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工业导师 > 第105章 大收获 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经过浓盐水清洗之后的食盐又缩水了很多,只有3300斤了。其实中晒池的盐水也没有完全到达饱和食盐水,还是溶解了部分食盐。

众人再次尝了一下,已经是可以进贡的品质了。

为首的一个工匠说道:“大人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最后在洗一下,白白损失了三百斤食盐,这也是十几两银子呢?大人就不心疼?”

张锐轩解释道:“这是第一次洗,食盐水不饱和,才会损失这么多,下次洗的时候就不会了,只会损失一百来斤,这些都不是盐,不是盐的东西就不应该存在。”

晚上张锐轩又开始在宣纸计算,根据后世常识,氯化钠常温100克水可以溶解36克,氯化钾能溶解34克。100c时候氯化钠能39克,但是可以溶解氯化钾56克,完全可以通过高温蒸发出析出氯化钠,低温结晶析出氯化钾。

海盐粗盐中氯化钾含量在3%左右,两方水中差不多可以溶解680千克氯化钾,

洗盐四万四千斤,差不多氯化钾接近饱和。

然后两方洗盐水蒸发到一方二析出食盐,冷却得到大约40千克氯化钠和280千克的氯化钾的混合物,然后通过常温水洗用适完全溶解钠盐差不多还有240千克氯化钾盐。

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可能没有这么多,可能只有200千克吧!可是这是钾肥。通过循环操作可以源源不断生产钾肥。每生产4.4万斤食盐就可以生产600千克钾肥,算上一些损耗吧。

张锐轩一个一百米长标准晒盐田按照三天一个循环差不多产盐四千斤。一年晒盐210天就是70个循环,28万斤。

一斤盐收10文钱场地建设费,一年2800两需要12.5年才能收回建设成本,这可是重资产了,不过这里投入最大的是水泥,只要把水泥的价格降下来,那么只要就可以获得优质便宜的食盐。

这样的标准晒盐田只需要八个人就可以运转。

十月底经过一个月运行,还建成三个标准晒盐场,张锐轩上奏:一个晒盐场费银3.5万两银子,建成之后一年产盐小引1400引,无需柴火,后续要是再天津卫建造水泥窑厂,可以节约成本,场地建设费用能降低到1万两银子以内。一斤盐取10文作为场地建设费用,预计4年可以收回建设费用。

奏折递出后,张锐轩并未停下脚步。张锐轩带着工匠日夜守在晒盐场,仔细观察每个环节的细微变化。通过反复实验,确定石灰乳和纯碱的最佳配比。

消息很快传到京城,户部尚书李东阳对此半信半疑,亲自前来前来查验。

查验当日,寒风凛冽,李东阳裹着厚重的裘衣在晒盐场踱步。只见八名工人分工有序,有人观测卤水浓度,有人清理结晶盐,整个流程行云流水。

李东阳随手抓起一把刚产出的食盐,在阳光下细看,晶体透亮均匀,放入口中尝了尝,咸度纯正无杂味,不由得频频点头,确实是好盐。

李东阳也没有想到,还真的可以通过晒海成盐。对于副产品石膏和氯化钾,李东阳并不关心,计划用这个两个副产品就作为盐工的工资发放吧!

一个标准晒盐场一年差不多可以出钾肥8千斤,石膏将近3千斤。

不久,张锐轩收到朝廷回复。皇帝对晒盐场的成果颇为赞赏,特批在天津卫建造水泥窑厂,并下旨调拨一批工匠协助。

于是轰轰烈烈的改灶户为盐场晒盐正式开始了。

张锐轩召集丰财场的灶户讲话:“陛下有旨意,还灶户为盐场晒盐工正式开始,一个标准晒盐场需要八个盐丁,按照户部尚书提议,晒盐之后得到的石膏一年大约3000斤,钾肥8千斤归盐丁所有。张锐轩在这里可以和大家保证钾肥不低于20文一斤收购,石膏不低于10文收购。

也就是八个人一年保底收益是190两,一个人一年约24两银子,这是陛下的体恤你们盐工辛苦。”

话音刚落,人群中便炸开了锅。

老灶户王三颤颤巍巍地站出来:“张通判,这话当真?我们祖祖辈辈煎盐,一年到头累死累活,连八两银子都挣不到,如今八人就能得一百九十两?”

张锐轩走到王三面前,握住他布满老茧的手:“诸位灶户放心,本官已经在朝堂上立了军令状的!您看,这是新制的秤,称盐、称石膏、称钾肥,都由你们自己人监督。”说着,他指向一旁崭新的黄铜秤,秤杆上的星点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年轻的灶户李四国眼睛发亮,高声问道:“大人,这钾肥真能卖上二十文一斤?若卖不出去,我们岂不是白忙活?”

大家放心,这个钾肥是农业生产的必被,他其实就是和草木灰一个道理。就是植物烂在海水里面,里面的草木灰容易海水,只要你们按盐本官方法制作,不要偷奸耍滑生产不良品,本官全部回购。

本官家在顺天府可是有几万亩土地,你们这一点肥料完全不在话下,远远不够。只要不砸自己招牌,全顺天府,全北直隶多少田地,一年要多少肥,你们算的过来吗?

至于石膏,烧制水泥,就需要这个石膏,做盐田就需要水泥。以后建房子,建大堤都需要水泥。

就在这个时候,费中咳嗽一声:“你们这群贱民可想清楚了,去了那边想要再回来可就回不来了。”

张锐轩闻言,目光如炬般扫向费中,沉声道:“费大使,如今陛下有旨,乃是体恤灶户疾苦,你这话是何用意?莫不是想阻拦陛下新政推行?”

张锐轩话音刚落,周围的盐工们便纷纷将不满的目光投向费中,人群中响起一阵窃窃私语。

费中脸色涨红,强撑着辩解道:“费某只是提醒他们莫要冲动,这新行当看似风光,实则风险难测!”

“风险?”张锐轩冷笑一声,转头对众人说道,“兄弟们,从前煎盐,你们被苛捐杂税压得喘不过气,稍有不慎便要受罚。

如今跟着朝廷新政走,不仅工钱有保障,还有陛下撑腰!费大使说有风险,可本官问你们,难道继续过那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日子就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