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 > 第3章 巧手学剪窗花纸,歪扭福字贴上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章 巧手学剪窗花纸,歪扭福字贴上门

在石头家安顿下来后,马骥很快就被这淳朴的乡情和浓厚的年味所感染。石头一家的热情好客,村民们的友善淳朴,让他彻底放下了心中的戒备和陌生感,不再把自己当外人,而是真心实意地想融入这个温暖的村落,亲身参与到过年的各项准备活动中去。

他觉得自己好歹是个“文化人”,写春联算是露了一手,赢得了石头一家和村民们的称赞,心里美滋滋的。但他也知道,自己在农活和手工活上完全是个门外汉,看着石头一家和村民们忙碌的身影,他也想学着做点什么,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也体验一下原汁原味的乡土生活。

机会很快就来了。这天上午,马骥看到石头娘和村里的几位妇人聚在自家院子里,围坐在一张八仙桌旁,一边唠着家常,一边灵巧地剪着窗花。她们面前的桌子上,堆着一沓沓鲜红的彩纸,还有几把小巧锋利的剪刀。红纸在她们手中翻飞,剪刀如同有了生命一般,“咔嚓咔嚓”几声,就能剪出栩栩如生的图案——有展翅欲飞的喜鹊登梅,有灵动鲜活的连年有鱼(莲和鱼),有寓意吉祥的蝙蝠(福气)、桃子(长寿),还有复杂精美的“福”字团花,每一件都堪称民间艺术品。

马骥看得眼睛都直了,心里充满了好奇和羡慕。这剪纸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民间智慧和技艺,每一刀、每一线都恰到好处,充满了美感。他之前在苏州见过文人雅士的书画,在澳门见过西洋画师的写实油画,却从未见过如此质朴而灵动的民间艺术,心里顿时涌起一股强烈的学习欲望。

“石头娘,婶子们,你们剪得也太好看了吧!”马骥凑过去,脸上带着真诚的赞叹,厚着脸皮说道,“我能跟你们学学剪窗花不?我也想剪几个,贴在屋里,添点年味!”

妇人们见这个“白面书生”对她们的手艺感兴趣,都忍不住笑了起来。石头娘放下手中的剪刀,笑着说:“行啊!马先生想学,俺们咋能不教呢!不过这剪纸可是个细致活儿,得有耐心,急不得。”

旁边一位姓王的婶子也笑着打趣道:“马先生是读书人,拿惯了毛笔,怕是拿不惯这小剪刀吧?剪窗花可得手上有准头,不然剪坏了可就白费功夫咯!”

“婶子,我试试!”马骥不服气地说道,“我虽然没剪过,但我眼神好,手也不算笨,肯定能学会!”

石头娘从桌子上拿起一张正方形的红纸,又递给他一把小巧的剪刀,耐心地教他:“马先生,你先从最简单的学起。先把这张纸对折,再对折,折成一个小正方形,然后在折好的纸上画出你想剪的图案轮廓,沿着轮廓剪下来,展开就是一个对称的窗花了。”

她一边说,一边示范着对折的方法,手指灵巧地将红纸折成整齐的小正方形,然后用铅笔在上面轻轻画了一个简单的雪花图案:“你看,就像这样,先画简单的线条,别画太复杂,不然不好剪。”

马骥信心满满地接过红纸和剪刀,觉得自己连勾股定理都能弄懂,还能被这小小的剪纸难倒?他学着石头娘的样子,笨拙地将纸对折,一次没折整齐,又重新折了一遍,费了好半天劲,才勉强折成一个歪歪扭扭的小正方形。

接着,他拿起铅笔,在折好的纸上小心翼翼地画起雪花图案。他想画得对称一些,结果越画越歪,线条也断断续续的,完全没有石头娘画的那样流畅。

“没事没事,第一次画成这样已经不错了!”石头娘在一旁安慰道。

马骥深吸一口气,拿起剪刀,开始沿着画好的线条剪起来。他的手有些发抖,生怕剪坏了,剪刀下去的力度也控制不好,要么剪得太浅,没剪断纸;要么剪得太深,一下子剪过了头。好不容易剪完,他小心翼翼地把纸展开,结果一看,顿时傻了眼。

展开的红纸上,哪里是什么雪花图案,分明是一堆乱七八糟的线条,有的地方断了,有的地方连在一起,边缘毛糙不堪,看起来就像一张被老鼠啃过的破纸,根本看不出任何图案的影子。

“哈哈哈!马先生,你这剪的是啥呀?是雪花还是柴火棍啊?”王婶子忍不住笑出了声,其他几位妇人也跟着笑了起来,笑声中充满了善意的调侃。

马骥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这……这怎么跟我想的不一样啊?怎么展开就成这样了?”

“马先生,你折的纸就歪了,画的线条也不对称,剪的时候力度也没掌握好,自然剪不好啦!”石头娘笑着安慰他,“再来一次,这次俺帮你折,你跟着俺画。”

在石头娘的帮助下,马骥总算折好了一张整齐的红纸,又照着石头娘画的图案,勉强画好了线条。这次他剪得格外小心,屏住呼吸,一点点地沿着线条剪下去,生怕再出岔子。

剪完展开一看,这次总算能看出点雪花的样子了,虽然边缘依旧毛糙,线条也不够流畅,但至少是个对称的图案,比第一次强多了。

“不错不错!马先生有进步!”石头娘连忙鼓励道。

马骥受到了鼓舞,信心大增,又开始尝试剪其他图案。他学着剪喜鹊,结果剪出来的喜鹊翅膀一长一短,脑袋歪歪扭扭,像只被拍扁的麻雀;他学着剪鱼,结果剪出来的鱼没有尾巴,身体僵直,像根晒干的木棍;他学着剪“福”字,结果剪出来的“福”字缺胳膊少腿,笔画歪歪扭扭,充满了后现代抽象风格,让人忍俊不禁。

妇人们看着他手里的一堆“废品”,笑得前仰后合。王婶子笑着说:“马先生,你这剪的‘福’字,怕是灶王爷看了都认不出来哟!”

“婶子,我这是抽象派!”马骥也不气馁,自嘲地笑道,“艺术嘛,不一定非要写实,有自己的风格就行!”

虽然剪得不好,但马骥却觉得这过程非常有趣。他不再追求剪出完美的图案,而是享受这种动手的乐趣和与村民们融洽相处的氛围。他一边剪,一边听妇人们唠嗑,听她们说东家的媳妇生了个大胖小子,西家的儿子明年要娶媳妇,说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好,说明年盼着风调雨顺、家人平安……这些最寻常的家长里短,却充满了鲜活的生活气息,让马骥感受到了久违的人间烟火味。

不知不觉,一上午的时间就过去了。马骥虽然没剪出什么像样的作品,但也剪了满满一桌子的“抽象派”窗花,有歪歪扭扭的福字,有奇形怪状的鱼,还有看不出是什么的鸟类。他挑来挑去,最后选中了一个自己剪的、勉强能看出是个“福”字的窗花——虽然边缘毛糙,结构松散,“福”字的右边还多剪了一个小缺口,但他觉得意义非凡。

“我要把这个福字贴在门上!”马骥拿着自己的“作品”,兴致勃勃地说道。

石墩正好从外面回来,看到马骥手里的福字,憨憨地笑了:“马大哥,你这福字……挺有劲道的!跟别人剪的都不一样!”

“那是!这是我亲手剪的,独一无二!”马骥得意地说道。

他搬来一个小板凳,站在院子的栅栏门前,准备把福字贴上去。石头娘给了他一碗熬好的浆糊,马骥用手指蘸了点浆糊,均匀地抹在福字的背面,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贴在门板上。

结果贴上去一看,福字歪歪扭扭的,还贴反了——“福”字应该倒着贴,寓意“福到了”,他却正着贴了上去。

“马大哥,福字贴反了!”石墩提醒道。

“哎呀!我忘了!”马骥一拍脑门,连忙把福字撕下来,重新抹上浆糊,倒着贴了上去。这次虽然还是有点歪,但总算符合习俗了。

马骥看着自己亲手剪的、歪歪扭扭的福字贴在门上,心里充满了成就感。虽然它不如石头娘和婶子们剪的精致,但这是他自己的劳动成果,凝聚着他对新年的期盼和对这个村落的热爱。

除了剪窗花,马骥还尝试参与了其他准备活动。他看到石头娘在熬制贴春联的浆糊,也好奇地凑过去帮忙,结果差点把浆糊熬糊了,被石头娘笑着赶了出来;他看到村里有人在做豆腐,也想试试推磨,结果没推几下就气喘吁吁,累得满头大汗,被石墩笑着替了下来;他看到有人在炸油条,也想帮忙翻油条,结果差点把油条炸糊,还溅了一身油星子。

他虽然总是帮倒忙或者技艺拙劣,但他那份热情和愿意融入的态度,却赢得了村民们的好感。大家不再把他当成一个需要小心对待的“外乡书生”,而是逐渐把他当成了屯里的一份子,一个有点笨手笨脚但心眼实在的“自己人”。无论他做什么,大家都会笑着鼓励他,耐心地教他,让他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味。

他胸口的挂坠,在马骥笨拙地学习剪纸、融入村民活动的过程中,吸收着那种由亲手劳作、人际温情和微小成就感汇聚而成的“参与”能量。挂坠的悸动变得轻快而欢愉,带着一丝笨拙却真诚的暖意,光芒柔和得如同村民们的笑容,温暖而治愈。

马骥站在院子里,看着自己贴的歪歪扭扭的福字,看着忙碌的石头一家,看着村里来来往往、面带笑容的村民们,心里充满了幸福感。他知道,这个年,他一定会过得格外温暖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