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我在顶级豪门当咸鱼 > 第130章 山腹中的 “超级工厂”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0章 山腹中的 “超级工厂”

新的一年到来, 1 月的燕山,山尖还顶着积雪,山腹工厂里却满是金属碰撞的轻响 —— 李东穿着深蓝色防静电服,正蹲在军用卡车旁核对设备清单,副驾上的保温杯印着 “燕州军区特供”,杯盖还沾着早上喝的小米粥米粒。

这两周他像个 “军工快递员”,元旦李美丽没回家,他也就住在了工厂里,每天往返于地下实验室和军区仓库,军车的里程表从 “” 跳到 车斗里的设备从 “真空电弧炉的钨铼合金内衬” 换到 “等离子体炉的磁约束线圈”,连跟车的战士都摸清了他的习惯:

“李哥,今天运的这箱,比上次那台‘精密炉体’沉多了,卸的时候得格外小心。”

上午九点整,工厂入口的双层防爆门缓缓向两侧滑动,五十名身着迷彩服的军方技术人员列队站在空地上,每个人胸前的身份卡印着 “星刃项目?机密”,袖口的防静电手环在灯光下泛着淡蓝微光。

李东攥着份塑封好的《设备安装流程表》走上前,声音低沉得念着工作安排,每个字都透着 “错一点就完蛋” 的严谨:

“王组 8 人负责真空电弧炉校准,重点盯炉体中轴线跟预埋钢槽的重合度,水平误差超 0.05 毫米就得拆了重装;刘组 8 人对接等离子体炉,那碳化硼喷嘴内径才 0.1 毫米,碰坏了咱们都得在这儿加班;张组 4 人装量子加密模块,全程录像传给‘技术团队’(超级凌)存档,录像角度差一度都不行;剩下三十人分三组,十人装传送带,十人搭机械臂,最后十人负责设备接线 —— 咱们这不是装家具,是搭能造空天战机的‘超级生产线’,偏差超过 0.001 毫米,后续锻造的钨铼合金就得报废。”

他指了指身边的银色金属箱,组长们依次上前领取平板和高清录像设备。特制平板开机时,屏幕背景不是系统默认的蓝色图片,而是凌耀祖年轻时穿工装的黑白照片 —— 这是小渊特意让超级凌设置的,怕军方人员追问 “远程技术团队” 的身份时露馅。王组组长点开设备清单,忍不住吐槽:“这清单比上次安装火箭的还详细,连螺丝的型号都标着‘m3x8 钛合金’,夏芯的技术文档果然够专业。”

李东继续沉稳的说道:“大家别嫌麻烦,每一步都要严格按照流程来走,这设备安装绝对要严谨。下面开始分头行动把。”

十辆军用叉车鱼贯而入,叉臂上的银灰色包装箱贴着红色封条,边角印着超级凌专属的信息码 —— 平板扫描就能看到设备的生产时间、精度检测报告,甚至连锻造时的温度曲线都有。

“真空电弧炉 - 01,左区 A3 点位。”

李东抬手示意,叉车司机立刻放慢速度,车轮碾过地面的预埋钢槽时几乎没有声响,将两米多高的炉体稳稳落在指定位置。技术人员用无磁合金刀划开封条,炉口的碳化铪内衬泛着暗灰色,焊接缝细得要眯着眼才能看见,王组组长蹲下身,将激光水平仪贴在钢槽边缘,红色激光线直射炉体中轴线,嘴里念叨:

“这精度,确实航天火箭都比不上,难怪能造空天战机的零件。”

负责测量的技术员站在旁边,数显卷尺每隔 30 秒就量一次炉体与墙面的距离。当显示 “1499.9 毫米” 时,他轻轻指了指平板上的 “1500 毫米” 参数,司机立刻微调叉车升降杆,直到数字跳到 “1500.0 毫米” 才停下。

在指挥现场车辆的李东,做着各种手势,活像个精准的机械臂。 —— 这可是他第一次干 “比收废品高级” 的活,可不能留下 “不专业” 的印象。

另一边的等离子体炉安装现场,气氛紧张得能攥出水。刘组的技术人员戴着 10 倍放大目镜,穿着防静电的手套指尖捏着碳化硼喷嘴往炉体接口凑,喷嘴内径只有 0.1 毫米,比绣花针粗不了多少,稍微歪一点就可能卡在接口里。

“等离子体炉冷却水管接口,缠绕三层聚四氟乙烯胶带,每圈重叠 1\/3,缠绕力度 5 牛。”

工厂顶部的广播突然响起超级凌的电子音,没有任何情绪起伏,却精准得让人不敢怠慢。技术人员赶紧掏出扭矩扳手,调到 5 牛的力度慢慢缠绕,胶带收尾的切口还特意对齐接口边缘,连李东都忍不住凑过去看:

“你们这手法,比我当年给自行车补胎精细多了,难怪军方放心把设备交给你们装。”

刘组长一愣,开玩笑呢!这是造空天飞机设备,修自行车能比的吗!

相比之下,传送带和机械臂的安装倒像 “搭巨型乐高”。技术人员将预制好的导轨固定在地面的预埋钢槽上,机械臂通电后,末端的夹具自动校准,稳稳夹住一块模拟合金板,平移、翻转、放下,全程误差不超过 0.001 毫米。

负责接线的技术人员更轻松,超级凌早就在设备上标了颜色对应的接口:

“红接红、蓝接蓝,跟小孩玩的电路积木一样。”

一名年轻战士笑着说,却被组长拍了下后脑勺:

“别大意,这线要是接反了,机械臂能把自己拆了,到时候你就得陪着它加班。”

此时的地下实验室,小渊正盯着超级凌的六联屏,工厂的实时画面分六路显示,每个安装点的参数都跳得飞快:真空电弧炉的水平误差 “0.02 毫米”、等离子体炉的密封测试 “合格”、机械臂的重复定位精度 “0.0008 毫米”。

幽核突然弹出一条红色提示:“盖娅星张越请求跨纬度通讯,双星传送设备已激活 72 小时,能量损耗达 1.2%,需尽快完成蓝星定位装置对接。”

小渊赶紧接通通讯,张越的全息影像瞬间出现在屏幕上,身后的仓库里堆着 8 个透明低温容器,里面的星核结晶泛着淡蓝色光芒,像凝固的星空。他穿着盖娅星特有的银色制服,语气严谨又带着期待:“小渊先生,我方传送设备已按预定参数激活,星核结晶均按≤450K 标准存储,等待贵方定位装置同步。若持续延迟,能量损耗将超过 3%,影响后续双向传送稳定性。”

“张越先生放心,定位装置已进入最终调试阶段。”

挂了通讯,小渊在屏幕上调出的逃生舱画面,“逃生舱的通道早在高一就启动挖掘,目前已打通至李东垃圾站下方 100 米,垃圾站地皮由爷爷凌耀祖全款购置,内部装有载重 5 吨的货梯,可直达舱体。”

小渊早就设想过,把定位装置造在逃生仓实验室端的舱室,这样的话不会影响整个实验室的布局。不过这个舱室得扩大,至少得把现在的50平扩到100平。”

于是,小渊让超级凌调动纳米盾构机赶紧去扩大舱室。他揉了揉太阳穴,拿起桌上的星磁萃饮喝了一口 —— 盖娅星的传送设备还在持续耗能,必须尽快完成对接,要是能量损耗超标,后续还得重新校准参数,只会更耽误时间。

没过多久虚拟屏幕上弹出 “盾构机已提速至最大功率,预计 48小时完成挖掘以及通道侧壁加固,舱室扩容进度 2% 的提示。”

傍晚六点,工厂的设备安装完成了 80%。真空电弧炉的温控系统显示 “25c待机”,等离子体炉的等离子体生成功率稳定在 1.2x10?瓦,机械臂正自动搬运模拟合金板,传送带的运行速度精准到 “0.5 米 \/ 秒”。李东站在总控台前,给小渊发了条消息,附带一张设备安装进度的照片:“都齐了,比收废品靠谱多了,凌总(凌耀祖)没骗我,这活儿干着踏实。”

小渊回了个 “oK” 的表情,转头继续调试传送定位装置。

屏幕上,盖娅星的星核结晶参数还在闪烁,像在提醒他时间紧迫;工厂里,李东正跟技术人员一起检查设备线路,保温杯里的小米粥早就凉了,他却没顾上喝 —— 毕竟这是夏国最顶级的军工项目,可不能输在 “设备安装” 这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