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堂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负责与黑山军联络的哨探韩冲,与前往青州的斥候队率,几乎同时赶到。

“主公!青州急变!”斥候队率声音沙哑,带着激动与疲惫,“袁谭已进入青州,正与青州黄巾主力在济南国一带激战!黄巾渠帅管亥,聚众三十万,声势浩大!袁谭初战不利,未能速胜!”

韩冲紧接着禀报:“张燕将军传讯,袁绍因应对公孙瓒,无法给予袁谭更多支援。青州黄巾一部,约数万人,已受流言影响,在其小头目徐和、司马俱率领下,突破袁谭防线,向南流窜,其兵锋……直指兖州东部!”

来了!蔡琰心中一震,既感到计划初步成功的兴奋,又涌起对未知局势的担忧。

“可知这股黄巾具体动向?”徐庶立刻追问。

“据沿途眼线回报,徐和、司马俱部,避开了袁谭主力,正沿着泰山郡与济北国交界南下,目标似乎是……山阳郡昌邑方向!”韩冲答道。

昌邑!兖州刺史刘岱的治所!

堂内顿时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呼。数万黄巾扑向昌邑,刘岱必然焦头烂额!

“好!天助我也!”蔡谷忍不住抚掌。

陈群却面露忧色:“主公,黄巾势大,若刘岱不能抵挡,昌邑陷落,兖州局势将彻底崩溃,届时战火蔓延,我琰堡亦难独善其身。”

杜袭也道:“且黄巾所过之处,烧杀抢掠,百姓遭殃。我等引其南下,虽为自保,然终究有伤天和……”

蔡琰沉默片刻,缓缓起身。

她知道,自己种下的因,必须承担其果,并要从中攫取最大的利益。

“蔡谷。”

“末将在!”

“着你率两千精锐,秘密东进,至济阴郡与山阳郡交界处潜伏。你的任务有三:其一,严密监视黄巾动向,随时回报;其二,若刘岱军与黄巾交战,记录其双方战法、虚实;其三,也是最重要的,”

蔡琰目光锐利,“若遇小股溃散的黄巾,或与大队失散的零散队伍,设法擒拿,尤其是其头目,务必生擒,带回琰堡!我要亲自审问!”

她不仅要利用黄巾削弱刘岱,更要从中获取宝贵的情报,甚至……汲取这些底层暴动者的力量与经验。

“末将明白!”蔡谷眼中闪过兴奋的光芒,领命而去。

“元直。”

“庶在。”

“流民吸纳计划,立刻启动。在济阴、陈留东部预设的营地,全部开放。凡南逃流民,一律接收,严格甄别。告诉石韬、孟建,全力配合,确保粮草医药供应,不能出任何乱子!”

“是!”

“孝先先生,你旅途劳顿,本应休息,但眼下情势紧急……”

毛玠拱手道:“主公但有差遣,玠万死不辞。”

“请先生密切关注徐州陶谦动向。青州黄巾南下,徐州北部亦可能受到波及。陶谦会作何反应?是会出兵助刘岱,还是会趁火打劫,或是……另有图谋?”

蔡琰深知,陶谦绝非表面那般与世无争。

“玠明白,这就去安排。”

一道道指令,如同精准的齿轮,将琰堡这架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

数日后,坏消息与好消息接踵而至。

坏消息是,徐和、司马俱率领的数万青州黄巾,势如破竹,连破山阳郡数县,兵锋直逼昌邑!

刘岱紧急调集麾下所有能动用的兵马,由大将王彧率领,在昌邑以北的巨野泽一带布防,试图阻挡黄巾兵锋。

兖州震动,人心惶惶。

好消息是,蔡谷成功执行了蔡琰的命令。

他利用地形和精锐的小股部队,连续捕获了几支掉队的黄巾小队,甚至擒获了一名受伤的黄巾小头目,已秘密押送回琰堡。

同时,涌入琰堡控制区的流民数量开始显着增加。

石韬、孟治等人忙得脚不沾地,安置流民,登记造册,从中遴选青壮。

琰堡的人口与兵源,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补充着。

而徐州方面,毛玠也传回消息:

陶谦果然按兵不动,只加强了北部郯城一带的防御,摆出一副坐山观虎斗的姿态。

甚至,有迹象表明,陶谦的使者再次秘密接触了琰堡外围人员,似乎仍未放弃联姻或结盟的念头。

这一日,蔡琰在守卫森严的密室内,亲自审讯了那名被俘的黄巾小头目。

那人名叫吴二,原本是青州北海国的佃农,因活不下去才随大流加入了黄巾。

面对蔡琰,吴二起初十分恐惧,但在蔡琰承诺不杀他,并给予饱饭后,渐渐放下了戒备。

他断断续续地讲述了青州百姓的苦难,黄巾内部的混乱与挣扎,以及他们为何选择南下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琰堡散播的流言,更是因为在北方,他们看不到任何活路。

“俺们……俺们也不想杀人放火……可是,不抢,就得饿死……”

吴二啃着饼,浑浊的眼泪滴落下来。

蔡琰默默听着,心中五味杂陈。

她利用了他们,但她也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些“乱民”,本质上是被这吃人的世道逼反的可怜人。

“你可知,那徐和、司马俱,用兵如何?麾下可有精锐?”蔡琰问道。

吴二摇了摇头:

“渠帅们……打仗就是一股脑往前冲,人多的赢。没啥章法。不过,徐渠帅身边有些老兄弟,挺能打,穿的甲也好些,像是……像是以前官军的东西。”

官军的甲胄?

蔡琰与陪同审讯的徐庶对视一眼,心中了然。

看来这青州黄巾内部,也是鱼龙混杂,或许还掺杂了些许溃兵甚至别有用心之人。

审讯完毕,蔡琰下令将吴二带下去,好生看管,日后或有用处。

她与徐庶走出密室,夜色已深。

“元直,你怎么看?”蔡琰问道。

徐庶沉吟道:“黄巾虽众,然缺乏组织训练,器械简陋,只要刘岱不犯大错,据城而守,黄巾难以攻破昌邑。然,兖州经此一乱,必然元气大伤。刘岱即便不败,威望也将大跌。”

“这正是我们的机会。”

蔡琰望向东南方向,那里是昌邑,也是整个兖州的中心,

“一场大乱之后,便是权力重组之时。我们要做的,便是在这乱局中,攫取足够的资本,静待时机。”

她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冷冽:

“通知蔡谷,继续潜伏,没有我的命令,绝不可轻动。我们要让刘岱和黄巾,好好较量一番。”

青州黄巾入兖,如同一点星火,坠入了干燥的草原。

火势已然燃起,能否燎原,又能烧掉哪些朽木,照亮谁的前路,尚未可知。

但蔡琰知道,自己已在这棋盘上,再次落下了一记关键的棋子。

她不仅要自保,更要在这即将到来的天下剧变中,争得一席之地。

与此同时,蔡琰并未将所有希望寄托于“驱虎吞狼”之计。

她深知,自身强大才是根本。

这一日,她召见了负责工匠营的郑浑和主持女子工坊的夏侯令女。

“文公,工坊产能如今如何?尤其是军械。”蔡琰直接问道。

郑浑禀报:“回主公,如今工匠营已有匠户三百余,分为铁器、木工、皮革等坊。每月可打造环首刀百柄,长矛两百杆,弓五十张,箭矢数千。若有需要,还可增产三成。”

蔡琰沉吟片刻,道:“不够。乱世之中,武备乃存亡之本。我欲扩建工匠营,尤其是铁器坊。文公可能设法,再招募些熟练匠人?或改进技法,提升效率?”

郑浑面露难色:“主公,优秀匠人难得,各州郡皆视若珍宝,难以招揽。至于改进技法……浑尽力而为。”

这时,夏侯令女轻声道:“主公,女子工坊中,亦有部分妇人手巧,学习制作箭杆、打磨甲片甚快。或可分担部分非核心的军械制作工序,让工匠营的师傅们专注于兵刃、弓弩等要害之物。”

蔡琰眼中一亮:“此议甚好!令女,此事由你与文公协调。女子能顶半边天,我琰堡女子,亦不当只做缝补炊爨之事。”

郑浑闻言,也觉可行,拱手道:“夏侯主事此法,或可解燃眉之急。浑回去便拟定细则。”

解决了军械问题,蔡琰又想到农耕。

乱世流民,根源在于饥荒。

她深知粮食的重要性,不仅在境内大力推广区种法,更命人搜集耐寒耐旱的作物种子,未雨绸缪。

忙碌间隙,蔡琰常独坐书房,面前铺开自己绘制的简陋地图。

她的目光不仅停留在青州、兖州,更望向更远的徐州、豫州,乃至司隶。

她知道,历史的车轮正在加速滚动。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这是一个关键的年份。

在她的记忆碎片里,这一年,董卓将被吕布所杀,王允执掌朝政,然后李傕、郭汜反扑长安,天下将彻底陷入群雄割据的混战。

而此刻的青州之乱,不过是这场大戏的序曲之一。

“必须更快,更强。”蔡琰在心中默念。

她这只重生的凤凰,羽翼尚未丰满,必须在这惊涛骇浪拍打过来之前,拥有足够的力量搏击长空。

此刻,琰堡之外,初夏的阳光明媚,麦浪泛金。

而堡内,所有人都在为未知的风暴做准备。

蔡琰站在堡墙之上,衣袂在微风中飘动。

北方的天空,似乎隐隐传来雷声。

那不是天雷,而是战争的鼓点。

青州的暗涌已化为惊涛,而她,必须成为能驾驭风浪的弄潮儿。

棋局已开,落子无悔。

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关乎生死存亡。

她深吸一口气,眼神愈发坚定、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