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世界回响

黎明冰冷的曙光,如同无情的探照灯,照亮了日内瓦湖畔的疮痍。帕克维塔古堡化作一片仍在闷烧、偶尔发出轻微坍塌声的巨大废墟,浓烟如同黑色的裹尸布,缠绕在阿尔卑斯山纯净的背景前,显得格外刺眼。湖面上漂浮着焦黑的木料、撕裂的织物和一些难以辨认的残骸。

林晓和安曼拖着几乎冻僵、精疲力尽的身体,将昏迷的石磊从冰冷的湖水中拖上杂草丛生的湖岸。三人瘫倒在岸边,剧烈地咳嗽、喘息,劫后余生的虚脱感与刺骨的寒意交织,让他们暂时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林晓手臂上的伤口被湖水泡得发白,传来阵阵刺痛。安曼的眼镜不知何时丢失了,视野一片模糊。

他们不约而同地回头,望向那片埋葬了野心、疯狂,也可能埋葬了苏杭的废墟,沉默无言。悲伤、愧疚、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沉甸甸地压在心头。

不知过了多久,远处传来了警笛声、救护车的鸣响,以及直升机螺旋桨的轰鸣。瑞士当局的力量终于抵达了这个与世隔绝的“私人领地”。救援人员、警察、记者……各色人等开始出现在湖边,封锁现场,展开搜救,场面混乱而忙碌。

林晓三人作为明显的幸存者(和可能的知情者),很快被救援人员发现,裹上保温毯,送上救护车,送往日内瓦的医院。面对警方和媒体的初步询问,林晓和安曼保持着高度的一致和谨慎,只声称是受邀参加一场私人科技博览会,遭遇了不明原因的严重事故(爆炸、火灾),对“千味计划”、“感官信标”等核心内容闭口不谈。他们知道,在彻底安全、理清头绪之前,过早暴露真相可能引来更大的麻烦。

在医院里,石磊得到了全面的检查和救治。医生诊断他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原因是极度的精神与感官过载,以及轻微的溺水,生命体征暂时稳定,但苏醒时间无法确定。林晓和安曼也接受了必要的治疗和观察。

在医院的几天里,他们通过病房里的电视、网络,以及安曼设法弄来的一部新手机,逐渐了解到那场“味觉风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的、持续发酵的“回响”。

新闻频道充斥着相关的报道:

“……全球多地报告大规模味觉感知异常事件,从高端餐厅到家庭厨房,大量消费者声称熟悉的食物尝起来‘面目全非’,现象原因仍在调查中,专家怀疑与某种尚未知的神经感官干扰有关……”

“……多家大型食品及餐饮企业股价暴跌,涉及‘味王集团’等此前深陷丑闻的公司,市场对食品供应链安全产生严重信任危机……”

“‘感官异常’事件引发全球性文化讨论:是技术灾难,还是对工业化、标准化饮食文化的必然反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本地食材’、‘传统工艺’与‘家的味道’的价值……”

网络上的讨论更是沸反盈天:

“救命!我昨天喝的可乐尝起来像铁锈混合了薄荷!这世界怎么了?”

“我突然觉得我妈妈做的、吃了二十年的红烧肉,味道变得好陌生,有点想哭……”

“有没有人觉得,虽然混乱,但偶尔尝到的一些奇怪组合,反而……有点刺激?比之前千篇一律的味道有意思?”

“我是一名厨师,我承认我慌了。但如果这意味着我们不再被那些该死的‘标准化酱料’束缚,或许……是件好事?”

“味觉风暴”如同一场全球性的、强制性的“感官戒断”和“认知重启”。它粗暴地打断了资本和技术试图强加的“标准”,将所有人的味觉暂时抛入了一个混乱的、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恐慌、困惑、怀旧、反思、甚至一丝病态的兴奋……各种情绪在全球范围内交织、碰撞。

而在这片混乱中,“山海”这个名字,以及林晓团队在古堡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尽管细节模糊,但“揭露黑幕”、“技术事故受害者”的形象已被部分媒体勾勒出来),连同他们坚持的“尊重本味”、“灵魂烹饪”的理念,竟意外地获得了空前的关注和大量的同情与支持。他们的挣扎与牺牲,仿佛成了这场巨大混乱中,一个代表着“人性”与“真实”的灯塔。

一周后,在瑞士当局完成了初步调查,确认他们作为“事故受害者”身份后,林晓和安曼带着依旧昏迷的石磊,踏上了返回祖国的航班。

飞机舷窗外,云海依旧。来时的紧张与未知,变成了归途的沉重与伤痛,但也多了一份历经浩劫后的沉淀与一丝微弱的、关于未来的希冀。

安曼看着平板上关于“山海”理念被越来越多人讨论的新闻,轻声说:“我们……好像点燃了什么。”

林晓点了点头,目光落在旁边座位上,安详沉睡却不知何时能醒来的石磊身上。他失去了一位亦师亦友的伙伴,团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世界也因此陷入了一场味觉的混乱。

但正如黎明前总是最黑暗的时刻,这场席卷全球的“味觉风暴”,在摧毁了旧的、冰冷的秩序的同时,是否也强行撕开了一片空间,让被遗忘的、关于食物本真与人情温度的种子,得以重新萌芽?

飞机开始下降,穿过云层,熟悉的山川河流逐渐清晰。然而,就在即将降落前,安曼收到了一条来自未知号码的加密信息,内容极其简短,却让她瞬间绷直了身体:

“欢迎回来。‘风暴’只是开始。小心‘清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