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基石
“星海之约”项目组的成立,如同在dSm这艘探索巨舰上,安装了一个负责思考“为何而战”与“如何相处”的大脑。激烈的辩论时常在隔绝外界的会议室中爆发——语言学家主张设计一套基于宇宙通用数学和物理常数的“林氏字典”;人工智能专家则倾向于打造一个具备强大学习能力、能自适应解析未知信号的AI核心;伦理学家则反复强调“最小干预原则”和“接触禁忌”,担心人类一个无心的举动可能引发星际冲突。
这些讨论虽然没有直接产出技术,却在不断锤炼着dSm应对未知的思维框架。林凡要求将所有讨论形成详尽的档案,作为未来“星槎”探测器行为逻辑的最高指导原则。
与此同时,“曲率”项目在艰难中稳步前行。第三次验证实验成功地将时空涟漪的持续时间稳定在 纳秒(十亿分之一秒)量级,并且实现了对涟漪方向的初步控制。这意味着,从原理上,“推动”已经可以实现,虽然力量微乎其微。
工程团队开始着手设计“星槎”的“心脏”——一个能够持续产生并稳定控制纳秒级时空涟漪的 “曲率核心” 。这需要将巨大的能量在极短时间内精确注入微观时空结构,其技术难度远超之前的任何工程挑战。
就在dSm内部为遥远的星海之约和近在咫尺的技术难题全力冲刺时,外部世界的基石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GR3联盟框架下,由dSm主导制定的多项技术标准,逐渐成为了全球能源、通讯、交通等基础领域的实际规范。这种基于实际效用和开放合作(在非核心领域)建立起来的新秩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开始潜移默化地重塑全球产业链和权力结构。许多中小国家凭借接入这套体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dSm和GR3的向心力与日俱增。
“利维坦”及其影响力,在这种大势面前,不得不暂时转入更深的幕后。他们并未放弃,而是将资源更多地投向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试图从更长远的角度积蓄力量。一场关于未来的竞争,在更基础的层面悄然展开。
王漫妮向林凡汇报了一个有趣的观察:全球顶尖高校中,选择投身基础科学,尤其是物理学、数学和宇宙学的年轻天才数量,在过去几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仿佛之前的一系列危机和dSm展现出的科技奇迹,点燃了一代人对探索未知的热情。
“他们是我们未来的‘灯塔’。”王漫妮感慨道。
林凡深以为然。文明的延续,终究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dSm能做的,是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点亮前行的方向。
他授意dSm基金会设立了规模空前的“未来科学奖”和“探索基金”,面向全球青年学者和学生,资助那些最具想象力和开拓性的基础研究项目,不论其短期内是否有应用价值。
这天,林凡在“彼岸”岛视察“星槎”曲率核心的初期实验室。看着那些复杂到令人眼花的能量导管和场约束装置,他仿佛看到了当年“创世纪”聚变堆建设时的影子。都是从无到有,都是从微光开始。
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们目光所及,是星辰大海。
他接通了与顾佳的视频。顾佳正在“伊甸”生态保全库,背景是无数在低温中沉睡的生命种子。
“这边又新收录了十七种极地微生物的样本。”顾佳的声音带着完成工作的满足感,“感觉像是在为生命建造一个诺亚方舟。”
“我们都在建造方舟。”林凡看着屏幕上妻子温柔而坚定的面容,轻声道,“你的方舟承载着生命的过去,而我们的……或许承载着文明的未来。”
顾佳笑了笑:“不管承载什么,都是为了更好的明天,不是吗?”
结束通话,林凡走出实验室,来到“方舟”基地的观景廊道。廊道外侧是模拟的星空投影,深邃的黑暗中,繁星闪烁,其中一颗被特别标注出来——比邻星。
基石已稳,蓝图已绘。
星海之约,静待启程。
(第一百八十四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