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 第425章 韦昭蒙冤被杀:不写"美颜史"的硬骨头史官的悲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25章 韦昭蒙冤被杀:不写"美颜史"的硬骨头史官的悲剧

孙皓当吴国皇帝那几年,朝堂上最流行的游戏是猜祥瑞。有人说看见凤凰落在屋顶,有人说井里冒出了青龙,还有个家伙更绝,说自家母鸡下了个带花纹的蛋,这是要出圣人的征兆。满朝文武天天围着这些事儿拍马屁,唯独侍中韦昭像个异类,总爱泼冷水。

这天孙皓拿着块据说是麒麟蹄子的石头问韦昭:韦爱卿你看,这是不是天降吉兆?韦昭眯着眼瞅了半天,慢悠悠地说:陛下,这看着像野猪啃过的石头。满朝文武吓得大气不敢出,孙皓的脸当场就绿了——就像你过生日,朋友偏说你吹的蜡烛是劣质品。

韦昭这人,其实是个实打实的学霸。他不光是皇帝的顾问,还兼任左国史,管着修国史的活儿。孙皓琢磨着,得给老爹孙和也弄个显摆一下——要知道,是给皇帝写的传记,孙和这辈子就没当过皇帝,最多算个。可孙皓不乐意,觉得老爹没当过皇帝,自己这皇位坐着都不舒坦。

韦爱卿,给我爹写个纪呗。孙皓搓着手说。

韦昭头摇得像拨浪鼓:陛下,规矩不能破。您爹没登基,只能写,不能写。

我是皇帝我说了算!

史官得讲良心。韦昭答道。

就这么杠上了。孙皓心里的火能煮熟鸡蛋,可韦昭是三朝元老,文笔又好,暂时还动不得。没过多久,孙皓想了个新招——开酒会整人。他规定大臣们喝酒必须喝够七升,谁不喝就按抗旨论处。满朝文武天天喝得东倒西歪,只有韦昭因为年纪大,孙皓以往特许他用茶代酒,算是给了点面子。

可自打修史的事闹翻后,这面子也没了。某次酒会,孙皓指着韦昭的茶杯说:今天谁都别想偷懒,喝!韦昭端着酒杯手抖得像筛糠,不是怕醉,是怕喝了这杯,以后就再也直不起腰了。更让他难受的是,孙皓还喜欢让太监们拿大臣开涮,有人被骂得当场哭鼻子,有人跪地求饶,只有韦昭梗着脖子,引用《论语》里的话反驳,气得孙皓直拍桌子:你这是不给朕面子!

矛盾就像发酵的酒,越存越烈。孙皓终于找了个由头,说韦昭对自己不忠心,把他扔进了大牢。韦昭在牢里没闲着,趴在地上写了封求情信,字里行间全是委屈,希望皇帝能念在自己一辈子兢兢业业的份上放条生路。信递上去,孙皓瞅了一眼就扔了,嫌信纸太破:这老头,求情都不知道换张好纸,分明是没诚意!

公元273年的冬天,韦昭被处死,家人被流放到零陵。消息传开,吴国的史官们吓得把笔都扔了——往后写史,怕是只能捡皇帝爱听的写了。有个老太监偷偷说,韦昭临刑前还念叨着:修史就得如实写,不然跟编瞎话有啥区别?

司马光说:韦昭之死,非因其过,实因孙皓之暴虐也。史官者,国之耳目,当据事直书,以明善恶。孙皓欲掩其父之非,强改史笔,又因酒酣之怨诛戮忠良,其亡国之兆,已见于此矣。君明则史直,君昏则史诬,信哉斯言!

作者说:这事儿最讽刺的是,韦昭守的是,孙皓要的是,两个不在一个频道上的人硬要掰扯,最后只能是两败俱伤。但换个角度看,韦昭的硬骨头其实藏着一种天真——他以为史官的笔能对抗皇权,却忘了在孙皓眼里,史书不过是可以随意涂改的家谱。

更有意思的是这东西。当皇帝需要用谎言给自己贴金时,野猪蹄子都能变成麒麟爪;当他想整人时,一杯茶都能成为的证据。这哪是韦昭一个人的悲剧?分明是整个时代的荒诞剧——就像现在有人为了讨好领导,把加班熬夜说成热爱工作,把溜须拍马说成情商高,最后真干活的人反而成了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