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 第187章 汉元帝: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躺平式"帝王,司马光吐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7章 汉元帝: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躺平式"帝王,司马光吐槽

话说在西汉的历史长河里,有这么一位神奇的帝王——汉元帝,他就像一个拿着顶配装备却疯狂送人头的猪队友。别的皇帝登基是准备大展宏图,开启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而他却仿佛开启了摆烂模式,硬生生把西汉王朝从康庄大道往沟里带,连千年后的史学家司马光都忍不住化身键盘侠,对着他的操作疯狂输出!

这位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皇室贵胄,从小就被寄予厚望。他爹汉宣帝那可是妥妥的创业型皇帝,一手打造了孝宣之治,把西汉的繁荣推上了新高度。按理说,在这样优秀的老爹身边耳濡目染,汉元帝怎么着也得继承点帝王智慧吧?可现实却让人哭笑不得。汉元帝就像一个被过度保护的温室花朵,满脑子都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对治国理政的门道一窍不通,还偏偏自我感觉良好。

登基之后的汉元帝,那画风和他爹简直天差地别。朝堂之上,别的皇帝都在忙着选贤任能、处理政务,他倒好,今天和乐师探讨音律,明天跟文人切磋诗词,把皇宫变成了艺术沙龙。那些真正有才华、想为国家出力的大臣,看着这位文艺青年皇帝,心里别提多憋屈了。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京房。这位仁兄堪称西汉的人间清醒,满心满眼都是为了国家好。他苦口婆心、掰开了揉碎了给汉元帝讲任用贤才的重要性,那道理讲得头头是道、明白切至,恨不得把心掏出来给皇帝看。京房就像一个操碎了心的老师,对着一个心思压根不在学习上的学生,不停地讲重点、划考点,就盼着学生能开窍。可汉元帝呢,表面上听得频频点头,一副我懂了的样子,实际上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根本没往心里去。

京房为了让皇帝重视贤才,那真是绞尽脑汁。他搞出一套复杂的考功课吏法,希望通过这个方法选拔出真正有能力的官员。他兴致勃勃地给汉元帝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眼睛里闪着期待的光芒。结果汉元帝听完,轻飘飘地说了句再议吧,就把这事抛到了九霄云外。京房满心的热情瞬间被浇了个透心凉,就像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被人随手丢在一边,那滋味别提多难受了。

更让人无语的是,汉元帝不仅不重视贤才,还偏偏宠信石显这样的奸臣。石显那家伙,坏得流脓,满肚子都是坏水,整天就想着怎么排除异己、独揽大权。可在汉元帝眼里,石显就是贴心小棉袄,对他的话言听计从。京房看不惯石显的所作所为,多次向汉元帝弹劾,可每次都被石显巧舌如簧地化解,还反咬京房一口。汉元帝就像被石显施了魔法一样,对他深信不疑,反而觉得京房在无理取闹。最后,京房不仅报国无门,还被石显设计陷害,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就这样,在汉元帝的神操作下,西汉王朝开始走起了下坡路。朝堂上奸臣当道,忠臣被排挤打压;民间百姓生活困苦,各种矛盾不断激化。曾经那个繁荣昌盛的西汉,就像一辆刹车失灵的马车,朝着混乱的深渊越冲越快。

终于,汉元帝在一片混乱中结束了自己的帝王生涯。他这一走,留下的不是盛世华章,而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司马光说

司马光老先生估计是被汉元帝气得不轻,在《资治通鉴》里那叫一个痛心疾首。他大笔一挥,犀利点评:汉元帝这皇帝当得,德行不明,简直就是昏君模板!在司马光看来,一个皇帝,就像一艘大船的掌舵人,要是掌舵人脑子不清醒,分不清谁是靠谱的船员,谁是想搞破坏的,那这艘船迟早得翻。京房这么优秀的人才,苦口婆心地进谏,结果汉元帝愣是油盐不进,这不就是典型的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嘛!司马光强调,君主必须要有明辨贤愚的智慧,只有把真正有能力、有德行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汉元帝的失败,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时刻警示着后世的统治者们。

作者说

纵观汉元帝的一生,真的让人忍不住感叹:这皇帝当得也太了!明明有着一手好牌,却硬生生打出了个稀巴烂的结局。他就像一个被强行推上舞台中央,却根本不会表演的演员,在治国理政这场大戏里,演得一塌糊涂。其实,汉元帝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失败,更是整个西汉王朝走向衰落的开始。从他身上,我们能看到一个道理:不管在什么位置上,专业能力和正确的判断力都至关重要。如果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汉元帝明明没有治国的才能,却偏要坐在皇帝这个最关键的位置上瞎指挥,最后落得个国势衰微的下场,实在是令人唏嘘。而司马光的点评,也给我们现代人提了个醒:不管是管理一个团队,还是经营一份事业,识人用人、明辨是非都是必不可少的能力,否则,等待我们的,很可能就是失败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