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接通的瞬间,陈默听见窗外传来摩托车发动的声音。
李二狗已经跨上摩托,头盔也没戴正,油门一拧就冲了出去。车灯划破夜色,在村口拐弯处一闪, 消失在村口尽头。
陈默握着手机,听筒里传来环保执法大队值班员的声音:“您好,环保举报受理中心,请讲——”
他把U盘的音频、监控画面截图和行车轨迹全部上传,说明青山村水库正在遭遇非法倾倒。对方记录了编号,承诺两小时内派员检查。
林晓棠站在屏幕前,手指还在刷新实时监控。翻斗车已经卸完第一车渣土,司机正准备离开。赵铁柱发来消息:证据拍全了,人没动,等执法队到场再行动。
陈默松了口气,转身抓起外套:“我去后山看看电缆有没有异常。”
林晓棠抬头:“监测系统昨晚被干扰过,我怀疑他们不止一条路子搞破坏。”
“你先休息会儿。”他说,“天快亮了,我带对讲机,有事喊你。”
他没应,只是低头打开笔记本,调出最近三天的温度曲线图 。数据断断续续 ,像是被人刻意切断过信号。
陈默走出村委会时,天边刚泛白。露水打湿了他的裤脚。
他沿着竹林边缘的小道往北走,一边查看地面是否有新挖的痕迹。电缆是从县里接入的专线,埋在地下三十公分,但有些节点裸露在外,容易被人动手脚。
林晓棠坐在值班室,眼皮越来越沉。她揉了揉太阳穴,伸手将别在马尾辫上的野雏菊发卡取下来,弯腰插进监测仪侧面一个松动的接口。塑料外壳有点裂了,发卡卡住后盖,勉强让线路接触稳定。
屏幕闪了一下,重新加载数据流。
突然,警报声响起。
红色弹窗跳出:“竹林核心区温度异常!局部达42度!”
她猛地坐直,手指快速放大势力图。高温区域集中在三号实验田西南角,呈点状分布,不是自然升温的扩散形态。 他立刻翻找陈默留下的笔记本 ,一页页往后翻。
翻到第三页,看到一行字:王家坡老李反映,今年春笋冒出来带焦边,闻着像烧塑料味。
她心跳加快,马上拨通陈默电话
“不是病虫害。 ”她说,“有人在地 下加热土壤,想制造根系腐烂假象。”
陈默正在一处电缆井旁蹲着检查线路。听到这话,他抬头看向不远处的竹林。那一片叶子颜色确实偏黄,之前以为是施肥不均。
“我顺着线往前查。”他说,“你盯住数据变化。”
林晓棠挂了电话,把警报截图保存,又调出过去七十二小时的温升记录。每间隔两小时,温度就跳一次,规律得很 。最后一次升温发生在凌晨四点十七分,持续了四十三分钟。
他记下时间, 打开后台日志,发现那段时间 供电电压有个微小波动,像是启动了额外负载。
与此同时,陈默沿着电缆走向一路排查,终于在后山缓坡发现一处新翻的土坑。泥土还是湿的,下面露出半截金属管,连着粗电线。
他扒开更多土,看清那是个圆柱形装置,表面刷成绿色,伪装成灌溉桩。顶部有个散热孔,摸上去还有余温。
他掏出对讲机:“铁柱,带上人来后山c区,发现三十多个加热器,埋在试验田周围。”
半小时后,赵铁柱带着二十多个村民赶到,手里拿着锄头、铁锹和扳手。他蹲下看了眼设备,从腰间抽出鲁班尺,量了间距。
“这布局…… ”他皱眉,“跟宏达上次用的地质雷达点位一样,反过来布的。”
“他们是想让我们自己发现问题。”陈默说,“然后对外宣称竹林生态失衡,碳汇数据作假。”
村民一听就火了。
“谁敢动咱的竹子!”张婶抡起锄头就砸,第一下就把加热器外壳敲裂。其他人也跟着动手,几下就把里面的电热丝址了出来。
赵铁柱指挥大家分工,一组人拆设备,一组人拍照录像,还有一组负责切断主电源线。他们在山坡上找到一个隐蔽的变压器箱,里面连着三条主线。全部通向不同方向的加热点。
“切断它。”陈默说。
赵铁柱用绝缘钳剪断电缆,火光一闪,监测仪那边的数据立刻停止上升。
林晓棠在值班室看到温度曲线开始回落,松了口气。她正准备整理证据包,手机响了。
是李秀梅打来的。
“你们快看宏达直播!”她声音急促,“他们在播‘青山村竹林自燃前兆’,标题都上了本地热搜!”
林晓棠点开视频平台,搜索关键词。宏达集团官方账号正在直播,背景是无人机拍的一片焦黄竹林,主持人语气严肃地说:“专家指出,这种异常升温极可能引发地下燃烧,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评论区一片哗然。
“这项目是不是有问题?”
“难怪要搞什么生态贷,原来是掩盖污染!”
“早就说乡下人不懂科学管理!”
林晓棠立刻回拨陈默电话:“他们在造谣,直播已经开始带节奏了。”
“我们这边已经毁了设备。”他说,“你把现场视频剪一段发出去,带上温度对比图和铭牌编号。 ”
她迅速操作电脑,将村民拆除加热器的画面剪成十五秒短视频 ,附上文字说明:“宏达所谓‘自燃’真相:人为埋设三十个加热器伪造高温。”又把监测数据生成折线图,标明正常区间与异常峰值。
上传至县环保局备案平台的同时,她同步转发到本地政务新媒体和几个乡村发展论坛。
不到十分钟,视频开始转发。
有网民对比发现, 宏达直播用的航拍图,拍摄时间竟是昨天 下午三点, 而那边加热器还没启动。
李秀梅趁势发布推文 :“同一片竹林,同一时段,为何温度数据完全不同?请宏达解释。”
与论风向开始扭转。
就在林晓棠准备继续回应质疑时,村委会门口传来摩托轰鸣。
李二狗冲进来,手里举着手机,屏幕还亮着那个直播间。
“他们换台词了!”他喘着气,“现在说我们暴力破坏设备,涉嫌毁坏国有资产! ”
陈默这时也赶回值班室,脸上沾着泥灰。他接过手机看了一眼,冷笑:“科研设备?那玩意儿连出厂编号都没有。 ”
赵铁柱走进来,手里拎着一个拆下来的加热器头部,上面贴着模糊标签。
“我认得这个厂。”他说,“城郊老工业区的废品加工厂,专门倒卖二手机电。这东西是拼装的,根本不是正规产品。 ”
“那就更好办了。”陈默翻开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伪造生态异常—制造恐慌—抹黑项目—逼停贷款。”
他抬头问李二狗:“运转站那边怎么样?”
“货还在。”他说,“但我拍到了入库单,这一批建筑废料登记的是‘园林绿化工’,实际成分全是混凝土碎片和工业石膏。”
“够了。”陈默合上本子,“执法队应该快到了,等他们到来,直接查封。”
林晓棠看着屏幕上逐渐平稳的绿色曲线,轻轻把野雏菊发卡重新别回仪器接口。信号灯稳稳亮着,不再闪烁。
“咱们的网。”他说,“织起来了。”
外面天已大亮。村民们陆续散去,有人顺手把砸坏的加热器残骸堆在村委会门口,像一堆废弃的铁疙瘩。
赵铁柱蹲在旁边,用扳手撬开其中一个铭牌,抄下生产批次号。
“我去找源头。”他说,“不能让他们换过马甲再来。”
陈默站在台阶上,望向远处的水库方向。那里安静无声,但他知道,事情还没结束。
他拿起对讲机:“东坡巡检组,每隔五十米检查一次电缆,发现任何动过的痕迹立刻上报。”
对讲机里传来回应:“收到。”
林晓棠收拾好资料,关掉监测系统主屏。刚起身,手机又震了一下。
是李秀梅发来的截图。
宏达直播间突然关闭,账号被平台暂时封禁,理由是“传播虚假信息”。
她笑了下,把手机塞进口袋。
陈默走出来:“你回去睡两小时吧,接下来还得盯数据。”
她摇头:“我不困。”
话音未落,监测仪屏幕忽然闪了一下。
警报没响,但热力图上,东南角出现一个微弱红点
两人同时看向屏幕。
陈默抓起对讲机:“所有人注意,再次排查东南片区,有没有漏掉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