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四十章 暗流与根基

“山海”的重生与蜕变,如同在沉寂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餐饮界乃至更广阔的公众视野。媒体的报道褒贬不一,但“寻味之本,守心之炊”这八个字,却像一颗种子,精准地落入了一批在“味觉风暴”后感到迷茫与渴望回归本质的人群心中。

“山海轩”的预约排到了三个月之后,并非因为噱头,而是因为每一位到来的食客,都能在品尝食物之余,通过那些附带的食材故事和烹饪理念,感受到一种久违的、人与食物之间的真诚连接。学院的线上讲座观看人数屡创新高,甚至吸引了一些美食评论家和资深厨师前来“旁听”。

然而,在这片欣欣向荣之下,林晓脊背上的寒意从未真正消散。他知道,表面的平静往往预示着暗流的汹涌。“清理者”绝不会坐视“山海”的理念如此顺利地传播、扎根。他们追求的“清理”,是绝对的、不留痕迹的抹除,而一个符号化的、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山海”,无疑大大增加了“清理”的难度和代价。但这也意味着,对方的下一次出手,必将更加致命。

第一波冲击,来得悄无声息,却直指核心。

那是一个周二的下午,“山海轩”后厨正为晚市做着最后的准备。负责食材验收的孙炜,对着刚刚送达的一批来自西南山区的特色野生菌菇,皱紧了眉头。这批菌菇品相极佳,送货人也依旧是合作了多年的老熟人,但孙炜指尖传来的触感,以及鼻翼间捕捉到的那一丝极其微弱的、不同于往日的土腥气,让他心头警铃大作。

他没有声张,而是立刻取样,启动了安曼设置在安全屋内的便携式快速检测仪——这是古堡事件后,他们不惜重金添置的保障。结果出来时,孙炜的冷汗瞬间浸湿了后背。

菌菇表面附着着一种极为罕见的、慢性的、可通过高温降解但难以完全清除的合成抑制剂,其作用是长期微量摄入后,会逐渐钝化人的味蕾,尤其会对复杂、细微的风味感知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这并非致命的毒药,而是针对“山海”理念的“精准打击”。一旦有食客因此出现味觉问题,哪怕只是极个别的案例,经过舆论发酵,“山海”所倡导的“本真之味”就会变成一个天大的笑话,其信誉将彻底崩塌。

“他们…他们是想从根本上毁掉我们!”孙炜在加密通讯里,声音带着后怕的颤抖。

林晓面色阴沉。对手的阴险与专业,超出了他的预料。这不再是简单的破坏,而是试图从内部腐蚀“山海”的根基——人们对食物味道的信任。

“立刻启动备用食材供应链,所有已入库食材全面复检。对外宣称因山区降雨,本次菌菇品质未达标准,予以退回并给予预订客户相应补偿。”林晓迅速下达指令,冷静得可怕,“孙炜,你做得很好。从现在起,所有入口的食材,检测流程提升至最高级别。”

与此同时,安曼在网络上监测到数篇看似“客观”的科普文章,内容直指“野生食材安全隐患”与“过度强调原生风味可能带来的风险”,其行文风格和引用的“专家言论”,都带着浓重的、为后续攻击铺垫的意味。

“舆论战开始了。”安曼将分析结果同步给林晓,“他们在试探,也在布局。”

面对这来自阴影处的双线攻击,林晓意识到,仅仅依靠防御和内部净化,已经不足以应对。必须将“根”扎得更深,更广,将更多人的利益与“山海”捆绑在一起,形成一道对手难以撼动的护城河。

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在接下来的一次面向行业的公开课上,林晓没有按照预定的讲义讲述风味搭配,而是站在讲台上,神情凝重地讲述了这次“菌菇事件”——当然,隐去了“清理者”和检测细节,只强调他们发现了一批被不明污染物侵蚀的高级食材。

“……这件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林晓的目光扫过台下众多同行、供应商和美食爱好者,“我们‘山海’所追求的‘本真’,并非意味着倒退或无视科学安全。恰恰相反,它要求我们拥有更严格的品控、更透明的溯源,以及对食材怀抱更深的敬畏之心。”

他话锋一转,抛出了酝酿已久的计划:“因此,我在此正式宣布,‘山海’将发起并牵头成立 ‘原生食材共济联盟’ 。”

台下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

“我们将联合所有志同道合的生态农场、诚信供应商、独立餐厅以及科研机构,共同建立一套高于现行行业标准的食材安全与品质溯源体系。”林晓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联盟内共享部分安全数据、检测资源,共同抵御市场风险与恶意竞争。我们不仅要寻找好的味道,更要守护这份味道的纯净与安全!”

这个提议,如同在干柴中投入了一颗火种。许多中小型餐厅和供应商,早已苦于大资本控制的供应链挤压和各种潜在风险,“山海”的品牌信誉和这次公开透明的危机处理,让他们看到了一个可行的出路。现场当即就有多家代表表示愿意加入。

这一招,极大地拓展了“山海”的防御纵深。攻击“山海”,不再仅仅是攻击一家餐厅或一所学院,而是可能触动整个“共济联盟”的利益,将面对来自更多方的反制和压力。

也就在“共济联盟”构想提出的第二天,一直处于静默状态的石磊,在一次深夜的团队核心会议上,罕见地主动开口。他的声音依旧有些虚弱,但眼神却异常清亮。

“我……能‘闻到’那种不协调。”他指的是那些被污染的菌菇,“虽然很淡,很隐蔽,但它确实存在,像……像完美乐章里一个故意跑调的杂音。”

他看向林晓和安曼,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建议:“或许,我可以尝试……将这种‘不协调’的感觉,量化,或者说,描述出来。不一定精准,但可能比机器更快,更…直觉。”

石磊正在将他失去部分超常感官后,对“异常”和“本质”反而更加敏锐的感知力,转化为一种新的能力。这或许将成为“山海”对抗无形威胁的一张秘密王牌。

“原生食材共济联盟”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得到了远超预期的响应。越来越多寻求品质和诚信的餐饮从业者聚集到“山海”的旗帜下,一个以理念和利益为双重纽带的生态圈初具雏形。

然而,“清理者”的攻势并未因此停歇,反而变得更加多样化。网络上开始出现针对林晓个人经历的“扒皮”文章,质疑他早期职业生涯的“真实性”;有不明身份的人在“山海轩”附近徘徊,试图接触餐厅员工套取信息;甚至学院的技术支持方也接到了匿名的“合规性审查”要求……

这些骚扰如同蚊蝇,不致命却烦人,消耗着团队的精力。林晓清楚,这依旧是试探,是压力测试,意在寻找联盟和“山海”自身的薄弱环节。

这天深夜,林晓独自一人留在“山海轩”的后院,看着那方在都市霓虹映照下显得有些寂寥的天空。与本土力量的联合初见成效,但面对一个跨国界的、拥有庞大资源的隐形对手,他依然感到一种沉重的压力。

这时,他的加密手机收到了一条来自安曼的信息。信息很短,只有一行字:

「追踪到近期异常网络攻击及舆论操控的数个Ip节点,经多重跳转和伪装,最终指向一个共同的物理区域——本市新落成的‘环球美食文化交流中心’。该中心由数家国际食品巨头联合注资成立。」

林晓的瞳孔微微收缩。

对手,终于不再完全隐藏在暗处了。他们披上了合法的、光鲜的外衣,在本市设立了前沿据点。“环球美食文化交流中心”——这个名字,与“山海”所倡导的“本土”与“共济”,形成了刺眼的对照。

一场在本土舞台上,理念截然不同的、更为直接也更为复杂的对抗,似乎已无可避免。林晓握紧了手机,他知道,下一回合的较量,将不再仅仅是阴影中的匕首,更是摆在明面上的、关于未来饮食话语权的争夺战。

而这一次,他们将要面对的,会是怎样一个庞然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