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寒风开始席卷校园,梧桐叶片几乎落尽,只剩下光秃的枝桠倔强地指向灰蒙蒙的天空。大二上学期的时光仿佛按下了快进键,在专业课程、学生会杂务、软考备考和零星社交的交织中飞速流逝。当米小圈在日历上划掉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时,一门核心专业必修课《软件工程导论》的结课要求,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他和室友们中间激起了不小的波澜——要求每组完成一篇不少于八千字的课程综述论文,并附上规范的文献引用。
“八千字?!综述论文?还要引用文献?”王浩看着课程群里的通知,发出一声哀嚎,“我以为交个作业、做个大作业就完了,怎么还要写论文啊?这玩意儿不是大四才搞的吗?”
赵磊显然要镇定得多,他扶了扶眼镜,已经开始分析任务:“综述论文不同于毕业设计论文,它不需要原创性研究,主要是对特定领域现有研究成果、进展和观点进行梳理、归纳和评述。考察的是信息检索、文献阅读、归纳分析和学术写作能力。这其实是培养我们学术素养的第一步。”
刘洋言简意赅地指出了关键:“选题很重要。”
米小圈看着通知里“自选与软件工程相关的主题”的要求,心里也是一片茫然。软件工程领域如此广阔,从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项目管理,到前沿的devops、人工智能辅助编程、低代码平台……哪个方向才适合作为他学术论文的“处女作”?
第一次小组讨论在宿舍进行,气氛有些沉闷。大家提出了几个方向,但都觉得要么太大太空泛,如“论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要么太偏太技术,如“基于深度学习的代码缺陷预测”,感觉超出了目前的能力范围。
“我们需要找一个切入点小一点,但有足够文献支撑,而且我们稍微能看懂一点的题目。”米小圈总结道,感觉像是在迷雾中摸索路径。
接下来的日子,米小圈的生活里多了一项固定的任务——泡图书馆和浏览学术数据库。他第一次真正走进了图书馆那排排高大、密集的书架之间,穿梭在充斥着纸张与油墨特殊气味的“tp31”(计算机技术)分类区。他也第一次登录了学校购买的知网、万方、IEEE xplore等学术资源平台,面对海量的中英文文献,感到既兴奋又无措。
一开始的搜索是盲目而低效的。他输入“软件工程”、“敏捷开发”等宽泛的关键词,检索出的文献浩如烟海,成千上万篇论文标题看得他眼花缭乱,许多摘要里的专业术语也让他一头雾水。他下载了几十篇看上去相关的论文,打开后却常常发现要么过于深奥难以理解,要么与他想探索的方向相去甚远。
挫败感像冬日的阴霾一样笼罩着他。他感觉自己像一只无头苍蝇,在信息的迷宫里乱撞。坐在图书馆靠窗的位置,看着窗外萧瑟的冬景,再看看电脑屏幕上那些令人费解的公式和图表,他一度怀疑自己是否具备基本的学术研究能力。
转机出现在他偶然旁听的一场由图书馆学科馆员主讲的“文献检索与利用”讲座上。馆员老师讲解了如何精准定位关键词、如何使用布尔逻辑进行组合检索、如何利用参考文献进行溯源追踪、如何快速阅读摘要和结论判断文献价值等实用技巧。
“不要试图一口吞下大象,”馆员老师微笑着说,“从一篇高质量的综述性文章或该领域权威学者的文献入手,先建立对该领域的基本认知框架,再像蜘蛛织网一样,逐步扩展你的文献范围。”
这番话点醒了米小圈。他调整了策略,不再盲目下载。他先找了几篇近五年发表的、关于“敏捷开发在中小型软件团队中的应用”的综述文章仔细阅读。这些文章帮他理清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问题、流派观点和发展脉络。然后,他根据这些文章后面列出的参考文献,顺藤摸瓜,找到了更多更具体的相关研究,比如关于“Scrum方法实践中的挑战”、“用户故事映射的有效性”等。
这个过程依然艰辛。阅读英文文献速度很慢,需要频繁查阅词典;理解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也需要反复琢磨。但这一次,他感觉方向清晰了许多。他一边阅读,一边开始用文献管理软件笨拙地整理下载的论文,并尝试用思维导图工具勾勒出不同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对“敏捷开发实践中沟通效率的影响因素”这个细分点特别感兴趣。因为在编程社的项目经历和学生会的协作中,他切身体会到沟通的重要性,也遇到过因沟通不畅导致的问题。这让他觉得,这个题目不仅有文献可查,也与他自身的体验相关联,或许能写出一点自己的思考。
他将这个初步想法带到了第二次小组讨论上。这一次,大家都有了更具体的准备。赵磊提出了基于“代码质量度量”的选题,王浩则对“游戏开发中的特定引擎应用”更感兴趣。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可行性分析,最终,他们小组确定了一个更具操作性的综合选题:“面向中小型团队的敏捷开发实践效果与挑战综述”,并大致划分了每个人的侧重方向,米小圈负责的正是“沟通与协作”这一部分。
选题确定了,但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阅读、梳理、总结、用自己的话表述,并按照严格的学术规范进行引用和排版。米小圈看着自己负责部分搜集到的几十篇核心文献,感觉面前仿佛立着一座需要字斟句酌、缓慢攀登的高山。
深夜的宿舍里,常常只剩下键盘敲击和书页翻动的声音。台灯下,米小圈皱着眉头,与一段拗口的学术表述较劲,或者为了找到一个确切的词语来描述某个研究发现而绞尽脑汁。他第一次如此深刻地体会到,将散乱的观点整合成逻辑清晰、语言准确的文字,是多么考验耐心和功力的一件事。
这只是一个开始,一篇微不足道的课程论文。但米小圈知道,他正在蹒跚学步,尝试推开一扇名为“学术研究”的大门。门后的世界深邃而广阔,充满了未知与挑战,而此刻,在资料堆里的艰难摸索,正是他踏上这条路径的最初足迹,笨拙,却足够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