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攻防战的血腥与惨烈,如同一个巨大的磨盘,消耗着对峙双方的血肉与锐气。城下,孙刘联军久攻不克,师老兵疲,内部矛盾渐生;城上,刘隆军虽凭坚城浴血奋战,稳住了阵脚,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兵员减损,物资消耗巨大,短期内无力发动大规模反击。战局,陷入了一种脆弱的僵持。
然而,真正的雄主,从不会将目光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得失。刘隆深谙“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道理。在江陵城墙挡住了联军最猛烈的攻势后,他立刻将战略重心,从单纯的城池防御,转向了更具长远意义的战略布局——大力开发长江南岸已占领的狭长区域,特别是江陵城以南、联军控制区以北的这片土地,将其建设成为进可攻、退可可守的稳固根据地。
这片区域,大致位于后世湖北的江陵、公安、监利一带,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河网密布,土地肥沃,本是鱼米之乡。但因长期处于刘表荆州政权的边缘,加之近年来战乱频仍,大量田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显得地广人稀,潜力远未开发。若能有效经营,此地不仅能就近为江陵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粮草兵员,更能成为未来再度南下的跳板。
江陵,镇南将军行辕。
密室之内,巨大的荆州南郡地图铺在案上。刘隆、法正、贾诩、以及刚从后方赶来的鲁肃围聚一旁。城外隐约传来的战鼓声,更凸显了室内谋划的紧迫与深远。
“诸位,”刘隆手指重重点在地图上江陵以南、长江沿岸的大片区域,“江陵血战,虽暂阻敌锋,然我军困守孤城,终非长久之计。欲破此僵局,必须变客为主!此地,沃野千里,却荒芜人稀,实乃天赐宝地!吾意,趁联军顿兵城下,无力他顾之机,大力经营江南! 在此屯田积粮,招抚流亡,编练新军! 将此片死地,变为活棋!”
法正眼中精光一闪,立刻领会了刘隆的深意:“主公英明!此乃‘深耕易耨,静待其时’之策!联军主力被牵制于江陵城下,其后方必然空虚。我若在此屯田练兵,一则可就近补给江陵,减轻后方转运压力;二则可招揽荆州南部流民,扩充实力;三则可训练熟悉江南水土之新军,为将来南下奠定基础!此乃一举三得!”
贾诩捻须缓缓道:“文和亦以为然。然,此事需隐秘进行,初期规模不宜过大,以免打草惊蛇,引来联军主力围剿。当以精干小队,分批渗透,建立据点,逐步扩张。”
鲁肃补充道:“子敬以为,屯田为首要。民以食为天,有粮则民心安,有粮则兵马壮。当效仿淮南屯田旧制,择地势较高、临近水源之无主荒地,设立军屯、民屯。可调派部分伤愈老兵及军中眷属为骨干,再大力招揽流民,分发农具、种子、耕牛,许以三年免税之利,必能吸引百姓归附。”
“善!”刘隆击节赞叹,“诸公之言,深得吾心!即日起,便依此策行事!此事关乎长远,需一沉稳干练、精通民政之重臣总揽其责。” 他目光看向鲁肃,“子敬,你素来老成持重,长于抚民,更兼在淮南主持屯田颇有成效。这开发江南,屯田练兵之重任,便交由你全权负责!可自军中、府中挑选干吏,我再予你调兵之权,遇有小股敌军或匪患,可自行剿灭!”
鲁肃神色一凛,深感责任重大,肃然躬身:“肃,领命!必竭尽所能,为主公在江南开辟一片新天地!”
一场无声的“拓荒运动”,在战火的边缘悄然启动。
第一步:建立前进基地,肃清环境。
鲁肃手持刘隆手令,迅速行动。他首先从江陵守军中,抽调出约三千名并非一线战斗主力、但纪律严明、且部分出身农家的士卒,组成“屯垦先遣营”。同时,从后方调集大量新式曲辕犁、龙骨水车部件、粮种及医药。
先遣营以都尉级别将领率领,分成数股,趁着夜色,乘坐走舸,悄然渡过长江支流,进入江陵以南的荒芜地带。他们的首要任务,是选择几处地势较高、靠近水源、易守难攻的地点,建立坚固的营寨,作为屯田区的核心和防御支点。同时,清剿区域内可能存在的小股溃兵、土匪,确保开发环境的安全。
第二步:招抚流亡,大兴屯田。
营寨初步建成后,鲁肃立刻派人四处张贴安民告示,宣布“镇南将军府”在此推行新政:
招募流民: 无论原籍何处,只要愿安心耕种,皆可入籍,分给土地(军屯属官,民屯属私)。
分发生产资料: 每户授田百亩(视情况调整),贷给曲辕犁、种子,甚至提供耕牛(官牛轮换使用)。
轻徭薄赋: 开辟初期,免三年田赋,三年后征收比例也远低于以往。
提供保障: 设立医棚,由随军医官为民治病;建立义仓,平抑粮价,应对灾荒。
消息传出,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流民纷纷来投。他们被编成保甲,在屯田官的指导下,利用新式农具,开挖沟渠,引水灌溉,焚烧荒地,播种高产稻种和粟米。广袤的荒野上,很快出现了阡陌纵横、人声鼎沸的景象。鲁肃又组织人力,在关键河流处架设大型龙骨水车,确保灌溉无忧。
第三步:寓兵于农,编练新军。
屯田成功,不仅解决了粮食问题,更带来了大量的人口。鲁肃在此基础上,开始推行“府兵制”的雏形:
所有屯田青壮,农闲时必须接受军事训练,由屯垦先遣营的老兵担任教官,教习战阵、弓马技艺。
从中选拔精壮者,编入“江南戍卫营”,装备简易皮甲刀枪,负责屯田区日常巡逻和警戒,剿灭小股盗匪,实战练兵。
表现优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