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 第750章 贞观初年趣事儿:唐太宗当射箭教练,论功行赏服众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50章 贞观初年趣事儿:唐太宗当射箭教练,论功行赏服众人

武德九年秋天,长安城的空气里还飘着玄武门之变后的几分紧张,新登基的李世民却没闲着。这天一早,他没按规矩在紫宸殿处理奏折,反倒换上一身轻便的褐色劲装,揣着自己常用的那张桑木弓,直奔显德殿庭院。侍卫们见皇上这副打扮,都愣了——往常陛下要么穿龙袍,要么披铠甲,今儿这模样,倒像个要去校场比武的将军。

没等侍卫们反应过来,李世民已经站在庭院中央,朝着闻讯赶来的禁军将士们招手:“都过来都过来!往后咱闲下来的时候,我教你们射箭;真要打仗了,我就带着你们上战场。咱把箭术练好了,敌人打不进来,老百姓才能安安生生过日子,你们说好不好?”

将士们先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接着齐声喊“好”——谁不想让皇上当自己的老师啊?更何况这老师还是当年平定窦建德、王世充的战神。当天下午,显德殿庭院就摆开了架势:三十多个箭靶一字排开,几百名将士分成几队,轮流上前射箭。李世民亲自示范,拉弓、瞄准、放箭,动作一气呵成,箭羽“嗖”地一下就钉在靶心。将士们看得眼睛都直了,掌声差点把殿顶的瓦片震下来。

打那以后,每天清晨,显德殿庭院准能听见“嗖嗖”的射箭声。李世民比将士们到得还早,有时候还会拎着一篮子水果过来——谁要是射中靶心,就赏个脆甜的梨;要是进步快,就多给两个李子。有个叫王二郎的小兵,刚开始射箭总脱靶,急得直跺脚。李世民见了,就走过去手把手教他:“拉弓的时候胳膊别太僵,瞄准要看靶心,不是看箭尖……”没几天,王二郎就射中了靶心,拿着赏的梨,笑得嘴都合不拢。

不光教射箭,李世民还亲自当考官。每十天就搞一次测验,谁射得准,不仅有水果,还能在功劳簿上记一笔;要是将领们箭术好,考核的时候直接列为上等。这下将士们练得更起劲了,有的甚至天不亮就去庭院练瞄准,连饭都顾不上吃。

可这事儿传到大臣们耳朵里,有人就坐不住了。这天早朝结束,御史大夫裴寂拉住李世民,一脸焦急地说:“陛下,您可不能再在宫里教将士射箭了!律令里写得明明白白,侍卫带兵器靠近宫殿都得先通报,您倒好,让几百人在显德殿射箭,万一有个好歹,可怎么得了?”

旁边几个大臣也跟着附和:“是啊陛下,太危险了!要是有人心怀不轨,趁射箭的时候……”话没说完,就被李世民打断了。他笑着拍了拍裴寂的肩膀:“裴大人,你这是把朕的将士们当外人了?咱大唐的天下,是将士们跟着朕一起打下来的,他们跟朕的亲兄弟一样。君主把四海当成一家人,对臣民就得开诚布公,要是连自己的将士都猜疑,那谁还会真心为国家出力?”

裴寂听了,脸一下子红了,挠着头说:“陛下说得是,是老臣想多了。”打那以后,再也没人劝李世民停了射箭课。过了几年,这些跟着李世民练箭的将士,个个都成了神射手。后来突厥人再来犯,这些将士一箭就能射穿敌人的铠甲,吓得突厥骑兵掉头就跑——谁也没想到,当年在显德殿庭院练箭的小兵,如今都成了战场上的精锐。

解决了练兵的事儿,李世民又开始琢磨论功行赏。开国那会儿,跟着他打天下的人太多了,谁该封官,谁该给田,一直没理顺。贞观元年春天,李世民把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这些老臣叫到太极殿,手里拿着一份写满名字的奏折,笑着说:“今儿咱把话说开,谁立了多少功,该得什么赏赐,朕都写在这儿了。等会儿让陈叔达念出来,你们要是觉得不公平,尽管说,咱再改。”

陈叔达拿着奏折,清了清嗓子就念了起来:“长孙无忌,封齐国公,赐田三百亩;房玄龄,封邢国公,赐田二百八十亩;杜如晦,封蔡国公,赐田二百八十亩……”念到这儿,底下突然有人喊了一声:“陛下,这不合适!”

众人扭头一看,是淮安王李神通——他是李渊的堂弟,也是最早跟着李渊起兵的人,这会儿正皱着眉头,一脸不服气:“陛下,臣当年第一个响应义旗,跟着您打了那么多仗,怎么房玄龄、杜如晦这些舞文弄墨的文官,功劳还在臣之上?他们连战场都没上过,凭什么跟臣一样封国公,还赐这么多田?”

李神通这话一出口,底下几个武将也跟着点头——他们也觉得文官没资格跟武将比功劳。李世民却没生气,反倒笑着说:“五叔,您先别急,咱慢慢说。您确实是第一个响应义旗,可还记得当年在黎阳,您跟窦建德打仗,全军覆没,最后还是朕派兵把您救回来的?还有后来打刘黑闼,您闻风而逃,差点丢了整个山东。”

说到这儿,李世民顿了顿,又看向房玄龄和杜如晦:“玄龄、如晦虽说没上战场,可当年朕跟王世充对峙的时候,粮草不够,是玄龄连夜制定粮草调度计划,让咱的士兵有饭吃;后来打突厥,是如晦算出敌人的行军路线,咱才能打胜仗。他们在帐篷里运筹帷幄,帮朕平定了天下,这功劳难道会比上阵杀敌小吗?”

李神通听完,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半天说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站起来,对着李世民作了个揖:“陛下说得对,是臣糊涂了,只看到自己上了战场,没看到玄龄他们的功劳。这赏罚,臣心服口服!”

其他武将也纷纷点头:“陛下说得有理,咱之前确实想窄了。”李世民见大家都服气了,笑着说:“咱论功行赏,只看功劳大小,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也不管是不是皇亲国戚。只要为大唐出力,朕就不会亏待大家。”

打那以后,再没人对封赏有意见。而那些文官武将,也因为李世民的公正,更用心地为大唐做事——文官们尽心尽力处理政务,武将们刻苦操练兵马,贞观初年的朝堂,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

司马光说

太宗初即位,即亲教将士射术,不以君尊而远臣下,此乃推心置腹之举也。夫君臣相疑,国之祸也;君臣相信,国之福也。太宗弃律令之拘,示将士以诚心,故能练出精锐之师。及论功行赏,不徇亲疏,不偏文武,唯以功过为凭,使李神通之辈心服口服,此乃公正之治也。盖君者,当以信待臣,以公待下,如此则上下同心,国乃可兴。

作者说

其实太宗这两件事,藏着治理天下的大智慧。教射箭看似是小事,实则是在拉近君臣距离——当皇帝放下架子,跟将士们一起拉弓、吃水果,隔阂自然就没了,将士们打仗时才会心甘情愿跟着他拼命。而论功行赏更妙,他没因为李神通是皇亲就偏袒,也没因为文官不上战场就轻视,而是看透了“功劳不分文武”的本质:战场杀敌是功劳,运筹帷幄也是功劳,缺了哪一样,都打不下天下,守不住江山。

这像极了咱们现在的团队做事——有人冲在一线干体力活,有人在幕后做策划、搞协调,要是只看重一线的功劳,忽略幕后的付出,团队肯定散。太宗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能看到每个人的价值,用信任和公正把大家拧成一股绳。也正是因为这份信任和公正,贞观之治才有了好开头——毕竟,人心齐了,再难的事也能做成。

本章金句

治理的智慧,从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而是放下架子的信任,和不偏不倚的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