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玄幻魔法 > 黑魂之灰烬之瞳 > 第260章 诺顿的安抚行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与此同时,在南方的河谷,诺顿正带领士兵处理着叛乱后的事宜。

晨雾尚未散尽,南方的河谷仍裹在灰白的薄纱之中。我立于村口残破的石墙前,铠甲上沾着昨夜雨水与尘土混合的泥痕,肩甲边缘一道裂口隐隐渗着暗红——那是攻破叛军据点时留下的,未及包扎。风从河面吹来,带着湿冷的腐草气息,拂过面颊时,像某种无声的质问。

村中无人走动。几间歪斜的木屋半塌,屋顶焦黑,门扉洞开,仿佛被遗弃已久。但我知道,地窖里藏着人。他们不敢露面,只在窗缝后窥视,目光如钉。

我摘下头盔,交予亲兵。金属离手的刹那,额前一阵刺麻,冷风直灌入发间。我向前一步,踏在倾倒的界碑上,声音不高,却穿透雾气:

“我是诺顿,奉葛温之命平乱,亦奉命护民。叛乱已除,刀不向百姓。”

无人应答。唯有风掠过断梁,发出呜咽般的低鸣。

亲兵抬来几袋粮秣——皆是从叛军藏匿点缴获之物,原本堆在山洞深处,与锈蚀的刀剑同置。我命人将粮袋拆分,每户门前放一小包,附上布条,墨字简明:“神国所赐,非掠于民。”

一名老妇终于从地窖口探出身。她佝偻着背,一手拄拐,一手颤巍巍拾起粮袋。布条展开时,她眯眼看了许久,才缓缓点头。可就在她转身之际,袖口一滑,半片布角悄然坠落,边缘焦黑,纹路扭曲,隐约可见一个特殊的图案轮廓。她脚下一沉,迅速将那碎片踩入泥中,动作极轻,仿佛只是失足。

我未动声色。亲兵欲上前,被我抬手止住。

“让她走。”我说。

信任不能靠追索建立,而要靠给予。哪怕这给予,可能落入敌手。

日头渐高,雾散。百姓陆续从地窖中走出,多是妇孺与老者,面黄肌瘦,衣衫褴褛。他们围在祠堂前的空地上,目光仍存戒备。村中长老拄杖而出,白发如枯草,眼中却有火光。

“你们来迟了。”他开口,声音沙哑,“叛军占村三月,烧我粮仓,夺我耕牛,逼我儿为奴。你们不来。如今他们死了,你们却来说‘护民’?”

人群骚动。有人低头啜泣,有人攥紧拳头。

我未辩解。

“我知你们受苦。”我道,“若早攻,他们便以妇孺为盾,逼我军在火中取栗。死的不只是他们,还有你们的亲人。我们等,是为少流血。”

长老冷笑:“少流血?可你们终究来了,刀还是落了。我家孙儿死在乱箭之下——他才十二岁,手里只有一把柴刀。”

我沉默片刻,转身示意。

亲兵抬出三具裹尸布,置于祠堂前石阶。我亲手掀开一具——是个年轻男子,胸口插着半截断矛,衣襟撕裂处露出神国印记的布片。

“他是村民。”我说,“叛军杀他,因他拒绝交出藏粮地点。这三人,皆死于叛军之手。他们不是‘义军’,是劫掠者,以恐惧为鞭,抽打你们的脊梁。”

人群静了下来。有人上前细看,认出死者面容,顿时跪地痛哭。

一名青年立于人群后,披着破旧斗篷,嘴角微扬,似笑非笑。他未走近,只低声对身旁同伴道:“神国的粮,吃一口,便欠一口债。”声音极轻,却被风送入我耳中。

我没有回应。此刻,言语争执无益。真正要争的,是人心的归属。

午后,我下令士兵协助修缮。几间屋顶塌陷的屋子,由军中工匠搭起临时支架;枯竭的水井,由士兵下井清理淤泥;断墙残垣间,孩童开始试探着靠近,偷看士兵磨刀、生火。

一名老者主动上前,递来一壶浊酒,双手颤抖:“你们……真不收钱?”

“不收。”我接过酒壶,饮了一口,苦涩入喉,“这是神国对子民的偿还。”

他眼眶一红,低头哽咽。

黄昏时分,村中燃起篝火。火光跃动,映照在每一张脸上。有孩童围着士兵嬉戏,笑声在废墟间回荡。一名老妇抱着孙子,坐在火堆旁,轻轻哼起一支久远的歌谣——那是古龙战争前的民谣,讲火与灰的轮回。

我立于火光之外,望着这短暂的安宁。

一名老者拄杖走近,低声道:“南谷有处山洞,叛军曾关押不肯顺从的人。你们……可去查。”

我点头致谢。他知道我在等这句话。而他选择说出,意味着信任已初步建立。

火光渐旺,人影交错。士兵分发烤鱼与粗饼,百姓不再推拒。有人开始谈论重建,说要种春麦,修牛栏。仿佛战乱只是昨夜一场噩梦,而黎明已至。

就在此时,我眼角余光瞥见一人自村南小道离去。

他披着深灰斗篷,帽檐压得很低,脚步不疾不徐,却始终避开火光。他未与任何人告别,也未领取粮秣,径直走入林间。一名士兵欲上前盘问,被我抬手拦下。

放他离开。 我低声说。

亲兵不解:“大人,他未领粮,也未登记,恐是叛军余党。”

“是。”我说,“但他走了,便说明我们已立住脚。若强行阻拦,反激起民怨。让他走,也让他看——看我们如何重建,如何待民。虽然放走他可能有风险,但目前稳定民心更为重要,且后续还有机会再观察他的动向。 若他心中尚存良知,终会明白谁才是真正的秩序。”

士兵退下。

我望着那身影彻底消失在林影之间,火光映照下,只剩一条被踩踏过的泥径,蜿蜒入暗。

夜更深了。篝火渐弱,百姓陆续归屋。士兵在村口搭起哨岗,火把插在石缝中,随风轻晃。我立于祠堂前,取出随身携带的羊皮卷,摊在膝上,以炭笔记录今日见闻:

“南部村庄,初定。百姓戒心渐消,已愿供情报。然仍有隐忧:一人藏异样布片,一人语含讥讽,又有一人悄然离村,行迹可疑。此三人,或为残党,或为异心者,不可不察。”

笔尖顿住。

我抬头望向北方。

天幕漆黑,无星无月。远处山脊如巨兽伏卧,静默无声。可就在这寂静之中,我仿佛听见某种低沉的脉动——不是风,不是水,而是大地深处传来的、极细微的震颤,如同沉睡的根须正在缓缓伸展。

我合上羊皮卷,将其塞入怀中。

火堆最后一簇火星“噼啪”炸开,溅出几点红光,落在我的靴面上,灼出微小的焦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