撰’,我要署名。”马骥竖起一根手指,“第二,不能一次性买断,除了首版的稿费,以后加印,我要拿分成——就是每卖一本,我得几文钱。这叫‘版税’,是对作者的尊重。”

“署名?分成?”赵员外的脸皱成了包子。他印书这么多年,作者要么是落魄文人,给几贯钱就愿意把稿子卖了;要么是书会里的“才人”,只拿固定报酬,哪听过“署名”还要“分成”的?“马先生,这不合行规啊!话本印出来,谁管作者是谁?再说分成,我哪知道卖了多少本?总不能天天跟您对账吧?”

“行规是死的,人是活的!”马骥据理力争,“赵员外,您想啊,要是这书火了,‘马骥’的名字打响了,我下一本书是不是能卖更高的价?您是不是能赚更多钱?这是长期合作,共赢!至于对账,您可以让账房先生每月记一次,我不跟您算细账,但总不能让我白忙活吧?”

孙老板在旁边听得直咧嘴,觉得马骥这是狮子大开口——一个没名没姓的穷小子,还敢跟赵员外谈条件?可他没敢插嘴,只是端着茶壶,给两人续了茶。

赵员外沉默了半天,手指在桌沿上敲了敲。他想起前几天伙计说的,集贤堂最近的话本销量下滑,好几家书坊都在抢生意。马骥的故事虽然怪,但说不定真能救急。他咬了咬牙:“署名可以,但得写成‘钱塘马骥着,集贤堂刊印’。首版稿费给你八百文,分成的事,等加印了再说,到时候咱们再定比例。”

“八百文?”马骥心里盘算了一下——在临安,一文钱能买两个烧饼,八百文够他吃两个月饱饭,虽然比预期的少,但好歹是个开始。他伸出手:“成交!我这就动笔,三天内给您初稿!”

赵员外没想到他这么爽快,愣了一下才握住他的手:“好!我等您的好消息。”说完,又叮嘱了几句“别太离谱”“多写点人情世故”,才带着伙计离开。

孙老板看着赵员外的背影,拍了拍马骥的肩膀:“你小子胆子真大,敢跟赵员外提条件!”

马骥嘿嘿一笑,摸了摸胸口的挂坠——挂坠正传来一阵温热的悸动,不像在草原时的苍茫,也不像说书时的鲜活,而是带着点铜臭的烟火气,像是在吸收“故事与商业结合”的能量。他知道,这只是开始,他要把现代网文的套路,在大宋的话本市场里,闯出一片天。

接下来的三天,马骥几乎住在了茶坊的角落。孙老板给了他一张旧桌子、一盏油灯,他就趴在上面写。白天听茶客聊天找灵感,晚上借着油灯的光奋笔疾书。他把“赘婿”的主角名字改成“苏文卿”,设定成被奸臣陷害的御史之子,为了避祸才入赘到商户张家,白天被岳父岳母欺负,晚上偷偷读书,还利用现代知识帮张家改良了记账的法子,最后在科举中高中,揭露奸臣的罪行,风光回家。

初稿写完那天,他拿着稿子去找赵员外。赵员外看了一半就拍了桌子:“好!这苏文卿的隐忍,这岳父岳母的势利,写得跟真的一样!尤其是改良记账法那段,新鲜又实在!”当即给了他八百文铜钱,还承诺加印后给他每本两文钱的分成。

马骥捏着沉甸甸的铜钱,心里满是成就感。他看着集贤堂的伙计把稿子拿去排版,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印在话本上,被临安的百姓争相传阅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