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一场惊天大火,将刘隆寄予厚望、耗费无数心血打造的新式水师主力,几乎焚烧殆尽。长江之上,那曾经遮天蔽日的巨舰帆影,化为了焦黑的残骸,沉入江底,随波逐流。这场惨败,如同最严厉的导师,用最残酷的方式,给雄心勃勃的刘隆及其麾下的工匠、水军将领们上了刻骨铭心的一课:技术优势并非万能,在特定的天时地利与精妙的战术面前,再强大的武器也可能化为齑粉。
惨痛的失败,并未让刘隆一蹶不振,反而激发了他及其团队更强烈的斗志与反思。在江陵防线趋于稳定,江南屯田初见成效的同时,一场旨在凤凰涅盘、浴火重生的水师重建计划,在绝密状态下,于后方的几处核心船坞(如庐江的濡须口、江夏的临时基地)紧锣密鼓地展开了。这一次,他们的目标不再是简单的恢复,而是吸取血泪教训,进行针对性的强化与革新,打造一支真正能适应复杂水战环境、无惧火攻挑战的更强水师。
庐江郡,濡须口水寨,绝密船厂。
此地曾是甘宁新式水师的摇篮,赤壁战后,更成为水师重建的核心基地。戒备比以往更加森严,明哨暗卡林立,闲杂人等根本无从靠近。最大的干船坞内,灯火日夜通明,敲打声、锯木声不绝于耳。刘隆在水师都督甘宁、首席大匠蒲元(若在,或虚构一名顶尖工匠)以及谋士刘晔(督造器械)的陪同下,亲自视察重建进度。
空气中弥漫着桐油、新木和铁锈的气息。船台上,一艘新型战舰的龙骨已经铺设完成,其轮廓较之以往的宝船有了明显变化。刘隆抚摸着冰冷的龙骨,目光沉静,对围拢过来的工匠和将领们沉声道:“赤壁之火,烧掉了我们的船,但烧不掉我们的志气!更烧出了我们的不足!今日之水师重建,非是照猫画虎,而是要脱胎换骨!诸位,且说说,我等当从何处着手改良?”
甘宁率先开口,这位桀骜的水军统帅,脸上多了一道火燎的伤疤,眼神却更加锐利:“主公,末将以为,首重防火!昔日战舰,虽利炮坚甲,然船体多为干燥巨木,帆索油布,遇火即燃。周瑜火船一旦近身,便难以扑救。此次新舰,必须极大提升防火之能!”
首席大匠蒲元躬身道:“都督所言极是。小人与诸位匠作商议,已有数策:
其一,船材处理。所有用料,皆需以泥浆浸泡、反复阴干,去除木中油气,使其不易点燃。关键部位,如船舷、甲板,可尝试覆以薄铁皮或浸湿的泥毡,虽增重量,却可有效阻燃。
其二,帆索革新。船帆尝试以浸渍过防火药液的厚麻布或多层竹篾编织替代部分油布,减少易燃物。缆绳亦需经防火处理。
其三,结构隔离。严格划分防火区,以砖石或厚泥隔墙分隔货舱、住舱、弹药库,一旦某处起火,可迅速封闭,防止蔓延。
其四,消防配备。每舰必须配备大型水龙(压力喷水器械)、沙箱、湿棉被,并专设一队‘消防卒’,日夜演练救火。”
刘晔补充道:“此外,可在战舰吃水线以下舱室,预设注水通道。若火势实在难控,可主动引水注入底舱,使战舰坐沉浅滩,保船体不全毁,日后再行打捞修复。此乃断尾求生之策。”
刘隆边听边点头,这些措施虽显笨重,却极为务实。他追问:“防火固然紧要,然赤壁之败,亦暴露我舰转向笨拙、密集停泊之弊。如何改进?”
甘宁对此深有体会,立刻道:“主公明鉴!大舰利于攻坚,拙于近战。新舰设计,应在保证主体结构坚固前提下,适当减少上层建筑高度,优化船体线型,使其更流线,减少阻力。同时,增加舵叶面积,改进传动,提升转向灵敏度。最关键者,必须摒弃巨舰集群密集停泊的旧习!日后水寨布置,战舰需分散锚泊,预留足够安全距离和回转水道,并配备大量灵活的快艇、哨船巡逻警戒,严防敌火船突袭!”
“善!”刘隆赞许道,“兴霸此论,乃血战所得,至关重要!巨舰为骨,快艇为羽,相辅相成,方为制胜之道。”他转向蒲元,“新舰设计,可考虑分级建造。不必一味求大。当以数种型号配合:
主力战舰:体型适中(较原宝船略小),注重防火、稳定性与火力(安装改进型霹雳炮、重型弩),作为舰队中坚。
高速突击舰:船体修长,多桨帆并用,速度迅捷,专司追击、巡逻、掩护,装备火箭、火罐等近战武器。
专用火攻舰:既然火攻有效,我亦当备之!建造小型、快速的纵火船,亦由敢死之士操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刘晔眼中一亮:“主公高见!分级配置,各司其职,可使舰队战术更灵活。此外,晔以为,武器系统亦需升级。赤壁之战,我远程武器虽利,然对付快速小火船仍显不足。当研发霰弹弩炮,一发可射出数十铁丸,专克近距离集群小艇。霹雳炮之火药弹,亦需改良,提升射程与爆炸威力。”
刘隆颔首,这正是他兑换新技术的用武之地。他适时提出一些来自系统知识的建议:“诸位所议,甚合吾心。吾再补充几点:
动力探索:除风帆、船桨外,可尝试研究轮桨(车船)之力,无风或逆风时,亦可保持机动。
通讯联络:舰队作战,首重协同。除旗语、鼓号外,可制特定颜色的信号火箭、孔明灯,用于夜间或远距离通讯。
水密隔舱:此技术需更完善,确保即便一两个隔舱破损,战舰亦不沉没。”
众人闻言,皆感振奋,主公所虑,深远而精到。
就在这反复论证、精心设计的过程中,新一级的战舰蓝图逐渐清晰。 船坞里,工匠们按照新的标准,夜以继日地忙碌着。处理过的木材被精心榫接,铁皮被仔细铆钉在关键部位,新型的舵机被安装,水密隔舱的结构更加合理。
数月之后,第一艘新型主力战舰——被命名为“江陵号”——终于下水试航。
这艘战舰,体型较之前的宝船更为匀称,船体线条流畅,船舷关键部位覆盖着暗色的铁皮,船帆颜色深沉,显得沉稳而精悍。甘宁亲自登舰指挥,在巢湖广阔的水面上进行测试。
测试结果令人振奋:转向灵活性显着提升,虽然极限速度因加强防护有所牺牲,但巡航速度更加稳定。专门进行的防火测试中,小火把难以引燃特制船板,水龙喷射也更为高效。新型弩炮和改良霹雳炮的试射,精度和威力都有所提高。
“江陵号”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随后,同级的“襄阳号”、“合肥号”等陆续开建,更小型的突击舰、侦查艇也开始批量生产。一支全新的、吸收了失败教训、针对性极强的水师,正在悄然成型。
刘隆站在濡须口的了望台上,看着湖中操练的新舰队,目光深远。他知道,重建水师非一日之功,但方向已经明确。这支新水师,或许不再像过去那样追求极致的视觉冲击力,但却更加务实、更加全面、更加难以被击败。它不再仅仅是进攻的矛,更是能攻善守的坚盾。
赤壁的火焰已经熄灭,但它在灰烬中播下的种子,正在孕育着更加强大的力量。当这支焕然一新的水师再次扬帆起航,出现在长江之上时,必将给它的敌人,带来全新的、更加深刻的震撼。水师的重生,意味着刘隆争霸天下的利爪,正在重新变得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