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的江湖,就像一口烧得沸腾的油锅,各路英雄豪杰拿着刀枪剑戟往里跳,溅起的火星子都能点燃半个中原。永安王李孝基这会儿正琢磨着给自己的履历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盯上了吕崇茂那伙盘踞在夏县的势力,心里盘算着:“拿下这股子人马,往后在朝堂上说话腰杆都能更硬几分。”
可他忘了,吕崇茂背后站着的是宋金刚,宋金刚手下还有个能打的狠角色——尉迟敬德。这尉迟恭,论打架那是一顶一的厉害,手里的马槊耍得跟风车似的,寻常小兵碰上他,连兵器都握不稳。李孝基带着唐军浩浩荡荡杀过去的时候,压根没把尉迟敬德放在眼里,觉得凭着自己“永安王”的名头,再加上手里的兵力,收拾吕崇茂还不是手到擒来?
结果仗一开打,李孝基就傻了眼。尉迟敬德和寻相带着一队精锐,跟从斜刺里窜出来的豹子似的,直扑唐军大阵。唐军将士原本还排着整齐的队伍,被这么一冲,瞬间就乱了套。有人喊着“快跑”,有人还没搞清楚状况就被马槊挑翻在地,场面乱得像菜市场遭了哄抢。李孝基骑着马想稳住阵脚,可身边的亲兵越跑越少,最后连他自己都成了尉迟敬德的俘虏,跟其他几个将领一起,被捆得跟粽子似的,灰头土脸地被押走了。
尉迟敬德打赢了这仗,心里别提多得意了。他和寻相押着俘虏,带着缴获的兵器粮草,慢悠悠地往浍州走,一路上还盘算着回去怎么跟宋金刚邀功。可他没料到,李世民早就盯上了他这块“肥肉”。李世民听说李孝基战败被俘,气得拍了桌子,当即就把殷开山和秦叔宝叫了过来:“尉迟敬德这小子太嚣张,你们俩带些人去美良川,给他点颜色看看!”
殷开山和秦叔宝都是唐军里的老将,打仗的本事可不是盖的。两人领了命令,带着人马偷偷摸到美良川,找了个地势险要的地方埋伏起来。他们算准了尉迟敬德的行军路线,就等着对方自投罗网。
果然,没过多久,尉迟敬德的队伍就慢悠悠地进了埋伏圈。殷开山一挥手,唐军将士就跟从地里冒出来似的,弓箭、滚石噼里啪啦地往下砸。尉迟敬德这会儿还没从胜利的喜悦里回过神来,冷不丁遭了袭击,队伍瞬间就慌了。他一边挥舞着马槊抵挡,一边喊着“稳住”,可手下的士兵早就乱了阵脚,只顾着四处逃窜。
秦叔宝更是提着长枪冲在最前面,专挑尉迟敬德的软肋打。两人你来我往打了几个回合,尉迟敬德心里暗道不妙:“这秦叔宝的枪法也太厉害了,再这么打下去,恐怕要栽在这里。”他瞅准一个空隙,带着寻相和几个亲信,头也不回地往旁边的山林里跑,连那些被俘的唐军将领都顾不上了。这一仗,唐军斩了两千多敌人,缴获的物资堆得跟小山似的,算是狠狠地挫了尉迟敬德的锐气。
按说吃了这么大的亏,尉迟敬德该老实几天了吧?可他偏不。没过多久,蒲坂的王行本又遭了唐军的围攻,派人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一想,还得让尉迟敬德去,毕竟他打仗勇猛,关键时刻能顶事儿。尉迟敬德也想把之前丢的面子找回来,就和寻相偷偷带着一队精锐骑兵,打算绕小路去援救王行本。
可他们这点小心思,早就被李世民看穿了。李世民听说尉迟敬德又要动兵,冷笑一声:“这尉迟敬德还真是不长记性,这次非得让他知道我的厉害!”他当即点了三千步骑兵,亲自带队,沿着小道连夜往安邑赶。那时候没有手电筒,将士们只能借着月光赶路,脚底下磕磕绊绊的,不少人都摔了跟头,可没人敢抱怨——毕竟是跟着秦王打仗,谁都想立个功。
等李世民的队伍赶到安邑的时候,天刚蒙蒙亮。他们刚找好埋伏的地方,就看见尉迟敬德的骑兵队伍远远地开了过来。尉迟敬德这会儿还以为自己神不知鬼不觉,哼着小曲儿催马前进,压根没注意到周围的草丛里藏着唐军。
李世民大手一挥,唐军将士立刻冲了出去。尉迟敬德这下彻底懵了:“怎么又遇上唐军了?这运气也太背了吧!”他想组织反击,可唐军来得太突然,他的手下根本来不及反应,瞬间就被冲散了。寻相一边打一边喊:“敬德兄,快跑啊,再不跑就来不及了!”
尉迟敬德没办法,只能跟着寻相,拼了命地往外冲。一路上,他们不知道砍倒了多少唐军士兵,身上也添了好几道伤口。等他们终于冲出重围的时候,回头一看,身边只剩下几个亲信,其他的士兵要么被俘虏,要么已经战死了。两人骑着马,一路狂奔,连头盔都跑丢了,直到看不见唐军的影子,才敢停下来喘口气。尉迟敬德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和血水,心里别提多憋屈了:“这两次仗打得也太窝囊了,下次可不能这么冒失了!”
司马光说
尉迟敬德之勇,隋末罕有匹敌,然其两度败于唐军,非勇力不足,实乃谋算不周也。初胜孝基便自满,疏于防范而遭美良川之截;再援蒲坂又轻进,未察敌军踪迹而遇安邑之围。盖善战者,不仅需有万夫不当之勇,更需有审时度势之智,若恃勇而无谋,纵能一时得胜,终难长久。观李世民之策,两次皆料敌先机,设伏待敌,以智取胜,此乃将帅之才也。
作者说
这场“美良川逃生记”,看似是尉迟敬德的“翻车现场”,实则藏着隋末战争里一个很有意思的逻辑:勇猛从来不是战场的唯一通行证,“预判对手的预判”往往比硬拼更重要。尉迟敬德的问题,在于把“打赢一次”当成了“永远能赢”,忽略了对手会复盘、会调整策略——李世民第一次用伏击,第二次还能用伏击,不是因为没新招,而是吃准了尉迟敬德“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心态。更有意思的是,这场仗也埋下了后来的伏笔:尉迟敬德两次栽在李世民手里,反而让他看清了李世民的用兵能力,为日后归顺唐朝埋下了种子。有时候,“输得明白”比“赢得糊涂”更有价值,毕竟不是所有失败,都是彻底的结束。
本章金句
战场从不是“一次胜利”的狂欢,而是“次次清醒”的较量——别让一时的得意,遮住了下次该躲的坑。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尉迟敬德,在经历了两次惨败后,下次再领兵出征,你会先做哪件事来避免重蹈覆辙?是先派人打探清楚敌军动向,还是找谋士一起制定更周全的计划,又或者是调整自己的行军节奏?不妨说说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