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八十三章 星海之约

“近地空间交通与安全管理倡议”的提出,如同一块投入激流的巨石,暂时平息了围绕地球轨道日益紧张的对抗态势。dSm展示出的技术威慑与开放合作并重的姿态,让“利维坦”及其代理人不得不暂时收敛锋芒,转而采取更隐蔽、更长线的竞争策略。太空,这个新的战略高地,进入了一段表面平静、暗流依旧的微妙平衡期。

借此喘息之机,林凡将更多的精力投向了“远航者”计划和对意识本质的探索。

“曲率”项目组的第二次验证实验取得了部分成功,成功将时空涟漪的持续时间延长到了 数皮秒(万亿分之一秒)级别,虽然距离实际应用依旧遥不可及,但稳定的进步趋势给了研究人员巨大的信心。探测器的整体设计也开始成型,一个集成了微型“烛龙”堆、新型复合材料外壳以及(未来将安装的)涟漪推进器的纺锤状构型出现在设计图上,被命名为“星槎”。

与此同时,在“灯塔”计划意识科学分支的指导下,林凡对意识共鸣的掌控愈发纯熟。他现在已经能够相对稳定地进入那种与星球韵律同步的状态,并能更清晰地感知到深海“维护者”那稳定而冰冷的“存在感”。他甚至尝试过,在这种状态下,向“维护者”传递一些极其简单的、非语言的“概念”,比如“好奇”、“观察”、“无害”。虽然无法确定对方是否接收或理解,但那种意识延伸出去、触碰未知的感觉,让他对“场意识”假说有了更深的认同。

这天,他接到“守夜人”“掌灯人”的通讯。对方的声音带着一丝罕见的激动。

“林先生,我们对‘低语者’转发的比邻星信号源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掌灯人”说道,“我们发现,那个信号并非完全随机或持续广播,它似乎……存在着一个 周期性的、极其复杂的调制!”

“调制?像是一种……语言?”林凡心中一动。

“比那更复杂。其调制方式,与我们破译的‘守望者’信息流和‘低语者’回应协议,在底层数学结构上,存在着 同源性!但又有所不同,更像是一种…… 方言,或者一个独立发展的 分支!”

同源但分支?!这意味着比邻星的信号源,很可能与“守望者”文明有着共同的起源,但在漫长的隔离演化中,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它可能是一个幸存的“守望者”殖民地,一个旁支,甚至……一个带着“守望者”遗产逃离到比邻星的难民团体?

无论哪种可能,都意味着那里存在的,可能不是一个冰冷的遗迹,而是一个 活着的、发展中的文明!

这个消息让林凡的心脏剧烈跳动起来。一个可能存在的、4.22光年外的邻居!一个可能与人类有着某种遥远渊源的智慧种族!

“远航者”计划的意义,瞬间从单纯的探索,提升到了可能进行 星际接触 的层面!

“我们必须去!”林凡斩钉截铁地说,“‘星槎’不仅要能抵达,最好还要具备初步的…… 沟通能力。”

这个要求,让原本就困难重重的“远航者”计划,难度再次飙升。他们不仅需要解决推进问题,还需要为探测器搭载能够理解并回应可能存在的“方言”的人工智能,以及进行非敌对接触的决策逻辑。

但这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

林凡召集了“灯塔”计划所有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包括语言学家、信息理论家、人工智能专家和伦理学家,共同组建了“星海之约”项目组,专门研究星际接触的预案、通讯协议和伦理边界。

一时间,“彼岸”岛地下,研究的焦点从纯粹的物理和技术难题,部分转向了更软性的、关乎文明间理解的课题。如何定义“友好”?如何避免因文化(如果对方有文化的话)差异导致的误解?如何在不暴露地球具体位置的前提下进行交流?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能在黑暗中摸索。

林凡也亲自参与到这些讨论中。他意识到,迈向星海的步伐,不仅需要科技的硬实力,更需要智慧和包容的软实力。

在一次讨论间隙,他走到生态园,看着那株古老的蕨类和它的幼苗。不同的生命形态,在同一片土地上共存。那么,在无垠的星海中,不同的智慧文明,是否也能找到共存之道?

星海之约,或许是人类文明成年礼上,需要签署的第一份……外交文书。

而这份文书的内容,正由他们此刻,一字一句地,谨慎构思。

(第一百八十三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