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的晨雾还没散完,程疏言已经到了《山居日记》的录制现场。他穿着浅灰色卫衣,外面套了件工装马甲,耳朵上的耳钉在阳光下闪了一下。
“导演,我来早点,先去搭帐篷。”他说完就拎包往山坡上走,动作很利索,不像演员,倒像经常露营的人。
工作人员互相看了看。
“他自己动手?”场务有点懵,“别的嘉宾都等我们弄好了才进来。”
“他说要体验生活,应该是认真的。”副导演翻着手里的表,语气还有点不信。
网上正吵着“程疏言没综艺感”。
#程疏言能接梗吗
#冷脸演技派能行吗
#建议加字幕——根本看不懂他在想什么
粉丝一边发帖护他,一边偷偷刷弹幕:求别冷场,求笑一个就行!
但他们不知道,程疏言早就开了系统。
【任务加载中:综艺节奏掌控·初级】
【共情力转化率:89.7%】
【观众情绪分析完成|关键词:真实、轻松、有温度】
他笑了笑,把手机塞进兜里:“明白了,大家不想看演的,想看真人。”
正式录制前五分钟,新人林小满站在镜头前,手心全是汗。
开场词背了很多遍,可看到摄像机红灯亮起,脑子一下子空白。
“大……大家好,我是……呃……”声音越说越小,脸也红了。
气氛变得尴尬。
这时程疏言探出头:“导演没喊停,我就能帮你。”
大家都愣了。
下一秒全笑了。
“你抢我台词!”林小满瞪眼。
“不是抢,是救你。”他眨眨眼,“你看,大家都笑了,说明有用。”
导播室里,剪辑师坐直了:“这个反应要放开头!”
弹幕马上炸了:
【太自然了!!】
【别人冷场叫社死,他冷场叫搞笑】
【这才是真人啊!!】
第一轮游戏是“蒙眼猜食材”。
规则简单,靠闻味道猜是什么东西。
前面有人把竹笋闻成霉豆腐,有人说野蜂蜜像汽油,笑点不断。
轮到程疏言。
他戴上眼罩,吸了口气。
“第一个,松露?不对……太土味,是野生菌,鸡枞菌。”
对了。
“第二个,有点酸,还发酵过……是梅干菜?等等——是腌了一半的杨梅。”
全场惊讶。
“你怎么知道是‘一半’?”主持人问。
“这不是聪明。”他摘下眼罩,认真说,“是饿出来的。以前拍戏断粮三天,靠闻味道找饭吃。”
弹幕刷屏:
【他说出了我想说的话】
【这人是不是开了挂】
【有脑子有情商还会说话】
第三轮,他猜中晒干的鱼腥草根,还顺口说了句:“鱼腥草,赛人参,一口下去灵魂飞天,两口下去升仙。”
大家笑倒。
连严肃的李老师都拍腿:“这孩子藏得深。”
晚上,篝火点燃。
夜谈环节开始,主题是“最想对过去的自己说什么”。
轮到苏念,她刚开口就哭了。
“高二那年,我爸生病住院,我退学去酒吧唱歌挣钱……后来被骂不懂事,说我丢脸……我一直努力,就是想让人看得起……今天听你们说做自己,我突然撑不住了。”
她说着流下眼泪。
气氛变沉重。
主持人犹豫要不要打断。
这时程疏言接过话筒。
“苏念,我十八岁跑龙套,一天赚八十块。为了省钱,睡过桥洞,吃过期三明治。有一天收工,钱包被偷了,坐在路边哭了十分钟,然后擦干脸继续找工作。”
他声音不大,但每句话都很重。
“我也想被人看见,想证明我不是废物。后来我才懂,努力不是为了讨好所有人,而是不辜负那个一直坚持的自己。”
火光照着他,眼神很亮。
苏念抬头看着他,眼里含泪。
安静几秒后,掌声响起。
摄像师悄悄擦了眼角:“这哪是综艺,像看真实人生。”
节目播出当晚,数据爆了。
正片上线两小时,播放量破五千万。
#程疏言综艺感封神# 直接冲上热搜第一。
接着:
#程疏言救场王#
#他说的话值得记下来#
#内娱终于有个不说假话的人#
网友剪了他的金句合集,配上音乐,一条视频播放八千万。
“原来真诚才是最强的武器。”
“听他说话,就像替我说出了心里话。”
节目组连夜放出花絮:程疏言帮老人挑水,蹲在地上教孩子画画,扶起摔倒的志愿者阿姨……
村民说:“他不像明星,像邻居家懂事的大哥。”
志愿者说:“他还记得我名字,说‘上次搬东西辛苦了’,我真的愣住了。”
平台收视率涨到2.13%,今年最高。
陆骁团队原本打算后期拉踩其他嘉宾,结果正片出来根本找不到黑点——程疏言没抢镜头,却处处出彩。
剪辑师发朋友圈:“他的每一帧都有情绪,不用修。”
录制结束那天,夕阳照着山路。
程疏言换下衣服,穿上黑色风衣,背起包走向保姆车。
小安跟在后面,抱着一堆记录本。
“共鸣值统计完了。”她小声说,“夜谈时观众情绪最高,新增387万,系统已更新。”
程疏言点头,耳钉轻轻晃。
手机响了,周默发微信:
「你是真进去了。不是演的,是你本来的样子。」
他笑了笑,回了个“嗯”。
抬头看天,天快黑了,第一颗星星出现了。
车内,助理偷偷拍下他看窗外的样子——表情放松,嘴角微扬,像放下了一些东西,又像刚刚开始出发。
系统提示响起:
【新增成就:综艺首秀·破壁者】
【人格魅力等级提升|当前经验+8.3%】
【解锁新技能模块:群体共情引导】
车子慢慢离开山村,身后灯火点点。
而在城市里,无数人正在看他的画面,看他说话,看他笑。
有人说他是“救场王”,有人说他是“清醒的人”,还有人说:“如果娱乐圈多一些这样的人,我们会更愿意相信美好。”
没人知道这一切不是偶然。
是他十年来的习惯——
不演,只做自己。
不追光,他本身就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