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快穿:劳资拆了三千世界 > 第433章 隋唐平行世界14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开皇二十二年的下半年。

陈阳携妻子裴秀一同前往大兴城,探望老丈人裴矩。此时的裴矩已在朝中身居高位,事务繁忙,但见到女儿女婿前来,仍是十分欢喜。

几日后,在一次家宴过后,裴矩却将陈阳单独拉到了书房。他看着陈阳,神色有些凝重:“贤婿,你老实告诉为父,你和秀儿是不是身子有什么不妥?若是有,千万不要讳疾忌医。”

陈阳被问得一愣,随即明白了老丈人的意思,不由得嘿嘿笑了起来:“岳父大人放心,我和秀儿身体都好得很。”

“还笑!”裴矩脸色一沉,“严肃点!都成婚两年了,秀儿的肚子一点动静都没有,为父能不急吗?”

陈阳收起笑容,认真解释道:“岳父大人,我明白您的心思。只是秀儿今年才十七岁,年纪还小。我想再等一年,等她满十八岁,身体完全长开了,再要孩子也不迟。”

他顿了顿,又将女性早孕可能带来的危害,比如难产、损伤身体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裴矩细细讲解了一番。

裴矩听完,这才恍然大悟,脸上的凝重散去不少,点了点头道:“你能有这份心思,为父很是欣慰。只是……”他话锋一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也要多为陈家和裴家考虑啊。”

“是,小婿明白。”陈阳恭敬地应道。

分析朝局,劝父避祸

见老丈人不再纠结子嗣之事,陈阳话锋一转,说起了朝堂上的局势:“岳父大人,不知您对当今太子和二皇子的事情怎么看?”

裴矩闻言,眼神微微一动,显然没料到陈阳会突然问起这个。他沉吟片刻,道:“朝堂之事,错综复杂,为父也不好妄加评判。你一个地方县令,怎么突然关心起这个了?”

“小婿虽身在地方,但也时刻关注着朝堂动向。”陈阳语气诚恳,“依小婿之见,二皇子杨广此人,野心勃勃,且手段狠辣,太子杨勇性格温和,优柔寡断,杨广胜出的可能性极大。”

裴矩原本还带着一丝随意的神色,听到这里,渐渐认真起来,示意陈阳继续说下去。

“杨广此人,好大喜功,又急功近利。”陈阳继续分析,“一旦他登基为帝,必然会推行一系列激进的政策。到时候,那些曾经反对他的老臣,恐怕都会被他一一清理。岳父您如今在朝中地位不低,若是被卷入这场夺嫡之争,后果不堪设想。”

他看着裴矩,语气恳切:“所以小婿斗胆建议,岳父大人以后尽量远离中央的纷争,最好能设法调往南方,到地方上任职。这样既能避开朝堂的漩涡,也能保全自身和家族。”

裴矩沉默了许久,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显然在认真思索陈阳的话。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缓缓开口:“此事……为父心里有数了。”

陈阳知道,老丈人这是听进去了,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

在裴矩家又待了几日,陈阳接到了成都县送来的急报,说是有重要公务需要他回去处理。于是,他便向裴矩告辞。

裴矩没有多留,只是拍了拍陈阳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贤婿,你心思缜密,有远见。回去后,好好治理成都县,照顾好秀儿。为父这边,你不必担心。”

“是,岳父大人。”陈阳恭敬地行了一礼。

随后,陈阳便带着妻子裴秀,踏上了返回成都县的路途。坐在马车上,看着窗外不断倒退的风景,陈阳知道,他能做的都已经做了。接下来,就只能静待朝堂风云变幻,等待那个乱世的到来。

开皇二十四年冬,两道来自长安的急报先后抵达成都县。

第一道:隋文帝杨坚驾崩。

第二道:皇太子杨广登基,改元大业。

陈阳看着诏书,心中那块悬了六年的石头终于落地。历史的轨迹没有因为他而改变。这只“小蝴蝶”扇动的翅膀,终究没能掀起足以改变王朝走向的风暴。

陈阳回到后宅,从裴秀手中接过女儿陈琪,在她脸上亲了一口:“我的小琪琪,想爹爹没有?”

陈琪咯咯笑着,小手紧紧抓住他的手指。裴秀看着丈夫对女儿的疼爱,彻底放下了没有生儿子的顾虑。

这时,在学堂当女先生的陈佳蹦蹦跳跳地跑了回来。陈阳看了她一眼,说道:“都大姑娘了,还这么冒失,在外面像什么样子?”

陈佳吐了吐舌头,做了个鬼脸,然后凑过来想抱陈奇:“小琪琪,姑姑抱抱!”

岁月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已是大业七年。

这一年,一场席卷全国的风暴,从山东长白山率先爆发。王薄以《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民众,拉开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紧随其后,窦建德等人也在各地纷纷起兵响应。

消息传到成都县时,陈阳正在书房里看着地图。他知道,乱世,终于来了。

他没有丝毫慌乱,因为他和裴矩早已为此做好了准备。

在裴矩的暗中运作和南方各大世家的鼎力支持下,陈阳凭借着在成都县多年的“优异政绩”和稳健的作风,一步步从县令升任为蜀郡太守。这个任命,在大业九年,杨玄感于黎阳起兵反叛、隋朝统治核心开始崩溃之际,正式下达。

这一年,陈阳站在了蜀郡太守的官衙内,看着堂下的属吏。他不再是那个只需要守护一县之地的“小蝴蝶”,而是手握一方军政大权,可以在乱世中真正为自己和身边人撑起一片天的封疆大吏。

成都县的模式,即将在整个蜀郡铺开。

陈阳就任蜀郡太守后,立刻展现出了雷厉风行的手腕。在各大世家的全力配合下,他们将所有核心产业、财富和人力,源源不断地向蜀郡转移。一时间,蜀郡成为了乱世之中最安稳、也最富庶的地方。

陈阳则名正言顺地掌控了蜀地的军政大权,真正做到了“一把抓”。他颁布的第一道政令,就是“保境安民,不与外事”。蜀地的军队只负责抵御外来的流寇和乱兵,绝不主动参与中原的任何纷争。他要确保,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能在乱世中继续过着太平日子。

在此期间,陈阳曾单独密会过老丈人裴矩和十大世家的族长。他没有明说,只是旁敲侧击地提醒他们,要暗中关注一个人——李渊。他只说此人“潜龙在渊,非池中之物”,让他们留意其动向。当时众人虽有疑惑,但出于对陈阳过往远见的信任,还是照做了。

时间很快来到了大业十三年。

这一年,天下彻底大乱。李渊于太原起兵,一路势如破竹,攻入了长安。瓦岗军也达到了鼎盛时期,控制了中原大片地区。各地群雄并起,称王称帝者不计其数。隋朝,已经名存实亡。

当李渊攻入长安的消息传到蜀郡时,所有人都震惊了。他们这才恍然大悟,陈阳当初让他们关注李渊,并非无的放矢。这个来自太原的贵族,真的成了终结乱世的有力竞争者。

至此,陈阳的“预言”再次得到了验证。各大世家对他的远见和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无不推崇备至。他们不再有任何犹豫,纷纷开始在李渊身上下重注,通过各种隐秘的渠道,为其提供财力和物资上的支持。

而陈阳,则依旧稳坐蜀郡太守之位,冷眼旁观着中原的风云变幻。他知道,属于他的时代,还未真正到来。

大业十三年冬,长安的使者抵达了蜀郡。

使者是李渊的心腹谋臣,他带来了一封李渊亲笔书写的手书,以及口头上的重诺。

在蜀郡太守府的大堂上,陈阳接过那封用名贵宣纸书写的手书,缓缓展开。

李渊的字迹沉稳有力,信中先是盛赞了陈阳治理蜀郡的功绩,称其为“乱世之能臣,一方之保障”。随后,话锋一转,表达了自己“扫清寰宇,还天下太平”的志向,并向陈阳抛出了极具诱惑力的橄榄枝。

信中许诺,只要陈阳愿意率蜀地军民投效,待天下平定之后:

封爵:封陈阳为“蜀国公”,赐良田千亩,食邑万户。

权柄:陈阳可继续总管蜀地军政要务,朝廷不加干涉。

这封手书,无疑是一份分量极重的承诺,足以让任何一个地方诸侯心动。

使者在一旁屏息等待,观察着陈阳的反应。他本以为陈阳会沉吟、会犹豫,甚至会讨价还价。

然而,陈阳只是将手书轻轻合上,脸上没有任何波澜。他甚至没有与身边的裴炎或其他心腹交换眼神,便立刻对使者说道:“唐公乃天命所归,我陈阳愿率蜀郡上下,全力支持。”

他顿了顿,语气斩钉截铁:“钱粮、物资,我蜀郡府库将全力供应。若唐公需要,我还可派遣一支劲旅,北上相助!”

紧接着,陈阳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让使者意想不到的请求:“为表我蜀郡归顺之诚心,我恳请唐公派遣官员前来蜀郡。蜀郡愿意接受朝廷的管辖,遵行朝廷法令。”

使者彻底愣住了。他没想到陈阳的决定会如此干脆,更没想到他还会主动要求朝廷派人来。这与其他拥兵自重、试图划地而治的诸侯截然不同,显得格局宏大,忠心可嘉。

陈阳之所以如此果决,并主动要求朝廷派官,并非一时冲动。

首先,他知道历史的结局,李渊最终会取得天下。站在胜利者这边,是最稳妥的选择。

其次,他经营蜀地多年,早已不是那个需要依附他人的小县令。他有底气、有实力与李渊合作。此刻的“投效”,更像是一种强强联合的政治表态。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主动要求朝廷派官,是一种高明的示弱和表态。这向李渊证明,他陈阳没有割据一方的野心,甘愿接受中央的领导。这正是他“苟住”策略的极致体现——用一种主动的方式,消除李渊的猜忌,从而换取蜀地长久的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