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执政官 > 第140章 除刘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正德四年的春末,京师的朝堂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

月港大捷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文贵受封太子少保的恩荣犹在眼前,一场由梁正亲手导演的风暴,已悄然酝酿至临界。

这一日,并非朔望大朝,梁正却突然升座奉天门,召集群臣。百官鱼贯而入,敏锐者已察觉今日气氛非同寻常。

御座之上的皇帝,面色平静,目光却锐利如刀,扫过丹墀下的每一张面孔。

刘瑾侍立御座之侧,心中隐隐有些不安,却又说不出了所以然。近来他虽觉皇帝对他似乎不如以往“亲近”,但自问将陛下伺候得舒舒服服,也未曾落下什么大的把柄。

待百官行礼已毕,梁正并未如常先议政务,而是对身旁的石文义微微颔首。

石文义会意,上前一步,展开一份早已备好的奏疏,声音洪亮,字字清晰:

“臣,锦衣卫指挥使石文义,谨奏:查司礼监秉笔太监刘瑾,并其党羽……欺君罔上,贪墨国帑,结交外官,擅权乱政……其罪一,于东南月港开海事中,屡次暗中作梗,阴授意福建镇守、都司官员,阳奉阴违,克扣、拖延调拨剿匪船兵,几误军国大事!其罪二……”

一条条,一款款,桩桩件件,证据确凿!不仅涉及月港之事,更将其多年来卖官鬻爵、侵吞田产、构陷大臣等恶行一一揭露。尤其是指控他阻碍东南剿匪、意图损害朝廷每年新增数十万两税银之利,更是直接戳中了在场所有官员,尤其是户部和那些关心国用官员的肺管子!

石文义每念一条,刘瑾的脸色便白上一分,待到后来,已是面无人色,浑身抖如筛糠。他噗通一声跪倒在地,涕泪横流:“皇爷!皇爷饶命!奴婢冤枉!这都是……这都是有人陷害奴婢啊!”

然而,铁证如山,岂容他狡辩?

更让刘瑾绝望的是,接下来,都察院数名御史,如同约定好一般,纷纷出列,附议弹劾,言词激烈,直斥刘瑾为国蠹民贼!

甚至连一些平日与他有所往来的官员,此刻也噤若寒蝉,无人敢为他发声。

直到此刻,刘瑾才恍然惊觉,自己早已落入了一张无形的大网之中。

皇帝对他的纵容,并非倚重,而是养肥了再杀!他这块“磨刀石”,不仅磨砺了文贵等干吏,更将自己磨成了天下人皆曰可杀的众矢之的!

梁正高踞御座,冷漠地看着台下这场由他一手促成的“表演”。他等待这一刻已经太久。

刘瑾的利用价值已然榨干,其恶行积累的民愤与官怨也已至顶峰,此时收割,正当其时。不仅能肃清宫闱,更能借抄没其庞大贪腐所得,充盈近乎枯竭的太仓银库,为后续更深入的改革提供血源。

“刘瑾,”梁正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瞬间压下了殿内所有的嘈杂,“尔深受国恩,委以重任,不想竟敢如此负恩枉法,蠹国害民!石文义所奏,尔还有何话说?”

“奴婢……奴婢……”刘瑾瘫软在地,语无伦次,他知道,大势已去。

“传朕旨意。”梁正不再看他,目光扫视群臣,“刘瑾及其核心党羽,即刻拿下,押入诏狱,严加审讯!其家产,着锦衣卫、东厂会同户部,立即查抄,不得遗漏分毫!所得银钱,悉数录入太仓,充作国用!”

“臣等遵旨!”石文义及一众官员轰然应诺。

如狼似虎的锦衣卫力士上前,将彻底瘫软的刘瑾拖拽下去。这位曾经权倾朝野、令百官侧目的大珰,其覆灭竟只在皇帝一念之间,如此迅速,如此彻底。

朝堂之上,一时寂静无声。许多官员内心震撼无比,他们再次清晰地认识到,这位年轻的天子,其手段之老辣,心术之深沉,远超想象。

他可以在需要时默许甚至纵容刘瑾的跋扈,也可以在价值用尽时,毫不犹豫地将其碾碎。

杨廷和立于班首,垂眸不语。

他深知,清除刘瑾只是第一步。陛下借此举,不仅收获了巨额的财帛,更极大地强化了皇权威严,震慑了所有潜在的反对者。接下来,推行新政的阻力,必将大为减小。

……

数日后,刘瑾被抄家的初步结果震动了整个京城。其家中所藏金银珠宝、古玩字画、田产地契,折合白银竟高达数百万两之巨!相当于国库数年的岁入!

当梁正看到这份抄家清单时,脸上并无太多喜色,只有一种“果然如此”的冰冷。

他吩咐王岳:“将其中一部分,拨给京营周遇吉,用于继续扩编新军,改良火器。另一部分,划入户部,优先保障北疆军饷及河道修缮。”

这笔横财,如同及时雨,为他诸多烧钱的改革计划,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与此同时,一道新的密旨,由石文义亲自安排,以最快的速度发往月港。

旨意中,皇帝对文贵战后安民、稳妥处置张琏等事宜表示了肯定,并明确指示:“东南海事,卿可全权措置,便宜行事。当以月港为基,稳步拓展,遇有阻挠,六品以下官员,可先拿后奏。”

这几乎是将整个东南沿海的贸易管理与海防权力,大幅度下放给了文贵。

这是信任,更是压力。

京华的骤雨,涤荡了庙堂的污浊,也为远在东南的文贵,扫清了来自中枢的最大掣肘。

一个新的时代,在旧势力的哀鸣与鲜血中,正加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