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 第736章 宇文化及的“作死之路”:弑君一时爽,兵败头落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36章 宇文化及的“作死之路”:弑君一时爽,兵败头落地

隋末那阵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人不多,宇文化及算一个。这家伙靠着老爹宇文述的势力,在隋朝朝堂上混得风生水起,可本事没多少,野心倒不小。后来趁着天下大乱,在江都杀了隋炀帝,本想拿着传国玺当“开国皇帝”,没成想一路走一路败,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说起来,他的败亡就像一出搞笑的闹剧,每一步都踩在“作死”的点子上,让人看了既解气又觉得荒唐。

先说说宇文化及攻魏州这档子事。杀了隋炀帝之后,他带着十万大军往北窜,想在中原抢块地盘当“老大”。路过魏州的时候,他觉得魏州是块肥肉,拿下它既能补充粮草,又能显显自己的威风,就下令围攻魏州总管元宝藏。元宝藏虽然名气不如宇文化及大,但守土有一套,把魏州城防修得固若金汤,宇文化及的军队攻了四十多天,天天架云梯、撞城门,可魏州城就像块硬骨头,怎么啃都啃不动。

眼瞅着士兵死伤越来越多,粮草也快接济不上,宇文化及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天天在营里骂骂咧咧,一会儿怪士兵不卖力,一会儿怪元宝藏不识时务。可他没想想,自己杀了皇帝,名声早就臭了,元宝藏就算投降,也未必有好下场,当然得拼命死守。

就在宇文化及焦头烂额的时候,元宝藏身边来了个关键人物——魏征。那会儿魏征还没投奔唐朝,正在元宝藏手下当谋士。他看出宇文化及是个外强中干的草包,再耗下去对魏州也没好处,就劝元宝藏:“宇文化及弑君作乱,天下人都恨他,他早晚得败。现在唐朝势头正盛,李渊父子有仁有义,咱们不如归顺唐朝,既不用再跟宇文化及耗着,还能保住全城百姓。”元宝藏一听,觉得这话在理,没过多久就举州投降了唐朝。宇文化及忙活了四十多天,啥也没捞着,反而让元宝藏成了唐朝的人,气得他差点把营帐掀了。

碰了一鼻子灰的宇文化及,只能带着残兵继续往东走,没走多远就遇上了硬茬——淮安王李神通。李神通是李渊的堂弟,带着唐朝军队专门来收拾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刚跟元宝藏耗了四十多天,士兵又累又饿,哪是李神通的对手?没打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只能往东逃到聊城,想靠着聊城的城墙躲一阵子。

李神通紧接着就把聊城围了个水泄不通。这下宇文化及彻底慌了——城里的粮草没多少,外面又被团团围住,再不想办法,就得饿死在城里。他思来想去,只能放下身段,派人给李神通送信,说愿意投降。按说这时候李神通要是接受投降,既能不费一兵一卒拿下聊城,还能抓住宇文化及这个“弑君犯”,是件稳赚不赔的事。

可李神通偏不。他觉得“不战而屈人之兵”不够威风,想趁着宇文化及粮尽的时候强攻聊城,既能在将士面前显显自己的本事,还能缴获聊城城里的财物,给士兵们发点赏赐。手下人劝他:“宇文化及现在走投无路,投降是真心的,咱们接受投降省时省力,还能少死人。”可李神通听不进去,愣是把宇文化及的投降请求给拒了。

宇文化及一看投降不成,只能硬着头皮死守。可他没想到,自己这一“硬撑”,反而把另一个狠角色给招来了——窦建德。窦建德那会儿在河北一带已经成了气候,他一直以“为隋炀帝报仇”为旗号,听说宇文化及在聊城被围,觉得这是个既能除仇敌、又能收人心的好机会,立马带着大军往聊城赶。

等窦建德的军队到了聊城,李神通才慌了——他本来想自己拿下宇文化及,没成想窦建德来抢功。可这时候他的军队已经围了聊城好几天,士兵也有些疲惫,再跟窦建德打一场不划算,只能不甘心地撤了兵。窦建德没了后顾之忧,立马下令猛攻聊城。宇文化及的士兵本来就饿得有气无力,哪扛得住窦建德的猛攻?没几天聊城就被攻破了。

宇文化及想带着家人和少数亲信逃跑,可刚跑出城门就被窦建德的士兵抓住了。窦建德看着宇文化及,气不打一处来,当场数落他的罪状:“你父亲宇文述受隋朝大恩,你却杀了隋炀帝,作乱天下,今天我就要为隋炀帝报仇!”宇文化及吓得浑身发抖,想求饶都没来得及,就被窦建德下令斩首了。他那几个儿子也没好下场,全被一起杀了,曾经不可一世的“弑君者”,就这么草草结束了一生。

窦建德杀了宇文化及之后,做得比李神通和宇文化及都聪明。他先是找到了传国玺,这可是象征皇权的宝贝,拿到它就等于有了“正统”的名分;接着又安抚隋朝的百官,说“你们都是无辜的,只要愿意跟着我,我就给你们官做”;对于那些想回关中或者东都洛阳的人,他不仅不拦着,还给他们准备了粮食和盘缠,派士兵护送他们上路。这么一来,窦建德既得了实利,又赢了人心,河北一带的老百姓和官员都更服他了——对比宇文化及的残暴和李神通的短视,窦建德这波操作,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收人心”。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载宇文化及“弑君作乱,攻魏州不克,奔聊城而粮尽请降,李神通拒之,终为窦建德所诛”。夫宇文化及之败,始于弑君失德,继以用兵无谋;李神通拒降,徒贪一时之威与货财,反失擒贼之机;窦建德则以“讨贼”为名,收玺、安官、送民,既除仇敌,又得人心,其成败之由,明矣。盖乱世之中,失德者必亡,贪小利者失大局,唯有以德立信、以谋取胜者,方能成一时之事。

作者说

宇文化及的败亡,看似是“打不过”,实则是“德不配位+脑子不清”。他以为杀了皇帝就能当老大,却忘了“弑君”是天下人共愤的大罪,失了最基本的道德根基;攻魏州时不知变通,耗空兵力,逃到聊城又想靠投降保命,毫无枭雄的骨气和谋略。更有意思的是李神通的“神操作”——放着现成的功劳不拿,非要追求“强攻显威”,结果把机会让给了窦建德,这就像职场里有人放着简单的任务不做,非要搞复杂的流程证明自己,最后反而让别人抢了业绩。而窦建德的成功,在于他懂“借势”——借“为隋炀帝报仇”的势,赢取道德制高点;借“安抚百官、护送百姓”的势,收拢人心。这告诉我们:不管是乱世争雄,还是平时做事,“德”是根基,“谋”是手段,光有野心没有德行,光有想法没有谋略,迟早会栽跟头;而懂得借势而为、照顾他人利益的人,往往能走得更远。

本章金句:弑君的刀能斩皇帝,却斩不了天下人的怨恨;一时的野心能撑场面,却撑不起没根基的霸业。

如果你是文中的李神通,在宇文化及粮尽请降的时候,你会选择接受投降,还是非要装一下酷,像真实历史那样拒绝、坚持强攻?要是你知道窦建德要来,又会怎么调整策略——是先跟窦建德谈判,还是赶紧猛攻聊城抢在他之前拿下宇文化及,又或者是干脆撤军保存实力?不妨说说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