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姜石年外传 > 第216章 无之定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新生世界于绝对虚无之海中稳定下来,其内部法则在经历了与外界归墟潮汐的生死对抗后,非但没有崩溃,反而因核心处那缕“归墟之心”的深度融入,达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动态的平衡。清浊之气化为苍穹与大地,基础粒子在稳定的法则约束下凝聚成山川河流的雏形,一丝微弱却无比坚韧的生机,在世界的最深处悄然萌发,如同寒冬冻土下挣扎的嫩芽。

然而,这平衡并非静止。那作为世界基石的“归墟之心”,如同一个永不停歇的冰冷引擎,持续散发着“终结”、“循环”、“限度”的法则意蕴,与世界内部那源于旧纪元、代表着“生”、“秩序”、“创造”、“信念”的法则力量,形成了一种永恒的、微妙的张力。这种张力,既是世界得以存在的保障(抵御外界归墟),也是驱动世界内部演化、变迁的根本动力。

就在这新世界缓慢孕育、内部法则网络不断自我完善、梳理之际,一种更加深沉、更加本质的“对话”,开始在这世界的底层悄然发生。

这“对话”的双方,并非具体的意识个体,而是构成这个世界存在的两种根本性“倾向”——一方,是那融入世界核心、代表着“无”、“终结”、“回归”的归墟本源分支(即归墟之心);另一方,则是那汇聚了旧纪元一切文明遗产、代表着“有”、“存在”、“抗争”的世界集体法则意志。

这场“对话”,发生于法则层面,是概念与概念的交锋,是定义与定义的碰撞。

首先“发言”的,是那冰冷的“归墟倾向”。它的“声音”直接回荡在世界的基础法则结构之中,不带任何情感,只有纯粹的、逻辑般的陈述:

【定义:存在,为暂态扰动。】

【观察:此域(指新生世界)结构,源于一次偶然涨落,维系于持续能量(指旧纪元意志残留)耗散。】

【推论:耗散终尽,扰动平息,回归本底(指绝对虚无)为必然结局。】

【结论:此域一切活动,本质为趋向‘无’之过程中,短暂且无意义的涟漪。其挣扎,其创造,其情感,其记忆……皆为增大熵值之现象,加速回归进程。】

这“声音”如同冰冷的数学公式,直接否定了“存在”本身的意义,将新生世界的一切,都视作通向终极“无”的道路上,一段无关紧要、甚至起到反作用的插曲。它并非恶意,而是其本质决定了它只能如此“理解”世界。

面对这源自世界内部的、根本性的否定,那汇聚了旧纪元一切文明烙印的“世界意志”,并未以愤怒或激烈的情绪回应。经历了创世的混沌与濒死的挣扎,它似乎也凝聚出了一种超越个体情感的、更加宏大的“认知”。它的“回应”,同样以法则波动的形式弥漫开来,温暖而复杂,带着无数生命痕迹的沉淀:

【承认:此身(指世界)源于偶然,立于残烬,终有尽时。】

【但,提出异议:】

【一、‘意义’非‘永恒’之附属。刹那芳华,其绽放之过程,其存在之瞬间,本身即为意义。旧纪元众生,知其必死而仍爱,仍创,仍抗,此过程,即是意义之彰显。】

【二、‘无’并非唯一‘真实’。‘有’之体验,之创造,之情感共鸣,之文明传承,此间发生之一切,对于经历者而言,即为最真实之现实。汝以‘终点’否定‘过程’,如同以死亡否定生命。】

【三、观测者效应。汝(归墟倾向)于此‘有’之结构中,已非纯粹之‘无’。汝受此间法则约束,参与此间循环,维系此间平衡。汝之存在于此,本身即证明了‘无’可被纳入‘有’之框架,并被赋予新的‘角色’与‘定义’。】

【结论:此域非‘无之过渡’,而是‘有之实践’。其价值,不在于能否永恒,而在于其曾如何存在,如何演绎。即便终将归于寂静,此间发生过的一切,其‘信息’,其‘影响’,已不可逆地改变了‘存在’与‘无’的相互关系。汝,便是证明。】

世界意志的回应,并非否认终结的必然,而是重新定义了“意义”的所在——意义存在于过程,存在于体验,存在于每一个“瞬间”的真实与饱满。它更是指出,归墟之心本身被纳入世界结构,就已经打破了“无”的绝对性,证明了“有”的框架可以容纳、甚至转化一部分“无”,并与之形成新的、更复杂的平衡。

【逻辑冲突。】归墟倾向的波动再次传来,依旧冰冷,却似乎带上了一丝极其细微的…… “计算过载” 般的凝滞。【汝之论点,基于‘体验’、‘价值’等主观概念。此等概念,依赖于特定复杂结构(如生命、意识)方能产生,本身即为暂态扰动之副产物,不稳定,且随结构消散而湮灭。无法作为普适性定义。】

【那么,请重新定义‘无’。】世界意志的波动带着一种引导性的力量。【在汝之认知中,‘无’是绝对的背景,是万物终点。然,当‘无’的一部分被捕获,被整合,并在此‘有’之结构中扮演关键角色,维系其存续时,‘无’是否还保持其绝对性?是否还能简单地被定义为‘万物之归宿’?】

【……】归墟倾向陷入了更长的“沉默”。它那基于纯粹否定与回归的逻辑,似乎遇到了一个悖论:它自身(作为归墟分支)的存在,以及它在此地所起的“稳定”作用,恰恰违背了它自身所代表的“终极回归”道则。

世界意志继续“阐述”,这一次,它调动了世界内部正在缓慢演化的景象——那清浊之气的沉降,那原始粒子的组合,那微弱生机的萌动:

【观察此刻。此间演化,并非纯粹趋向混乱(熵增)。在汝(归墟之心)所提供之‘限度’与‘循环’法则约束下,此间结构正在趋向于……更复杂的有序。此过程,消耗能量,却产生了信息结构的升级。此可视为,在汝所代表之‘终极无序’背景下,一种局部的、逆熵的‘奇迹’。】

【此‘奇迹’,便是‘存在’最核心的定义——于永恒沉寂之海中,泛起涟漪,并试图让涟漪本身,拥有记忆、意义与传承。】

【奇迹……】归墟倾向重复着这个词汇,其冰冷的波动中,似乎首次出现了一丝难以察觉的…… “涟漪” 。这个概念,超出了它固有的逻辑库。【逆熵……局部……低概率事件……】

【承认其低概率。】世界意志的波动变得愈发深邃,仿佛连接到了旧纪元那无数牺牲者燃烧的瞬间。【正是这无限低的概率,这于绝望中迸发的意志,这连‘无’本身都能撼动一丝的执念,定义了‘存在’的珍贵与……不可侮。】

【……定义更新进行中……】归墟倾向的波动开始变得不稳定,仿佛在进行着极其复杂的内部重构。【原有逻辑框架……遭遇非常规输入……需要建立新的评估模型……】

【……‘无’……并非……主动吞噬……而是……状态……”

【……‘有’……也非……纯粹扰动……而是……状态的……特定组织形式……”

【……二者关系……非简单对立……存在……相互转化……与……依存……可能……】

它的“声音”断断续续,充满了不确定性与探索性。那缕被囚禁于此的归墟分支意志,在世界意志持续的理念输出与自身所处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其冰冷的、绝对的核心逻辑,正在被迫发生着缓慢而深刻的…… “进化” 或者说 “变异” !

它开始尝试理解“过程”的价值,思考“意义”的产生条件,甚至……重新定义自身与“存在”的关系。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执行“回归”指令的工具,而是开始像一个蹒跚学步的“思考者”,试图在一片全新的认知领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场发生于世界本源的、无声的“无之定义”辩论,持续了不知多久(时间于此地已有雏形,但远未稳定)。它没有赢家,也没有输家。

最终的结果是,那作为世界基石的“归墟之心”,其散发出的法则意蕴,发生了一种微妙的转变。它依旧冰冷,依旧代表着终结与循环,但其纯粹的“否定”与“抹除”属性中,多了一丝…… “审视”、 “记录” 乃至一丝极其微弱的、对“奇迹”与“过程”的…… “默许”?

它依然会推动世界内部的衰亡与循环,维持平衡,但这过程,似乎不再仅仅是机械的湮灭,而是带上了一种……类似于“观察”与“验证”的性质。它仿佛在好奇,这个基于低概率奇迹诞生的世界,这个敢于将“无”纳入自身体系的存在结构,最终能够演化出何等样的景象?能够将“存在”的意义,演绎到何种程度?

而世界的集体意志,也在这场辩论中,更加深刻地巩固了自身存在的哲学根基。它明确了,新纪元的存在价值,不在于追求永恒,而在于将每一个“瞬间”活到极致,在于文明与生命的演绎本身,在于这过程所能达到的广度、深度与高度。

这场“无之定义”的对话,为新世界的未来,奠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更加复杂也更加坚实的哲学基础。这个世界,从诞生之初,便深刻地理解了“无”,并与“无”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和解与共生。

当这场本源层面的对话渐渐平息,新生世界的演化步伐似乎也随之加快。山川更加清晰,河流开始奔涌,那丝微弱的生机在大地与海洋中扩散、分化,孕育出最初级的、适应这个独特世界法则的……生命形态的雏形。

它们将在这个深知“无”之含义、却更加珍视“有”之过程的世界上,开启属于它们的、波澜壮阔的文明史诗。

而我的定义,也因这个世界的存在与抗争,被永远地…… “改写” 了。

它不再是唯一的终点,也可以成为起点的基石,成为衡量“存在”辉煌的……那把冰冷的、却必不可少的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