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执政官 > 第139章 赏赐与敲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正德四年三月中旬,京师的嘉奖与皇帝的敲打,几乎同时抵达了月港。

当宣旨太监当着文武属官、地方士绅的面,高声念出“太子少保”、“赐蟒袍玉带”等词句时,整个海防公所内外一片肃然,随即爆发出压抑不住的惊叹与恭贺之声。

这份殊荣,远超许多人预料,无疑是将文贵抬到了东南官场一个令人瞩目的高度。

文贵面色平静地接旨、谢恩,并未有太多激动之色。

宦海沉浮多年,他知道这份荣耀背后,既是肯定,也是更重的责任和更灼人的目光。

他更在意的,是随圣旨一同抵达的、皇帝通过石文义渠道传来的那句口谕——“管好自己手下的人…月港税银,关系国计…”

这话,明着是说给刘瑾听的,暗里,何尝不是在提醒他文贵?

“恭喜部堂!贺喜部堂!”众人纷纷上前道贺。

文贵摆手止住喧哗,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沉声道:“此战之功,非文某一人之力,乃将士用命,上下同心之果!陛下隆恩,是嘉奖我月港上下,亦是期许我等,再接再厉,固我海疆!”

他几句话便将个人荣耀转化为集体功劳,既安抚了人心,也指明了方向。随即,他话锋一转:“然,海寇虽平,百废待兴。抚恤伤亡、整饬防务、疏通商路,诸事繁杂,望诸君勿因小胜而懈怠,当各司其职,共勉前行!”

众人凛然称是。一场大胜之后的浮躁之气,被文贵这番恩威并施的话语,悄然压了下去。

待众人散去,文贵独留下王良与匆匆从监视岗位赶回的顾云卿。

“王待诏,阵亡将士抚恤、有功人员赏赐,务必从优从速,账目清晰,直接呈报于本部堂,不得经任何中间环节。”文贵首先交代王良,这是稳定军心、杜绝克扣的关键。

“下官明白,章程已备好,三日内即可发放到位。”王良简洁回应。

文贵点头,这才看向顾云卿:“顾经历,张琏及其党羽,如今情况如何?”

顾云卿拱手,声音一如既往的平淡:“回部堂,张琏及其核心党羽七人,已被严密看管。其麾下大部已打散安置,少数冥顽不灵、素有恶行者,已按律羁押,等候发落。根据卑职所查,张琏确于战前试图向陈国辉传递消息,其心可诛。”

文贵沉吟片刻。张琏已是瓮中之鳖,如何处理,却需思量。杀之简单,但其毕竟是第一个主动归顺的大海盗头目,处置不当,恐影响日后招抚之策。

留之,则始终是个隐患。

“将其罪证整理成册,连同其人,一并秘密押解进京,请陛下圣裁。”文贵最终做出了最稳妥的决定。将这个烫手山芋和彰显自己“不擅专”态度的机会,一并交给皇帝。

“卑职领命。”顾云卿对此并无异议。将张琏送入诏狱,由皇帝亲自处置,既符合程序,也彻底杜绝了其在地方可能产生的任何变数。

处理完这些紧要事务,文贵才将目光投向港口之外。

陈国辉覆灭,月港通往南洋的主航道已基本畅通,但周边零星小股海盗的清理、与地方官府在治安、赋税等方面的协调、以及如何将月港的成功经验,在不过度刺激旧有利益格局的前提下,逐步向周边区域扩散,都是摆在他面前的难题。

“新政之基已立,然行百里者半九十。”文贵对王良道,“下一步,市舶司的重心,当从‘破’转为‘立’。商税征收需更精细,港口管理需更规范,与本地商户、乃至佛郎机等西夷商人的贸易章程,也需进一步细化。这些,都需你的算学团队,拿出更周密的方案。”

“下官已着手调研,不日便可呈上初稿。”王良眼中闪烁着专注的光芒。对他而言,将一个混乱的体系梳理清晰,并建立起高效运转的规则,其带来的成就感,丝毫不亚于一场战争的胜利。

顾云卿则默默退出了公所,再次隐入暗处。

他的任务远未结束。文贵地位的提升,意味着月港将成为更多势力关注的焦点,暗处的窥探只会更多。

他需要重新调整监视网络,不仅要防范外部的海盗残余和地方势力的反扑,更要警惕来自朝廷内部、因嫉妒或利益受损而可能伸出的黑手。

月港,在经历了一场辉煌的胜利与荣耀的加身后,并未陷入狂欢与停滞。

反而在文贵的统领下,如同一条经过检修、更换了部分零件的巨舰,调整风帆,更加沉稳而坚定地,向着更深远的海洋驶去。

胜利的余烬尚未完全冷却,新的风,已鼓满了它的帆。

而这份由胜利带来的新气象与潜在的暗流,也随着顾云卿的密报与文贵的谢恩奏疏,再次跨越山河,送往那座决定着所有人命运的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