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堡垒的威慑力如同无形的屏障,将大多数零散的威胁阻隔在外,赢得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时期。然而,陈默深知,这种平静之下暗流涌动。林凡的势力仍在扩张,江东安全区态度不明,更远处还有“净世会”的阴影。被动地等待信息传来是远远不够的,堡垒需要一双能看得更远、更清晰的眼睛。这项重任,自然落在了陈雪的肩上。

她的工作重心,从之前主要依赖破解固定信号和监控周边动静,转向了更具挑战性的领域——主动构建一个更广阔的情报网络。

指挥中心情报区内,陈雪面前的屏幕不再仅仅是代码和波形图,更多了许多代表着不同无线电频段的窗口,以及一张不断被细化、标注的电子地图。

她的第一步,是尝试与那些被标注在“独眼笔记”上、以及通过其他渠道得知的相对稳定的外围幸存者团体,建立极其谨慎的、非直接的联系。这并非易事。末世中,信任是奢侈品,暴露自身位置更是大忌。

陈雪采取了一种迂回的策略。她利用堡垒强大的信号发射和接收能力,以及陈浩改进的定向天线,开始在特定的、较为混乱的公共频段或半公共频段中,有选择性地释放一些经过精心筛选和模糊化处理的信息。

这些信息并非核心机密,可能是一则关于某个区域丧尸异常聚集的警告(来源于无人机侦察),可能是一则关于某种可食用变异植物的粗略辨识特征(来源于吴教授的研究),甚至可能是一则关于某个小型土匪团伙活动规律的匿名提示(来源于对监听信息的归纳)。

信息被刻意处理得零碎、匿名,且不附带任何索取回报的要求,仿佛只是一个不愿露面的“邻居”随手发出的善意提醒。发送的时间和频率也毫无规律,避免被追踪。

起初,这些信息如同石沉大海。但陈雪极有耐心,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这种单向的“信息投放”。

几天后,转机开始出现。

首先是一个位于北方“废弃林场”的小团体,在他们内部使用的、一个自以为加密的简陋频道中(已被陈雪破译),头目对下属提到了:“……南边那个‘匿名者’说的消息,关于变异狼群的,好像是真的,我们派去西边的人差点撞上,以后都注意点……”

紧接着,另一个活跃在东部河流区域的、以捕鱼和交易为生的小型聚落,在一次与其他流浪者的公开通讯中,隐晦地感谢了“不知名的朋友”提供的关于河道暗流变化的提醒,避免了他们一条小船的损失。

这些反馈,虽然并未与堡垒建立直接对话,却证明了陈雪释放的信息正在被接收,并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种基于信息交换的、极其脆弱的单向“联系”正在悄然形成。

陈雪并不满足于此。她开始尝试进行低风险的“信息互动”。她会偶尔在释放信息后,在同一个频段短暂监听,捕捉可能的回应或讨论。有时,她甚至会模仿其他幸存者的口吻和通讯习惯,参与到一些无关痛痒的、关于物资交换或区域传闻的讨论中,小心翼翼地隐藏着堡垒的存在,同时贪婪地汲取着每一丝可能有用的情报。

这个过程如同在黑暗的森林中轻声呼唤,既要避免引来猛兽,又要努力分辨可能的盟友或需要警惕的目标。

她的努力逐渐有了回报。电子地图上,那些原本只有名称和大致方位的光点旁,开始增添了更多细节注释:

“林场团体,头目外号‘铁斧’,性格暴躁但重视手下,主要武器为冷兵器,疑似拥有少量猎枪。”

“河畔聚落,首领为前渔夫,相对温和,以鱼类和手工制品与其他团体进行有限交易,警惕性高。”

“西侧流浪车队,约十五人,车辆改装,行为难以预测,曾与‘铁斧’团体发生冲突……”

这些信息虽然零散,却极大地丰富了堡垒对周边环境的认知。陈雪甚至通过多次信息交叉比对和信号溯源,成功定位了几个之前未知的、非常隐蔽的幸存者藏身点。

然而,情报工作也并非总是顺利。有一次,陈雪试图监听一个信号强度很高、内容似乎涉及大宗物资交易的通话,却意外触发了对方可能设置的反侦察警报,导致信号源瞬间消失,并在随后几个小时里,监听到了明显的、针对性的信号搜索行为。这让陈雪惊出一身冷汗,立刻切断了所有可能被关联的监听通道,堡垒也随即进入了短暂的静默状态,直到确认风险解除。

这次事件让她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外部世界的险恶与复杂。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暴露自身,引来灭顶之灾。

但陈雪没有退缩。她如同一个耐心的织网者,用无形的电波作为丝线,在充满危险的末世迷雾中,一点点地编织、延伸着属于堡垒的情报网络。这张网还不够坚固,覆盖范围也有限,但它正在努力穿透堡垒周围的“信息迷雾”,为陈默的决策提供着越来越清晰的外部视角。

她知道,与林凡乃至更强大势力的对抗,不仅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信息与情报的战争。她必须让堡垒的“眼睛”看得更远,让堡垒的“耳朵”听得更清。

这张无形的情报网,正悄然成为堡垒除了坚固防御和强大火力之外,另一件至关重要的生存武器。而它的延伸,也意味着堡垒的触角,开始真正触及到这个末世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