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刚开张那会儿,朝堂上跟开“性格博览会”似的,各路人物轮番登场。有宁死不低头的硬骨头,有会办实事的聪明人,还有拍板杀皇族的狠角色。今天就聊聊这三位的故事,荣建绪的倔、苏威的能、李德林的直,凑在一起那叫一个精彩。
先说说荣建绪,这位北平汉子,官拜北周载下大夫,跟杨坚早年可是有过一段“一起扛过枪”的交情,按说关系铁得很。杨坚那会儿正憋着篡北周的皇位,忙活半天眼看就要“功德圆满”,突然想起老伙计荣建绪,派人给他捎了句话:“老荣啊,你先别急着干活,等我几天,回头咱哥俩一起享受荣华富贵,保准你吃香的喝辣的!”
换旁人,听到这话估计得乐疯了,这可是抱上未来皇帝大腿的好机会啊!可荣建绪偏不,他听完使者的话,脸一板,正经得跟块铁板似的,怼了回去:“我荣建绪是北周的官,吃的是北周的俸禄,岂能做那苟且之事?你回去告诉杨坚,别打我的主意!” 使者碰了一鼻子灰,灰溜溜地回去复命,杨坚听了,心里估计嘀咕:“这老荣,真是个一根筋!”
没过多久,杨坚就逼着北周静帝宇文阐禅位,自己当了皇帝,建立了隋朝。登基后,杨坚没忘了荣建绪,特地把他召进宫里,笑着问:“老荣啊,当初没听我的话,现在看着我当了皇帝,你后悔不?” 荣建绪梗着脖子,一点不怵,朗声说道:“臣想起两个人,一个是晋朝的徐广,刘裕篡晋建宋后,他哭着不肯仕宋;另一个是东汉的杨彪,曹丕篡汉后,他始终忠于汉室,不肯为官。臣虽比不上他们,但气节不敢丢!”
杨坚听完,愣了愣,估计是没听过这俩典故,挠了挠头,笑着说:“你说的这俩人,我倒是没听说过,不过看你这架势,话里可不怎么恭敬啊!” 旁边的大臣都替荣建绪捏了把汗,可杨坚也没真生气,毕竟荣建绪的硬骨头虽不讨喜,却也让人佩服,最后只是没重用他,让他继续当自己的小官去了。估计荣建绪每天上班,看着满朝都是杨坚的亲信,心里还在嘀咕:“我就是饿死,也不跟你们同流合污!”
再说说苏威,这位可是个实打实的“明白人”。他是西魏名臣苏绰的儿子,打小就名声在外,智商情商双在线。早年北周晋公宇文护专权,飞扬跋扈,苏威看着不顺眼,又不想跟他同流合污,干脆拍屁股走人,跑到山寺里隐居去了,过起了“采菊东篱下”的日子。
后来杨坚当了丞相,正四处搜罗人才,大臣高颎赶紧推荐苏威:“丞相,苏威是个难得的人才,您可得把他请出来!” 杨坚一听,立马派人去请苏威。俩人一见面,聊得那叫一个投机,杨坚越看苏威越顺眼,觉得这小伙子有想法、有本事。隋朝一建立,苏威就被委以重任。
苏威一上任,就给杨坚递了份奏折,核心就俩字:减赋。他说:“老百姓刚经历战乱,日子不好过,赋税徭役得从轻从简,不然容易出乱子。” 杨坚一看,这话说到心坎里了,当即拍板:“准了!你说怎么减,就怎么减!” 这下可把老百姓乐坏了,纷纷夸苏威是个好官。苏威也因此越来越受杨坚信任,跟高颎一起成了杨坚的左膀右臂,掌管朝政。
还有一次,杨坚不知道为啥,气冲冲地要杀一个人,满朝大臣没人敢劝。苏威一看,赶紧站出来,硬着头皮劝谏:“陛下,杀人可不是小事,得三思啊!” 杨坚正在气头上,瞪了苏威一眼:“我意已决,不用你多嘴!” 苏威也不气馁,一直站在旁边,一副“你不收回成命我就不走”的架势。杨坚骂了几句,冷静下来一想,觉得苏威说得有道理,于是摆摆手:“行吧,听你的。” 事后,杨坚还特地召见苏威,笑着说:“多亏有你啊,不然我就犯大错了!” 还赏了他不少金银财宝。苏威这波操作,既救了人,又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可谓一举两得。
最后说说杨坚尽灭宇文氏的事,这事可真够狠的。隋朝建立后,虞庆则觉得北周宇文氏皇族是个隐患,就劝杨坚:“陛下,斩草要除根啊,宇文氏的人留着迟早是祸,不如全杀了!” 高颎和杨惠也跟着附和:“对啊陛下,虞大人说得有道理,不能留下后患!” 满朝大臣,就李德林一个人站出来反对:“陛下,宇文氏皇族人数众多,大多是无辜之人,怎能全部处死?这不符合天道啊!”
杨坚一听,火就上来了,指着李德林骂:“你就是个书生,懂什么治国之道!宇文氏是前朝皇族,留着他们,万一有人借机谋反,怎么办?” 李德林还想争辩,杨坚直接甩袖子走了,留下李德林站在原地,尴尬得不行。
没过多久,杨坚就下了命令,北周太祖宇文泰的孙子谯公宇文乾恽、冀公宇文绚,闵帝之子纪公宇文湜等一众宇文氏皇族,不管老幼,全被处死,一时间血流成河。而李德林,也因为这事彻底得罪了杨坚,仕途一路受阻,一辈子都没得到晋升,真是冤得慌。估计李德林后来每次想起这事,都得叹气:“我这张嘴,真是说话不管用啊!”
司马光说
夫乱世之中,气节与智谋皆为难得。荣建绪坚守臣节,不屈于强权,虽不获重用,其志可嘉;苏威怀济世之才,劝减赋役,直言敢谏,实为社稷之幸;李德林秉持仁心,反对滥杀,虽遭贬斥,其德可颂。然杨坚尽灭宇文氏,虽为巩固皇权,却失之残暴,非明君之举也。盖为政者,当兼济气节、智谋与仁心,方能长治久安。
作者说
荣建绪、苏威、李德林,三人恰似隋朝初立的三面镜子。荣建绪的“倔”,是乱世中知识分子的气节坚守,他用看似“不合时宜”的固执,守住了为人臣的底线,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在功利的世界里格外珍贵。苏威的“能”,是实用主义的智慧,他懂得在其位谋其政,用减赋役、敢劝谏的实际行动,为百姓谋福祉,也为自己赢得了信任,这种“顺势而为办实事”的态度,正是乱世所需的治理能力。
而李德林的“直”,则是理想主义的悲哀。他的反对并非没有道理,却忽略了皇权更迭的残酷现实,最终沦为朝堂斗争的牺牲品。这三人的命运告诉我们:气节是骨,智谋是翼,仁心是魂。没有骨的智谋是投机,没有翼的气节是迂腐,没有魂的强权是暴政。隋朝的兴盛与后来的危机,早已在这三人的命运轨迹中埋下了伏笔。
本章金句
气节为骨智为翼,仁心藏魂方长久。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面对杨坚的富贵邀约,你会像荣建绪一样坚守气节,还是会选择顺势而为?如果你是李德林,在杨坚盛怒之下,你会继续据理力争,还是会选择沉默自保呢?快来留言说说你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