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吴三桂称帝 > 第218章 兵围北京,劝降清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8章 兵围北京,劝降清军

永定河畔的寒风卷着枯叶,掠过北京城外连绵的营垒,数十万北伐大军如铁壁般环伺着这座帝都,旌旗蔽日,甲胄如潮,连空气都透着肃杀的寒意。紫禁城的琉璃瓦在冬日的阳光下泛着冷光,却再也照不出往日的威严,只剩下被围困的惶惶不安。

吴三桂立马于高坡之上,玄甲在风中猎猎作响,目光穿透薄雾,落在那厚重的北京城墙之上。城墙高耸,箭楼林立,此刻却如同困兽的牢笼,将清廷最后的残余势力死死锁在其中。从山海关起兵至今,历经无数血战,攻克济南、天津、通州,一路披荆斩棘,如今终于兵临北京城下,恢复汉家江山的夙愿,已近在咫尺。

“将军,大军已完成对北京的四面合围,东门、西门、南门由步军主力驻守,北门由慕容将军率骑兵牵制,凌将军的水师也已控制永定河,阻断了清军从水路逃跑的可能。”沈落雁策马立于吴三桂身侧,声音清冽而沉稳,“城中清军约有十万,多是八旗残部和临时征召的民役,军心涣散,粮草也仅够支撑月余,已是强弩之末。”

吴三桂微微颔首,语气凝重:“北京乃清廷都城,城防坚固,且多尔衮老奸巨猾,必定会死守。若强行攻城,我军虽有必胜把握,却难免付出惨重伤亡。百姓久经战乱,已不堪重负,能尽量减少伤亡,保全城中百姓,方是上策。”

沈落雁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将军仁心,属下敬佩。如今清军内忧外患,士气低落,或许可以先尝试劝降,晓以利害,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实为天下苍生之福。”

“正有此意。”吴三桂点头,沉声道,“传我将令,暂停攻城准备,命人草拟劝降信,用箭射入城中,劝说顺治帝、多尔衮投降,承诺善待城中百姓及宗室勋贵,既往不咎。”

军令传下,军中幕僚迅速草拟劝降信。信中言辞恳切,既陈述了清廷入关后的残暴行径,点明其气数已尽,又晓以大义,承诺若主动开城投降,将保全皇室宗庙,善待城中百姓,不追究普通士兵及宗室成员的罪责。

数十名士兵手持强弩,将劝降信绑在箭杆上,向着北京城中射去。一封封劝降信如同雪花般飘落,落在街头巷尾,很快便传遍了整座京城。

城中百姓看到劝降信,脸上纷纷露出复杂的神色。清军入关以来,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们早已苦不堪言。如今北伐大军兵临城下,有望推翻清廷统治,恢复汉家江山,心中自然是欣喜万分,纷纷期盼着早日开城投降,摆脱战乱之苦。

然而,清军士兵们看到劝降信后,却陷入了恐慌与犹豫之中。他们大多是八旗子弟,深知清廷对待叛降者的残酷,又怕北伐大军秋后算账,心中矛盾不已。不少士兵早已无心作战,私下里议论纷纷,军心愈发涣散。

紫禁城养心殿内,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顺治帝年仅十岁,端坐于龙椅之上,小脸惨白,眼中满是恐惧,双手紧紧攥着衣角,身体微微颤抖。多尔衮立于殿中,面色铁青,手中紧握着那封劝降信,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皇叔,怎么办?逆贼都打到城下了,还射来了劝降信,我们……我们还是投降吧?”顺治帝带着哭腔,声音颤抖,显然是被吓坏了。

“住口!”多尔衮厉声喝止,眼中闪过一丝狠厉,“陛下乃大清天子,岂能向逆贼投降!吴三桂那厮狼子野心,劝降信不过是缓兵之计,若开城投降,我等必遭屠戮!”

尽管嘴上说得强硬,多尔衮心中却早已没了底气。通州失守,阿济格战死,北京已成孤城,外援断绝,粮草匮乏,士兵们军心涣散,这样的局面,如何能守得住?但他深知,自己与吴三桂仇深似海,一旦投降,绝无生路,只能拼死一搏。

“传我将令!”多尔衮深吸一口气,沉声道,“全城戒严,任何人不得妄议投降,违者立斩!加固城防,调集所有兵力,死守四门!凡能斩杀逆贼者,重赏!有敢临阵脱逃、开门献城者,诛灭九族!”

军令严苛,却也难以挽回涣散的军心。城中清军士兵们表面上遵从命令,加固城防,心中却早已没了斗志,只是机械地执行着命令,如同行尸走肉。

吴三桂见城中毫无回应,知道多尔衮心存侥幸,想要负隅顽抗。他眉头微皱,沉声道:“看来,仅靠劝降信,难以让多尔衮低头。传我将令,明日清晨,在城外举行阅兵仪式,展示我军军威,震慑城中清军,让他们明白,抵抗只是徒劳。”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北伐大军便开始集结。数十万将士列成整齐的军阵,绵延数十里,旌旗招展,甲胄鲜明,气势如虹。步兵方阵手持长枪,排列如林;骑兵方阵战马嘶鸣,整装待发;水师战船在永定河上列阵,炮火林立,杀气腾腾。

吴三桂一身玄甲,立于高台之上,身后是沈落雁、穆青岚、慕容雪、纳兰沁等将领,个个英姿飒爽,目光坚定。

“将士们!”吴三桂的声音如同洪钟,传遍整个军阵,“清廷腐朽,残暴不仁,入关以来,屠戮百姓,践踏中原,罪恶滔天!如今,我们兵临北京城下,正是终结这一切的时刻!我军历经百战,所向披靡,何惧小小孤城!今日,便让城中逆贼看看,我北伐大军的军威!让他们明白,抵抗是徒劳的,投降是唯一的出路!”

“北伐必胜!汉家万岁!”将士们齐声呐喊,声震寰宇,脚下的大地仿佛都在颤抖。

呐喊声传入北京城中,城中百姓纷纷涌上街头,隔着城墙眺望城外的北伐大军,眼中满是希望与期盼。而清军士兵们看到城外那绵延数十里的军阵,感受到那冲天的气势,心中的恐惧愈发强烈,士气再次遭受重创。

城头上,清军士兵们脸色惨白,手中的武器微微颤抖,望着城外那如同潮水般的北伐大军,眼中满是绝望。他们终于明白,与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多尔衮也登上城头,看到城外北伐大军的威势,心中涌起一股无力感。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再用谎言欺骗士兵们,清军与北伐大军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但他依旧不死心,厉声喝骂着那些面露惧色的士兵,试图用威严稳住军心,却只是徒劳。

阅兵仪式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北伐大军展示了强大的军威,让城中清军彻底陷入了恐慌之中。不少清军士兵开始偷偷联络城外的北伐大军,表达投降之意。

与此同时,苏凝香早已潜入北京城中。她一身百姓装扮,穿梭在街头巷尾,联络着城中的反清义士以及不满多尔衮统治的宗室成员。

在一处隐蔽的宅院之中,苏凝香见到了几位反清义士的首领。这些义士大多是前朝官员的后裔,或是不堪清军压迫的百姓,他们早已暗中联络,等待着北伐大军攻城的时刻,里应外合,推翻清廷统治。

“苏姑娘,北伐大军已兵临城下,我们何时行动?”一位义士首领急切地问道。

苏凝香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沉声道:“将军已有部署,近日便会攻城。届时,还需各位义士在城中放火,制造混乱,牵制清军兵力,同时袭击清军指挥中枢,斩杀多尔衮的亲信将领,配合大军攻城。”

“请苏姑娘放心!”义士首领们齐声应道,眼中满是坚定,“我们早已做好准备,定能助大军一举攻克北京!”

苏凝香又联络了几位不满多尔衮的宗室成员。这些宗室成员因受到多尔衮的排挤,心中早已不满,如今看到清廷气数已尽,也愿意配合北伐大军,打开城门,迎接大军入城。

“苏姑娘,多尔衮如今已是众叛亲离,城中清军士气低落,只要大军攻城,我们便会在城中响应,打开城门!”一位宗室成员说道。

苏凝香点头,心中十分欣慰。她知道,有了这些内应的配合,攻克北京将会顺利得多。

回到城外营地,苏凝香向吴三桂和沈落雁汇报了城中的情况。

“将军,军师,城中百姓期盼大军入城,清军士气低落,不少士兵已有投降之意。属下已联络好城中反清义士及不满多尔衮的宗室成员,约定攻城时里应外合,打开城门,配合大军行动。”

吴三桂眼中闪过一丝欣喜,沉声道:“好!既然如此,便无需再等待!传令下去,全军做好攻城准备,明日清晨,对北京发起总攻!”

“是!”众将领齐声领命,眼中闪烁着战斗的渴望。

北京城中,多尔衮深知北伐大军即将攻城,心中的绝望愈发强烈。他疯狂地调集兵力,加固城防,斩杀了几名试图投降的士兵,想要做最后的挣扎。但他也明白,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北京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

顺治帝更是吓得魂不守舍,整日哭闹不止,甚至想要偷偷逃离北京,却被多尔衮派人看管起来,无法脱身。

夜幕再次降临,北京城内一片死寂,只有城头的火把在风中摇曳,透着几分悲壮与绝望。城外的北伐大军营地内,却是一片繁忙景象,将士们正在加紧准备攻城器械,检查武器装备,个个摩拳擦掌,等待着黎明的到来,等待着那场决定天下命运的终极决战。

吴三桂独自站在营垒之上,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紫禁城,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了自己起兵时的誓言,想起了那些为了恢复汉家江山而牺牲的将士们,想起了流离失所的百姓们。明日,便是终结这一切的时刻,也是实现夙愿的时刻。

沈落雁走到他身边,轻声道:“将军,夜深了,该休息了,明日还要指挥大军攻城。”

吴三桂回过头,看着沈落雁,眼中闪过一丝温柔,点了点头:“你也早点休息。明日,便是我们为天下苍生带来太平的时刻。”

两人并肩站在营垒之上,望着那座承载着太多恩怨情仇的帝都,心中充满了期待与坚定。他们知道,明日的攻城之战,必将是一场惨烈的战斗,但他们更相信,胜利终将属于北伐大军,属于汉家儿女。

深夜,星光黯淡,北京城外,北伐大军蓄势待发,一场决定天下命运的大战,即将在黎明时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