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山西雁门关,雄踞于山西代县以北,作为中原地区通往蒙古高原的咽喉要冲,自古便享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的赫赫威名。

对于清军而言,守住山西进而拱卫北京,雁门关是不容有失的必守之地。

阿济格深知其重要性,坐镇于此,肩负着维系满清王朝安危的重任。若能牢牢把控雁门关,不仅能将忠勇军阻挡在山西之外,确保北京侧翼的安全,更能以此为依托,随时组织兵力反击,掌控整个北方战局的主动权。

而在宋铁率领的第一军团眼中,突破雁门关,无疑是打开胜利之门的关键钥匙。

一旦成功,他们便能如猛虎下山般长驱直入山西腹地,为进攻清军开辟出一条畅通无阻的战略通道。

届时,大同将直接暴露在忠勇军的兵锋之下,进而对北京形成威慑。这不仅能极大地鼓舞忠勇军的士气,更能在政治和军事上给满清政权以沉重打击,扭转整个抗清局势。

雁门关地势险要,四周群山连绵环绕,仿佛一道天然铸就的铜墙铁壁,易守难攻。

清军依托这得天独厚的地形,精心构筑了一道道防线。

高耸的城墙巍峨矗立,宛如巨龙盘踞,城墙上密布着了望塔和防御工事,士兵们日夜警惕地守望。

城下,深挖的壕沟纵横交错,拒马、鹿角等障碍物星罗棋布,让来犯之敌难以靠近。

而雁门关周边的山峦,则被巧妙利用,布置了伏兵和烽火台,一旦有敌军动向,便能迅速传递消息,组织防御。

对于阿济格来说,守住雁门关,就如同握住了山西防御的咽喉,凭借着这道坚固的天然屏障,他有信心阻挡忠勇军南下的步伐。

反之,对于宋铁而言,雁门关的屏障作用一旦被打破,忠勇军便能毫无阻碍地向山西纵深挺进,山西的防御体系将瞬间面临崩溃。

那时,清军苦心经营的防线将如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倒下,整个山西乃至北方的战局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无论付出多大代价,宋铁都势要拿下雁门关,为忠勇军的胜利之路铺平道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激烈较量,即将在这古老的雁门关前拉开帷幕。

在雁门关下,清军与忠勇军的对峙已呈白热化态势,双方都将此地视为决定胜负的关键所在。

清军深知雁门关乃是山西防御体系的核心枢纽,其战略意义无可估量。因而在此处部署了重兵,构建起了一套完备且坚固的防御工事。

那城墙高大厚实,由一块块巨大的条石紧密垒砌而成,历经岁月洗礼,却依旧坚如磐石。

城墙上每隔一段距离,便设有一座了望塔,清兵们目光如炬,警惕地注视着远方的一举一动。

城墙下,壕沟纵横交错,犹如大地狰狞的伤口,壕沟内布满了尖锐的竹签和陷阱,让试图靠近的敌人望而生畏。远处的烽火台如忠诚的卫士般矗立,一旦发现敌情,便能迅速点燃烽火,将警报传递出去。

清军不仅依靠这些传统的防御设施,还配备了强大的火力。大量的弓弩手严阵以待,他们挽弓搭箭,箭镞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仿佛随时准备将敌人射成刺猬。

火器营更是清军的王牌力量,其中多尔衮为提升清军战斗力购置的荷兰新型火炮,炮口乌黑深邃,散发着令人胆寒的气息。

这些火炮威力巨大,射程远且精准度高,成为了清军防御忠勇军进攻的重要依仗。

整个雁门关防线,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宛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旨在将忠勇军的攻势牢牢阻挡在外。

在雁门关下,忠勇军与清军的对峙一触即发,宋铁所率的忠勇军为攻克这座战略要隘,做足了准备。

忠勇军的步兵方阵中,士兵们人手一支汉阳造或仿制汉阳造步枪。

汉阳造步枪以其可靠的性能和精准的射击,成为了忠勇军士兵们手中的得力武器,赋予了他们在战场上强大的单兵作战能力。

除了步枪,忠勇军还配备了数量可观的火炮。其中,三十门红夷大炮如巨人般昂首挺立,炮身粗壮坚实,散发着古朴而威严的气息。

这些红夷大炮威力巨大,能发射沉重的炮弹,在远距离上对敌军防御工事造成毁灭性打击,为进攻撕开第一道缺口。

二十门佛郎机炮则分布在不同位置,它们构造精巧,机动性强,射速相对较快,可对清军的密集部队和移动目标进行持续打击,在战场上灵活地提供火力支援,让清军难以捉摸。

此外,还有百十门其他各式火炮,或大或小,各有千秋,组成了层次丰富的火力网,覆盖了远近不同的距离,从各个角度对雁门关的清军防线构成威胁。

而西安兵械工坊出产的二十门迫击炮,更是忠勇军火力体系中的秘密武器。这些迫击炮造型紧凑,便于携带和操作。

它们能够在复杂的地形环境中迅速展开,以高抛弹道将炮弹精准地投射到清军隐藏在工事背后或山谷中的部队集结点,让敌人防不胜防。

迫击炮发射时,伴随着沉闷而有力的声响,炮弹如流星般划过天空,在目标区域爆炸,掀起阵阵尘土和硝烟,给清军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实际杀伤。

如此强大且多样的火力配置,彰显了忠勇军的实力与决心。

宋铁站在雁门关外的一处高地上,手持单筒望远镜,目光冷峻地审视着眼前的地形。

雁门关地势险要,四周群山环绕,关城矗立在两山之间的峡谷通道上,宛如一头盘踞的巨兽,扼守着通往山西腹地的咽喉。

经过数日的观察与思索,宋铁心中已然有了一套详尽的作战计划。

要攻克雁门关,不能一味强攻,必须充分利用周边地理环境,多管齐下。

首先,雁门关西侧有一处名为黑风岭的高地,虽地势陡峭,但却能俯瞰雁门关的部分防御工事,是绝佳的炮兵观测点与火力压制点。

宋铁决定派遣一支由五百名精锐步兵组成的先锋队,趁夜悄悄登山。

与此同时,正面战场也不能闲着。宋铁命令步兵主力在关前佯装大规模进攻,同时,命令火炮对雁门关城墙进行火力压制。

雁门关前,一场惊心动魄的炮战拉开帷幕。忠勇军与清军的火炮阵地遥相对峙,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肃杀的气息。

清军阵地上,多尔衮购置的荷兰新式火炮率先发出怒吼。这些火炮设计精巧,炮身的铸工细腻,炮架经过改良,具备更好的机动性。

随着一声声沉闷的轰鸣,炮弹如闪电般射向忠勇军阵地。新式火炮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它的射程更远,精准度更高,炮弹落地之处,瞬间腾起巨大的烟尘与火焰,炸得忠勇军阵地上土石飞溅。

面对清军的猛烈炮击,忠勇军毫不畏惧,迅速以红夷大炮予以还击。

红夷大炮虽仿制自荷兰火炮,但经过多年改进,也有着自身的特点。

不过,与荷兰新式火炮相比,在射程和精准度上还是稍逊一筹。红夷大炮发出低沉的咆哮,炮弹带着呼啸冲向清军阵地。

然而,部分炮弹因距离稍远,在接近目标时威力已有所减弱,精准度也略显不足,只是在清军阵前掀起一片片尘土。

但忠勇军炮手们经验丰富,他们迅速调整射击参数,根据炮弹落点不断修正角度。

在他们的努力下,红夷大炮逐渐找到了感觉,一枚枚炮弹开始准确地砸向清军火炮阵地。其中一发炮弹直接命中了一门荷兰新式火炮,剧烈的爆炸将火炮炸得四分五裂,周围的清兵也被气浪掀翻在地。

清军见状,急忙加大炮击力度。荷兰新式火炮以更快的射速向忠勇军倾泻着炮弹,一时间,忠勇军阵地上爆炸声此起彼伏。

一些来不及躲避的士兵被炮弹碎片击中,鲜血染红了大地。但忠勇军并未退缩,他们一边利用地形地物进行躲避,一边顽强地操控着红夷大炮继续反击。

双方的炮战愈发激烈,整个雁门关前硝烟弥漫,火光冲天。炮弹的呼啸声、爆炸声交织在一起,仿佛要将这片大地撕裂。这场炮战不仅是火炮威力的较量,更是双方意志与智慧的比拼,而最终的胜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雁门关战役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