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生存法则之赤色黎明 > 第107章 新生啼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龙国滨海市的初秋带着海风的温润,市立医院的产房里,一声清亮的啼哭划破清晨的宁静。林野紧握着苏晓的手,看着保温箱里皱巴巴的小家伙,眼眶发热——这个在月球基地孕育、最终在地球降生的男婴,被取名为“林辰”,寓意星辰大海的启程。苏晓轻抚着孩子柔软的胎发,声音带着初为人母的温柔:“等他长大,要告诉他,我们的家不止在地球。”

消息传到月球虹湾基地时,老沙正带着工程队调试新的电磁轨道,张阿姨端来的月壤面包瞬间被欢呼的队员们抢空。陈默则通过量子通讯,将林辰的照片发给了远在欧盟航天中心的莉娜,屏幕那头传来她雀跃的声音:“这是地月文明的第一个宝宝,必须给他准备火星矿石做的礼物!”

就在林辰满月这天,全球航天联盟的视频会议如期召开。林野抱着襁褓中的孩子,出现在屏幕上,身后的苏晓正整理着火星生态系统的研究报告。“月球基地已具备‘前哨’功能,下一步,我们要向火星迈进。”林野的声音沉稳有力,屏幕上随即弹出“星火计划”的蓝图——以月球为跳板,构建地月火三级运输体系,最终在火星建立可长期驻留的科研基地。

计划的核心是依托月球的先天优势,打造“电磁驱动发射基地”。老沙带领的工程团队已在月球赤道开工,建设一条长200公里的电磁轨道。“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1\/6,又没有空气阻力,电磁驱动能把航天器加速到3.28公里\/秒,直接送入火星转移轨道。”他指着轨道设计图解释,“比在地球发射节省90%的燃料,百吨级的载人飞船都能一次送上去。”

苏晓的团队则聚焦火星生态系统构建。他们以虹湾基地的闭环生态为基础,培育出能耐受火星极端温差与高氯酸盐土壤的“火星先锋生物”——改良后的蓝藻可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南极地衣能分解火星土壤中的矿物质,而经过基因编辑的土豆,产量比地球品种高出40%。“我们设计了‘帐篷生态圈’方案,用透明复合材料搭建密闭穹顶,内部模拟地球温带环境。”苏晓展示着模拟模型,“首批将投放10种微生物、5种植物,先完成水氧循环的闭环。”

陈默负责的地火通信与监测网络,已完成初步部署。他将3颗“深空哨”卫星送入地火轨道,通过鹊桥中继卫星群实现4亿公里外的实时数据传输。“火星表面的辐射强度是地球的700倍,我们在卫星上加装了新型辐射探测器,能精准定位安全着陆点。”他调出天问三号的探测数据,“结合古水体痕迹分析,水手谷区域最适合建立首个基地。”

计划推进中,最大的挑战是载人飞船的生命维持系统。火星往返需数年时间,微重力和深空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尚未完全破解。苏晓团队与医疗专家合作,在月球基地搭建了模拟舱,测试人工重力装置和辐射屏蔽材料。“我们发现,月球岩石中的氦-3不仅能供能,其同位素还能制成轻量化屏蔽层,防护效率提升60%。”苏晓的报告让各国代表眼前一亮。

一年后,月球电磁轨道迎来首次试射。林野和苏晓带着一岁的林辰,站在虹湾基地的观测平台上。当搭载着火星探测器的航天器在轨道上加速,化作一道银色光束消失在星空时,林辰挥舞着小手,似乎在与遥远的火星打招呼。老沙拍着林野的肩膀:“下次试射,就是载人飞船了!”陈默则举着手机,记录下这一幕:“莉娜已经在催了,说要和我们一起上火星。”

当晚,林野看着苏晓哄林辰入睡,月光透过舷窗洒在母子身上。苏晓轻声说:“等基地建好了,带辰辰去火星看日落吧。”林野点头,目光望向窗外的星空——那里,“深空哨”卫星正闪烁着微光,火星在遥远的轨道上静静等待。

从深海到月球,从新生到远征,他们的守护与探索从未停歇。而这颗名为“辰”的小生命,终将见证人类文明迈出太阳系的那一步,让星火在更遥远的宇宙中,燃起不灭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