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执政官 > 第64章 京营新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正月里的北京,年节的余韵尚未完全散去,街头巷尾仍可见零星的红色炮仗碎屑,但京营各处的校场上,已然恢复了往日的肃杀。

只是这肃杀之中,又掺杂了些许不同以往的新气象。

在西山脚下新划出的一片营区内,尘土飞扬,口号震天。

这里便是由教导队为基础,新编“勇字战兵营”的驻地,由周遇吉以京营参将身份直接统领,也是京营全面推行新式操典的试验田。

营区内,近三千名从京营各部及西苑教导队中遴选出来的士卒,正进行着高强度的训练。

与过去京营常见的松散队形和花哨把式不同,这里的训练极其务实,甚至堪称严苛。

晨起的十里负重越野雷打不动,随后是枯燥却至关重要的队列行进与转向,要求做到千人如一人,令行禁止。

弓弩射击不再追求挽弓如月的花架子,而是强调在剧烈运动后的喘息中快速瞄准、稳定击发;火铳手则反复练习着装填、压实、瞄准、击发的流程,力求在战场上能比敌人快上哪怕一息。

周遇吉一身戎装,站立在校场边缘一处临时搭建的土台上,黝黑的面庞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锐利的目光如同鹰隼般扫过每一个方阵。

他手中拿着一份由西苑王良团队协助设计的训练进度考核表,上面用清晰的天竺数字和简易符号记录着各队每日的训练成绩。

“第三队!转向慢了半拍!全体加练半个时辰!”

“火铳第七小队!装填速度,末位!今日午饭减半!”

他的命令简短、冰冷,不容置疑。没有解释,没有安抚,只有赤裸裸的优胜劣汰。几名从原京营调来、习惯了旧式操练的哨官脸上露出不忿之色,但在周遇吉那仿佛能洞穿人心的目光和其身后那些如狼似虎的教导队老兵注视下,只能将不满咽回肚子里,大声呵斥着麾下士卒继续操练。

“参将大人,”一名原属五军营的千总忍不住凑近,低声道,“如此操练,是否过于……严苛了些?儿郎们私下已有怨言,说这比边军还苦……”

周遇吉转过头,目光落在那千总脸上,声音平淡却带着千钧之力:“李千总,你觉得,是平日里多流汗,战场上少流血好?还是平日里舒坦,到了阵前,被鞑子的马刀砍掉脑袋好?”他指向校场上那些汗流浃背、却眼神逐渐变得锐利的士卒,“看看他们!一个月前,他们还多是浑浑噩噩的兵油子!如今,至少有了点兵样子!苦?当兵吃粮,保家卫国,本就是提着脑袋的买卖!想要舒坦,回家抱孩子去!”

李千总被噎得满脸通红,讷讷不敢再言。

周遇吉不再理他,走下土台,亲自来到一个正在进行小队战术配合演练的方阵前。他摒弃了以往大军团呆板阵型,更强调以十人左右的小队为单位,演练交替掩护、侧翼迂回、突发遭遇下的快速反应。

他亲自下场,纠正一名士卒持盾的角度,讲解如何利用地形掩护同袍。

“记住!你们是一个整体!一人生,全队生;一人死,全队危!战场上,能依靠的只有你身边的兄弟!”他的吼声在校场上空回荡。

这种全新的训练模式和强调小队协同的理念,对旧式京营军官冲击极大,但也让许多底层士卒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触动和……归属感。严格的纪律、清晰的赏罚,周遇吉严格执行皇帝旨意,训练优异者赏银丰厚,伙食也远优于旧营。

这种将个人与小队命运捆绑在一起的模式,正在潜移默化地重塑着这支军队的灵魂。

傍晚,训练结束的号角吹响。疲惫不堪的士卒们列队返回营房,虽然身体极度疲乏,但眼神中却少了许多往日的麻木,多了一丝被锤炼过的精光。

营区内飘起饭菜的香味,按照新标准,今晚有肉。

周遇吉没有立刻离开,他站在营房外,看着逐渐安静下来的营区,对身边的副手(一名从教导队提拔的年轻军官)道:“将今日训练考核数据整理好,尤其是各小队战术演练的评估。另外,留意一下那几个原京营军官的动向,若有异动,随时报我。”

“遵命,将军!”

周遇吉抬头望向西边,那里是武备学堂预选的校址方向。

他知道,仅仅练兵还远远不够,为帝国培养新一代的军官种子,才是真正的百年大计。

而眼下,他必须先将手中这把刚刚淬火的刀,磨得更锋利些,以应对可能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任何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