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这本易经超有料 > 第6章 上九 · 鸿渐于逵,其羽可用为仪,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章 上九 · 鸿渐于逵,其羽可用为仪,吉

爻辞: 大雁渐进于天际通途,其羽毛可用于礼仪,吉祥。

含义: 渐进至巅峰(鸿渐于逵),功德圆满,其成就可为典范(其羽可用为仪),吉祥。象征渐进之道圆满,成为楷模,流芳后世。

上九故事:

岁月这位最伟大的织工,用它无形的手梭,为渐儿的人生织就了一幅绚烂而沉静的“山河锦”。

当年的“师母”渐儿,如今已是部落里人人敬仰的“大史”。银丝如雪,覆满了她的鬓角,曾经清亮如溪水的眼眸,如今沉淀为两潭深不见底的古井,映照着过往的悲欢与超越时光的智慧。她的脊背微微佝偻了,但那份如山(艮)的沉稳与如风(巽)的柔和,却愈发浑然一体,化作一种令人心安的磅礴气场。

她已不再具体掌管乡学的日常事务,那些她亲手启蒙、教导的孩子们,许多已成长为部落的中流砥柱,甚至接过了教鞭。那个曾顽劣爬树的石头,如今已是部落里最博闻强记的观察者,负责记录天象与物候。整个部落,因她数十年的教化耕耘,早已文风鼎盛,知礼明义,从一个依靠勇力与本能生存的族群,蜕变为一个懂得思考、记录、传承的文明之邦。

又是一年秋深,天高云淡。

渐儿在一位年轻女史的搀扶下,缓缓登上了那座早已加固过无数次的观测台。她已很久没有登临此处,今日,却觉得有必要再来一次。

她拒绝了搀扶,独自走到台边,手扶栏杆,极目远眺。

脚下,是井然有序的部落屋舍,炊烟袅袅,孩童们在乡学外的空地上诵读诗文,声音清越,随风传来。远处,是层林尽染的山野,是她曾涉足的小溪、安居的织坊、血战守护的寨墙、教化孩童的学堂……每一处,都烙印着她生命“渐进”的足迹。

就在这时,一阵熟悉而苍凉的鸣叫声,从极高极远的苍穹传来。

她抬起头,眯起昏花的双眼。

一群南归的大雁,正排着严整的队列,翱翔于九霄之上。它们飞得那样高,仿佛已经脱离了尘世的牵绊,翱翔于云霞铺就的通天大道(逵)之上。阳光为它们洁白的羽翼镀上了一层璀璨的金边,它们的身影在蔚蓝的天幕上,划出优美而坚定的轨迹。

鸿渐于逵。

没有磐石的安稳,没有平地的凶险,没有高木的依托,没有山陵的阻滞。只有一片浩瀚无垠的广阔,一种从容不迫的飞翔。

渐儿静静地望着,心中一片澄明安宁。

她的一生,不正是如此吗?从水岸边的蹒跚学步,到织坊磐石上的安稳积累;从平原遇袭的悲痛坚守,到高台得桷的有惊无险;再从山陵教化的长期困顿,直至今日……

她仿佛看到了自己,如同那领头的老雁,正飞翔在这条属于她自己的生命“通途”之上。所有的经历,无论悲喜顺逆,都化作了托举她双翼的风。

回到居所,她屏退左右,在铺开的柔软兽皮上坐下。案头,堆放着她一生记录、整理、编撰的手稿------星象的观测、部落的纪年、植物的图谱、还有她关于“渐进”之道的所有思考与感悟。

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

但她心中没有恐惧,没有遗憾,只有一种圆满的宁静,和一份最后的责任。

她取出一批最新鞣制、质地最细密的羊皮卷,拿起那支陪伴了她大半生的、笔尖已磨得光滑的骨笔,蘸取了精心调制的、不易褪色的黑色矿彩。

她开始书写。

不是记录,不是编撰,而是凝聚。

她将一生的智慧,浓缩于笔端。她写下了观察自然的心得,写下了处事待人的准则,写下了如何在顺境中积累,在逆境中变通,在困顿中坚守。她写下了岩的勇毅与牺牲,写下了织母的严谨,写下了长老们的信任,也写下了那些曾嘲笑她、质疑她、最终又敬爱她的族人……所有的一切,都是她“渐进”之路上的资粮。

她给这部最后的着作,命名为 《渐德录》 。

书写的过程,就是一次生命的回溯与升华。她的笔迹沉稳而流畅,没有丝毫颤抖,仿佛不是一位垂暮老人在执笔,而是她毕生修养的自然流淌。

当最后一道笔画落下,她放下骨笔,轻轻吹干墨迹,脸上露出了婴孩般纯净而满足的微笑。

部落的长老、昔日的学生、受她恩泽的族人,似乎都感应到了什么,静静地聚集在她的木屋之外。

渐儿让石头将她扶起,她抱着那卷《渐德录》,缓缓走到门口。

夕阳的余晖将她镀成一尊金色的雕像。她的目光扫过每一张悲伤而不舍的面孔,声音苍老,却如同磐石般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

“孩子们,不必悲伤。”

她举起手中的《渐德录》。

“我这一生,如同雁行千里,终抵云衢(鸿渐于逵)。渐非迟缓,乃积累;逵非终点,乃新始。”

“循序渐进,并非行动迟缓,而是力量与智慧的持续积累;抵达通天大道,也并非一切的终结,而是另一段更广阔旅程的开始。”

她将书卷郑重地交到石头手中,如同交付部落的未来。

“这部《渐德录》,是我一生践行‘渐进’之道的些许心得。我愿它,能如那高飞大雁身上最洁白、最丰盈的羽毛(其羽),或许本身并非惊天动地,但其代表的精神与德行,却可以作为部落后世行事为人的准则与仪范(可用为仪)。”

“记住,真正的吉祥(吉),不在于个人能走多快、站多高,而在于我们是否能将稳步行进的德行,化为滋养后世的雨露。羽可为仪者,德可化民也。”

说完这番话,她满意地闭上了眼睛,气息如同山风般,渐渐归于宁静。

她没有再醒来。

渐儿逝去的消息,如同秋风吹过原野,带来了无尽的哀思。整个部落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人们按照最隆重的礼仪安葬了她,就在那座她时常眺望的山陵之上,让她可以永远守望着这片她深爱的土地。

葬礼上,没有嚎啕大哭,只有一种深沉的、源自内心的敬意与追思。

大长老主持了部落会议,一致决定,将《渐德录》奉为部落的经典,将其中的训导作为族人共同遵循的礼法(其羽可用为仪),世代传承。每年春秋,都要在乡学中为子弟讲授《渐德录》,让“渐进”的精神,融入部落的血脉。

岁月流转,王朝兴替,当年的部落或许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渐进”的智慧,却通过文化的血脉,悄然流淌下来。那些脚踏实地、不疾不徐、注重积累、善于应变、坚守正道的人格品质,成为了一个伟大文明不可或缺的精神底色。

渐儿,这个从山脚小村走出的女子,用她的一生,完美诠释了“渐”卦的真意。她虽已化作尘土,但她的德行,却如那高飞大雁遗落的洁白羽毛,永远闪耀在人类精神的天际线上,洁净,优美,堪为仪范,永恒大吉。

为渐儿人生故事的终章,描绘其晚年功德圆满之境。她登高望远,见鸿雁翱翔于云霞通途(鸿渐于逵),感怀自己一生如雁行千里,终抵至高境界。自知大限将至,她倾尽毕生智慧,凝练着成《渐德录》。临终前,她将书卷传于部落,阐明“渐非迟缓,乃积累;逵非终点,乃新始。羽可为仪者,德可化民也”的终极感悟。她安然离世后,部落尊其遗训,奉《渐德录》为行为仪范,使其渐进之德永世流传。这圆满阐释了渐卦上九爻辞的深意:当“渐进”之道行至巅峰,个人的生命与事业已与更宏大的意义相连。此时的成就(“其羽”)已超越个人得失,升华成为可供后世效仿的准则与典范(“可用为仪”)。这并非终结,而是精神与智慧融入文明血脉的新开端,是为大吉。它揭示了渐进之道的终极价值——通过持续的积累与修养,最终达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境界,惠泽千秋。

故事总结与卦象启示

渐儿从水岸学步、磐石安居、陆行御寇、高木得桷、陵上教化的历程,深刻演绎了渐卦“女归吉,利贞”的智慧。它展现了渐进之道贵在柔顺、稳健、应变和持久,强调脚踏实地,步步为营,方能利贞吉祥。

代表的当前状态: 渐卦代表一种需要循序渐进、缓慢发展的状态。当前局面可能进展平稳,不宜急于求成,而应注重积累。气氛是温和而持续的,利于长期规划,婚姻、合作等事尤吉。

后期发展的方向:

忍耐起步: 初期如“鸿渐于干”,可能遇“小子厉,有言”,需忍耐小挫,无咎在稳。

安享阶段: 进展至“鸿渐于磐”时,宜“饮食衎衎”,安于当下,蓄力待发,可获吉祥。

应变克难: 若至“鸿渐于陆”遇凶险,需灵活“利御寇”,转危为安,防冒进。

借力上升: 高处“鸿渐于木”时,善“得其桷”,借助外力,可无咎。

坚守成功: 持久努力“鸿渐于陵”,虽困顿(如三岁不孕),但“终莫之胜”,终吉。

圆满为仪: 终极“鸿渐于逵”,功德圆满,“其羽可用为仪”,成为典范,大吉。

渐卦的整体指引是: “渐,女归吉,利贞。”核心在于 “顺” 与 “积”。渐进之道,在于以柔顺(巽)之心依循稳固(艮)之基,逐步积累,不疾不徐。只要守持正固,顺应自然节奏,就能如女子出嫁般吉祥顺利。渐卦不仅是行事之法,更是修德之途,重在居贤德而善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