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虞朝的故事 > 昊天封神(帝俊东皇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月渊沐月,十二之序

西极的霜露总带着玉的清寒。帝俊踩着凝结在草叶上的银霜走近月渊时,水汽正从湖面升起,与月光缠成薄雾,连他玄色袍角拂过的芦苇,都似缀上了细碎的星子。常羲跪在澄澈的水边,正用木梳为第十二个月亮女童梳理银发,发丝落进水中,漾开一圈圈银白的涟漪。十二个月亮女童依偎在她身旁,最小的那个还攥着片月牙形的玉,眼眸亮得像刚从夜空摘下的寒星。

“常羲。”帝俊的声音轻得像雾,却瞬间打破了月渊的静谧。水面的银纹晃了晃,十二个女童同时抬头,发间的银饰叮当作响,像把月光敲成了碎玉。

常羲放下木梳,指尖在水面轻轻一点,涟漪便温顺地退开。“你来了。”她抱起那个攥着玉片的小女童,孩子的银发在她臂弯里流淌,“是为地上的时序吧?”她仰头望了眼悬在中天的圆月,月光落进她眼底,便成了流动的银河,“我夜夜在此观月,见它圆缺十二次,岸边的芦苇便枯荣一轮,冻土下的种子也醒了又眠。”

她指着天空中皎洁的圆月,又指向女童们发间的银饰——那些饰品恰是月亮十二种形态的缩微:初萌的新月如眉,渐满的上弦似弓,盈满的望月像玉盘,亏缺的下弦若钩。“这十二次圆缺,与羲和十日巡天的偏差,不多不少,正好相合。”

帝俊心中轰然一响,仿佛有层迷雾被月光劈开。他想起这些年部落的混乱:羲和的十日历说一年该有三百六十日,可按农时算,总差着几日;播种时按历法已是春日,冻土却未化;收割时历法显示秋收已过,稻穗却还在灌浆。部落首领们为此争吵不休,有人说羲和的太阳跑快了,有人说土地生了异心,唯有他在观星时察觉,太阳的轨迹固然恒定,月亮的盈亏却藏着更细密的刻度。

“请你将这十二种月相的轨迹记下。”帝俊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震颤,他从怀中取出龟甲,甲片上已刻着太阳运行的轨迹,“与太阳的轨迹对照,或许……”

常羲没等他说完,已让女童们排好次序。月光突然变得浓稠,在水面映出十二道银弧,从纤细的月牙到饱满的圆月,再到残缺的月钩,流转间恰好组成完整的一轮。“你看。”她指尖划过银弧,每道弧光便飞入龟甲,与太阳的轨迹交织,“太阳行满一周(三百六十日),月亮正好走完这十二道弧光,多出的五日,恰是最后一道弧光与太阳轨迹重叠之处。”

龟甲上的纹路突然亮起,太阳的赤金轨迹与月亮的银白轨迹缠绕成环,三百六十日的刻度旁,清晰地多出五个金点。帝俊握着龟甲的手微微发颤,甲片的凉意透过掌心漫上来,却让他浑身热血沸腾。“一年当有十二月,而非十日。”他站在月渊边,声音顺着水面传开,惊起水鸟扑棱棱飞起,翅尖带起的银珠落在芦苇上,“太阳主昼,定四时寒暑;月亮主夜,分十二月流转。”

当他将这个想法告知部落联盟的首领们时,议事的山洞里炸开了锅。最年长的苍梧首领拄着石杖,杖头的鹰首雕刻被他握得发白,石杖在地上顿出沉闷的响声:“帝俊!你疯了不成?”他花白的胡须抖得像风中的枯草,“十日历是伏羲传下的规矩,羲和生十日,轮流巡天,这是天道!改了十日,就是刨先祖的根,会遭天谴的!”

旁边的共工氏首领立刻附和,他带来的龟甲还冒着灼痕——那是刚从祭火中取出的,裂纹杂乱地划过甲面。“占卜显示‘大不吉’!”他举起龟甲,裂纹在火光中扭曲,像条发怒的蛇,“月亮本是太阴,哪能与太阳分庭抗礼?若按十二月历,必招洪水!”

山洞里的议论声像涨潮的水,有的说月亮盈亏无常,不如太阳恒定;有的说十二这个数不吉,不如十来得圆满;更有人偷偷看帝俊的脸色,眼神里藏着担忧——这位年轻的联盟首领,难道要为了一个异想天开的念头,与整个部族为敌?

帝俊看着这些被传统捆住的首领,心中了然。他们并非顽冥不化,只是恐惧未知。十日历沿用千年,早已刻进部落的骨血:孩童记事起就知道太阳走十圈是一年,巫祝祭天按十日历择时,连女子织布都按十日一轮计算。而十二月历是从未有过的尝试,像片没人踏过的荒原,谁也不知道里面藏着荆棘还是坦途。

“我请诸位看一场实证。”帝俊的声音压过了议论,他将龟甲摆在石案中央,月光从山洞顶部的缝隙漏下,恰好照亮甲上的日月轨迹,“今日是冬至,太阳行至最南,日影最长。从今日起,我们观测月亮的十二次圆缺,等它走完最后一次盈亏,再看太阳是否回到今日的位置。若相合,便依十二月历;若不合,我愿受族规处置。”

苍梧首领盯着龟甲上的纹路,良久才哼了一声:“好!就依你!若到时候太阳没回原位,休怪老夫按族规办你!”

观测开始了。帝俊在昆仑山下筑起观星台,台面铺着平整的青石,刻着精准的刻度。他让巫祝们轮流值守,每日记录月相:初一是细如眉的新月,巫祝便在兽骨上刻道弯钩;初七是明亮的上弦月,便刻半轮圆弧;十五是圆满的望月,便刻个完整的圆。同时,他们还要记录草木的变化:何日柳芽抽绿,何日桃花绽放,何日蝉鸣初起,何日雁阵南飞。

部落的人们半信半疑。有人觉得帝俊是在胡闹,私下里仍按十日历耕种;有人抱着观望的态度,既按老规矩播种,又偷偷记下巫祝公布的月相;也有年轻些的族人,被帝俊描述的新历法吸引,每日跑到观星台看巫祝刻骨,嘴里念叨着“今日是上弦月,该给菜田浇水了”。

常羲依旧在月渊边为月亮女童沐浴。她用月泉水擦拭女童们的银发,动作轻柔得像抚摸初生的嫩芽。十二个女童轮流巡行夜空,最小的那个总在新月时偷偷溜回月渊,把观星台的趣事告诉常羲:“今日有个老农耕田,嘴里骂着十二月历,却按我们的圆缺播了种呢。”常羲听了,便笑着往女童发间簪朵月渊的银花。

变故发生在第七个月。那年夏天来得格外早,赤地千里,河流断流,连昆仑山上的积雪都化得比往年快。有部落开始恐慌,认为是改历法触怒了上天。共工氏首领趁机煽动:“看看!这就是改历法的报应!太阳被惹恼了,才不降雨水!”他带着族人冲进观星台,要砸毁记录月相的兽骨。

“住手!”帝俊赶到时,共工氏的族人正举着石斧要劈向兽骨堆。他一把推开石斧,手背被划出道血口,血珠滴在兽骨上,与上面的刻痕融在一起。“旱灾是天道循环,与历法何干?”他指着干涸的河床,“十年前也有过大旱,那时用的是十日历,难道也是历法的错?”

共工氏首领被问得哑口无言,却仍梗着脖子:“那你说,这旱情如何解?”

“寻水源,挖沟渠,引水灌田。”帝俊的声音沉稳有力,“与其怨天尤人,不如顺应天时。按月相记录,再过一月便是雨季,我们此刻挖好沟渠,雨季一来,便能储水防旱。”

他亲自带着族人寻找水源,踏遍了附近的山谷。脚磨破了,就用麻布裹着继续走;口干了,就用舌尖舔舔草叶上的晨露。年轻的族人跟着他,年长的也被他的执着打动,渐渐加入进来。当他们在山谷深处找到一处泉眼时,所有人都欢呼起来,那声音惊得山鸟成群飞起,在天空中排出“人”字——仿佛连飞鸟都在为他们祝福。

时间在月相的盈亏中悄然流淌。第九个月,雁阵南飞时,巫祝发现兽骨上的月相刻痕已排到第十道;第十一个月,雪落荒原时,孩童们数着兽骨上的刻痕,发现只剩最后一道;到第十二个月的最后一天,观星台的巫祝突然发出惊呼:“月亮!月亮又成眉形了!”

所有人都涌到观星台,连最固执的苍梧首领也拄着石杖来了。他们望着天空中纤细如眉的新月,又看向观星台中央的日晷——那根投下的日影,与半年前冬至那天的日影,分毫不差!太阳,真的回到了最初的位置!

“再数天数!”有人大喊。负责计数的巫祝捧着堆积如山的兽骨,逐片清点,手指因激动而颤抖:“三百六十……三百六十五天!不多不少,正好三百六十五天!”

人群瞬间沸腾了!年轻的族人抛起兽骨,骨片在空中划出银亮的弧线;年长的首领们捋着胡须,眼中泛起泪光;苍梧首领走到帝俊面前,突然单膝跪地,石杖“当”地戳在地上:“帝俊!是老夫固执了!十二月历,确与天道相合!”

其他首领纷纷效仿,山洞前的空地上,一片跪倒的身影。“请帝俊定十二月之名,传历法于天下!”

帝俊扶起苍梧首领,目光扫过欢呼的族人,又望向西方的月渊——那里的月光正越过昆仑山脉,温柔地洒在观星台上。“正月建寅,为孟春;二月建卯,为仲春……”他的声音传遍原野,每个月的名称都与当月的物候相应,“十二月建丑,为季冬。此十二之序,当与日月同存,指导农桑,安邦兴业。”

常羲在月渊边听见了这声音,她怀中的月亮女童们同时抬头,发间的银饰与天空的新月交相辉映。最小的女童举起那片月牙玉,玉片突然发出温润的光,与观星台的欢呼遥相呼应。

许多年后,当十二月历已成为部落生活的一部分,人们仍会说起那个冬至。说帝俊如何力排众议,说观星台的兽骨如何记录月相,说月渊的月光如何见证了这场历法的革新。而昆仑山下的观星台,始终矗立在那里,石面上的刻度被岁月磨得光滑,却依旧能精准地丈量日月的轨迹——就像人类对天道的探索,纵然前路漫漫,只要循着光的方向,总能找到正确的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