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这本易经超有料 > 第5章 九五 · 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章 九五 · 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

译文: 大雁渐进于山陵上,妇人三年未孕,但终无人能胜她,吉祥。

含义: 渐进至山陵(鸿渐于陵),虽经长期困顿(妇三岁不孕),但坚守不退,终获成功(终莫之胜),吉祥。象征持久努力,克服困难,终达目标。

九五故事:

岁月如同部落前的河水,看似平静,却在不经意间带走了许多。当年那个在观测台上遇险的年轻女史渐儿,如今已步入中年。

时光在她眼角刻下了细纹,也沉淀了她眉宇间的从容。她依旧担任着女史的职责,将部落的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只是,她始终是一个人。

岩牺牲后,她未曾再嫁。那个未能出世的孩子,是她心底一道永不愈合的伤口,也让她彻底失去了成为母亲的可能。

在重视血脉传承的部落里,一个没有子嗣的寡妇,难免会引来一些异样的目光和私下的议论。

起初,只是些同情和惋惜的低语。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当与她同龄的妇人都在为儿女的婚嫁、孙辈的啼哭而忙碌时,那些声音渐渐变了味道。

“再有本事又如何?终究是个孤寡之人,老了连个端水送药的人都没有。”

“女人啊,终究还是要有个依靠,有个后代。她这样,再能干也是空的。”

“听说她年轻时身子受损,再不能生育了,可惜了……”

妇三岁不孕。

这不仅仅是三年未孕的字面意思,更象征着一种长期的、被视为“不圆满”的困顿状态。在一些族人狭隘的观念里,一个没有直系后代的女人,人生便是残缺的,成就再高也打了折扣。

这些话语,如同细小的荆棘,偶尔会刺伤渐儿的耳朵。她并非毫不在意,夜深人静时,想起岩,想起那个失去的孩子,心中依然会泛起深沉的酸楚。

但她没有让自己沉浸在悲伤或愤懑中。她望向窗外,目光越过部落的屋舍,落在了远处那座更加巍峨、云雾缭绕的山陵(陵)之上。

大雁在飞越了水岸、磐石、平原和高树之后,它的目标是那更高的山陵。那里的风更劲,路更险,视野也更为壮阔。鸿渐于陵。

她的人生,难道要被困在“无后”这方寸的遗憾里吗?

不。生命的价值,不应仅仅由血脉延续来定义。岩用生命守护的,是这片土地和所有的族人。她未能给予一个孩子生命,但她可以将知识、将智慧、将“渐进”的德行,传递给更多的孩子。

一个念头,在她心中如同种子般破土而出,日益清晰、坚定。

她要向长老会提出一个请求——创办乡学。

她要让部落里所有的孩子,无论男女,无论出身,都有机会学习认字、明理、算数,了解部落的历史和自然的变化。

这个想法,在部落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孩子跟着父母学打猎、织布就够了,学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有什么用?”

“让女娃也上学?真是闻所未闻!”

“渐儿女史是不是因为自己没孩子,所以才想出来的古怪念头?”

质疑的声音,比以往更加直接和响亮。

但渐儿心如磐石。她耐心地向每一位长老阐述乡学的意义:懂得记录,可以让经验传承,避免后人重蹈覆辙;明白事理,可以让部落更加团结和睦;学习观察天地,可以更好地安排农时,规避灾害。这关乎部落长远的发展与强盛。

她的话语沉静而有力量,最终打动了大长老和几位开明的长者。部落拨出了一间闲置的大屋,作为乡学的场所。

开学第一日,来的孩子寥寥无几,且多是些年纪尚小、无法帮忙家务的幼童,其中不乏几个出了名的顽劣小子,被父母几乎是“扔”了过来,图个清静。

教室里乱糟糟的,孩子们坐立不安,交头接耳,完全不知“学习”为何物。

渐儿站在前方,看着这一张张懵懂又带着野性的小脸,没有一丝厌烦。她想起了自己幼时在溪边观察大雁的耐心。

她没有立刻开始讲授深奥的东西,而是用烧黑的木炭在打磨光滑的木板上,画下了最简单的日月山水、鱼虫鸟兽的图案。她讲述星辰的故事,讲述部落先人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的传说,讲述大雁为何秋天南飞、春天北归。

她的声音温和而富有感染力,如同山间流淌的清泉。她从不强迫孩子们死记硬背,而是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规律。

对于那几个最顽皮的孩子,她也没有斥责。一个名叫石头的男孩,总是坐不住,常偷偷跑出去爬树掏鸟窝。渐儿没有把他硬拉回来,反而在一次课后,温和地问他:“鸟儿把巢筑在树上,是为了躲避地面的危险。你观察到它们用什么材料筑巢吗?不同的鸟,巢的形状一样吗?”

石头愣住了,他从未想过这些问题。

渐儿递给他一小块木板和木炭:“下次,你可以试着把看到的画下来。”

从那天起,石头爬树时,目光里多了几分观察和探究。

三年光阴,如同指尖流沙,悄然逝去。

乡学里的孩子们,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

他们不再是满山疯跑的野孩子。他们能安静地坐下来,用渐儿教的符号,写下自己的名字,记录一天的经历。他们能清晰地数出狩猎的收获,能看懂渐儿绘制的简单历法。他们懂得了尊敬长者,懂得了同伴间要互助友爱。

那个曾经顽劣的石头,竟然成了观察鸟类的“小专家”,他能根据鸟儿的飞行姿态判断天气变化,画的鸟巢惟妙惟肖,甚至还带着其他孩子一起,为受伤的雏鸟搭建了一个温暖的临时小窝。

部落的风气,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因为孩子们回家后,会兴致勃勃地向父母讲述学到的知识和道理。争吵少了,理解多了;愚昧的传言少了,理性的思考多了。一种文明、祥和的气息,如同春雨润物,弥漫在整个部落。

部落文风大盛。

当初那些质疑、甚至暗中讥讽渐儿“孤寡无后”的人,看着自家孩子变得知书达理,言行举止大方得体,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是惭愧,是感激,更是由衷的敬佩。

他们见到渐儿时,不再流露出同情或轻蔑,而是发自内心地、恭敬地尊称她一声:

“师母。”

终莫之胜!

那些曾经的非议和轻视,终究没有人能胜过她的人格和她所成就的事业。她用自己的方式,赢得了整个部落发自内心的、无可撼动的尊敬与爱戴。

大长老深感其德,认为她为部落做出了无可比拟的贡献,提出要为她从族中过继一个聪明伶俐的男孩,为她养老送终,继承她的衣钵。

这在部落中是极高的荣耀和保障。

然而,渐儿微笑着,平静而坚定地婉拒了。

她将目光再次投向远方那高耸的山陵,声音如同掠过山脊的清风,清晰而悠远:

“陵上之风,清而持久。 山陵之上的风,清冽而能持久不息。”

“渐之吉,非在嗣续,而在教化。 我所践行并获得的‘渐进’之吉祥,并不在于是否有子嗣继承血脉,而在于我所从事的教化事业本身。看着这些孩子成长,看着部落因知识而变得更好,这便是我最大的告慰和吉祥。”

她不需要一个形式上的继承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她的“后代”,是这整个因教化而焕然一新的部落,是每一个被她点亮了心灯的孩童。她的生命,通过知识和德行的传承,获得了另一种形式的永恒。

此次长达数年的坚守,让她更加坚信,“渐进”之道,最宝贵的便是恒心。不为外界浮议所动,不为一时困顿所阻,朝着认定的目标,如同溪水穿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能抵达那看似高不可攀的“山陵”,收获属于坚持者的最终吉祥(终吉在望)。

她的身影,与那沉默而坚定的山陵融为一体,散发着宁静而磅礴的力量。

讲述了渐儿中年后,因丧偶无子,长期处于“孤寡无后”的困顿境地(妇三岁不孕),并因此遭受部分族人的议论。但她并未因此消沉或自我怀疑,而是将目光投向更高远的目标,毅然克服阻力创办乡学,致力于教化部落孩童。历经三年艰辛,她以无比的耐心和智慧,将顽童教导得知书达理,使得部落文风大盛,风气焕然一新。昔日非议者无不转为由衷敬服(终莫之胜),尊称其为“师母”。面对长老过继子嗣的美意,她婉拒并阐明“陵上之风,清而持久。渐之吉,非在嗣续,而在教化”的崇高境界。这深刻阐释了渐卦九五爻辞的内涵:当“渐进”之路行至犹如“山陵”般崇高而艰难的阶段,可能会面临长期的、源于传统观念或自身局限的困顿。此时,真正的智慧在于超越世俗价值的评判,坚守内心的追求与使命,以持久的恒心和努力,专注于更高层次的价值创造。只要方向正确并坚持不懈,终能克服万难,赢得广泛的认可与尊重,抵达人格与事业的巅峰,收获终极的吉祥与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