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刮骨疗毒与海外的回响
王适之及其家族被雷霆手段下狱的消息,如同在已近沸腾的油锅里泼进一瓢冷水,瞬间在长安官场炸开。恐慌如同瘟疫般蔓延,尤其是那些与王适之过往甚密、或在反对新政中摇旗呐喊过的官员,人人自危,寝食难安。
李瑾显然已动了真怒。他亲自指派了以铁面无私着称的御史中丞和刑部尚书共同主理此案,并调动了直属皇帝的内侍省暗卫参与审讯,要求彻查到底,绝不姑息。
审讯在高度保密下进行,但一些零碎的消息还是不可避免地流传出来。据说王适之初时还试图狡辩,将一切推给“为国库计”的初衷,但在崔琰送来的密信铁证以及对其家族账目、往来的严密清查下,防线很快崩溃。
牵扯出的内幕触目惊心:不仅淮南民变是其党羽暗中煽动、提供资金,连东南走私集团背后,也有王适之等人入股分红的影子!他们利用职权,为走私大开方便之门,逃避关税,牟取的暴利数额惊人。更令人发指的是,调查还发现,此前金州矿难涉事矿主,也曾向王适之行贿巨款,以换取对其违规开采的庇护!
一条由权钱交易、利益输送编织成的黑色链条,清晰地浮现出来。他们反对新政,并非为了什么“祖宗法度”,而是因为新政触动了他们利用旧有秩序盘剥百姓、攫取利益的根基!甚至不惜勾结地方豪强,煽动民变,散布流言,企图将推动改革的皇后拉下马,以便重新掌控朝局。
“蛀虫!帝国的蛀虫!”李瑾在御书房看着不断送来的审讯笔录,气得浑身发抖。他没想到,自己倚重的臣子,竟腐烂至此!
随着调查深入,数名户部、工部官员以及个别地方大员被陆续牵扯出来,革职查办。长安城内,不时有府邸被禁军包围,昔日的高官显贵沦为阶下之囚。一场前所未有的廉政风暴,席卷了整个官僚体系。
**\\* \\* \\***
朝堂上的剧烈震荡,暂时掩盖了海外传来的一个微妙信息。
就在“守望者”撤离约半月后,一艘来自鹰栖岛的补给船,在靠近新岛望唐堡时,于岸边那片被“守望者”遗弃的营地附近,发现了一块半埋在沙土中的、巴掌大小的金属片。
这金属片质地奇特,非金非铁,入手冰凉,表面光滑如镜,边缘有着极其规整的切割痕迹。最奇特的是,在特定角度的光线下,金属片表面会浮现出一些极其细微、如同电路板纹路般的银色线条,但触摸上去却依旧光滑平整。
船员将其当做稀罕物,带回交给了望唐堡的格物院博士。
博士们起初并未太过重视,只以为是“守望者”遗落的某种零件。但一位专精于材料学的年轻博士在反复研究后,偶然发现,当他将那金属片靠近观星台方向时(尽管观星台已被封锁),金属片上的那些银色纹路,竟会发出极其微弱、几乎难以察觉的淡蓝色荧光!而一旦远离观星台,荧光便迅速消失。
这一发现立刻引起了高度重视!
老博士们齐聚一堂,对着这块小小的金属片,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此物……莫非是那些‘守望者’留下的……监视之器?”有人惊恐地猜测。
“不像。若是监视,何必留下?又为何对观星台有反应?”
“或许……是一种信标?或者……钥匙?”
“你们看这纹路,其精微程度,远超我等工艺!其原理恐怕涉及极深奥的格物之道!”
争论未有结果,但所有人都同意一点:这金属片绝非无意遗落,它很可能蕴含着关于“守望者”或者那遗迹的重要信息!
这块奇特的金属片被以最高保密等级,连同博士们的初步分析报告,一同火速送往长安。
**\\* \\* \\***
王适之案的查处,在帝国官场引发了大地震,但也如同一次彻底的刮骨疗毒,暂时涤荡了沉疴痼疾。那些原本摇摆的官员,见识了皇帝的雷霆手段,纷纷收敛形迹,不敢再明目张胆地反对新政。朝堂之上,风气为之一清。
利用这难得的契机,李瑾强力推动,苏文清停滞许久的币制革新方案,终于得以再次启动。由朝廷担保的“矿冶债券”开始大规模发行,吸引了大量民间资本涌入矿业勘探;格物院研究的铜合金配方也取得突破,新钱铸造的铜料问题得到缓解。帝国的金融改革,在扫除最大障碍后,终于踏上了正轨。
然而,李瑾和林薇却并未感到丝毫轻松。
王适之案的背后,折射出帝国旧有利益集团的顽固与强大。除掉一个王适之,并不能根除所有反对力量,他们只是暂时蛰伏起来。
而海外那块突然出现的金属片,更像是一个无声的警告。“守望者”的离去,或许并非放弃,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注视。那块对观星台有反应的金属片,像一枚埋下的棋子,谁也不知道它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再次搅动风云。
内忧暂平,外患未除。帝国的巨轮在闯过一片惊涛骇浪后,驶入了一片看似平静,实则暗藏玄机的海域。李瑾握着林薇的手,站在巨大的海图前,目光越过已标定的疆域,投向那无尽未知的远方。
“薇薇,”他轻声问道,“你说,那些‘守望者’,他们到底是谁?来自哪里?这块金属片,又想告诉我们什么?”
林薇凝视着海图上那片代表新岛的微小轮廓,缓缓摇头:“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留给我们的时间,可能不多了。”
她能感觉到,一个远比王朝兴衰、技术变革更为宏大的序幕,正在缓缓拉开。而她和李瑾,以及他们年幼的儿子,都已身不由己地站在了舞台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