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玄幻魔法 > 黑魂之灰烬之瞳 > 第445章 神国的和平愿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风自坑底涌出,裹挟着铁锈与湿土的气息。那金属摩擦声虽已止歇,但余音仍悬于耳际,如细针扎入骨缝。我立于坑沿,未令兵卒深入,亦未命人扩掘。工部尚书伏地奏请加固地基,我只道:“封之,以火纹石板覆其上,三重封印。”

石板落定,轰然一声闷响,尘灰扬起又缓缓沉落。坑口被彻底掩埋,再无冷风透出。翁斯坦立于侧,手按枪柄,目光仍锁在那新砌的封口之上。哈维尔则静立不动,披风垂地,如同石像。

我转身,步向抚伤院石室前的台阶。铜牌仍卧于石案,火纹浅刻,字迹深凿。晨光斜照,映出一行微光,仿佛有热从冷铜中渗出。

“火虽熄,余温可测地动。”我伸手抚过铜牌,指尖触到那凹陷的纹路。昨夜地鸣非偶然,臂环震颤亦非错觉。裂隙未绝,敌不从天降,而自地底潜行。刀兵可平一时之乱,却斩不断根脉之腐。

“守陵非止守墓。”我开口,声音不高,却落得清晰,“而为守界。”

翁斯坦转头望来,眉峰微蹙:“若将预警之责系于伤者之身,军中将士何以为凭?战阵之威,岂可让位于残躯感知?”

“正因其残,反得清明。”我未回头,只将铜牌翻转,背面尚空无一字。“常人耳目惯于表象,唯失目者听风辨位,断臂者知力断势。他们所感,非战鼓与号角,而是大地呼吸、岩层移位。此等感知,远胜哨塔了望。”

哈维尔终于开口:“百姓能否信之?残者为守,异于旧制。”

“旧制护得了小隆德么?”我语声渐沉,“城墙高耸,戍卒列阵,叛军仍自山道突入,火油焚林,断我左翼。因何?因我们只防明敌,不察暗隙。矿道塌方二十年,竟无人查其是否彻底封死。这不是疏忽,是傲慢——以为刀剑所向,便无隐患。”

二人默然。

我抬手,指向石室东侧新立的木架,其上已挂起七枚臂环,编号清晰。昨日尚为抚恤之物,今日当为预警之器。

“七人不足,需十二岗轮值。每岗三人,昼夜交替,臂环与地脉共鸣,若有震颤,即刻传讯宫中。火纹封印将连通石基,一旦地动异常,封印生光,无需言语,宫墙自知。”

翁斯坦皱眉:“如此依赖感应,若误报呢?若虚惊引发骚乱?”

“宁可十次虚惊,不可一次不察。”我回视他,“你亲历小隆德之战,可知敌军为何能藏身山林半月而不露?因他们自矿道潜入,沿废弃坑道行进。若当时有人能感地动,哪怕只是微震,我们便可提前布防。伤亡不会如此之重。”

他沉默片刻,终颔首。

“此外,《战录》需制度化。”我继续道,“每战之后,参战者口述战况,由书记官录之,不得删改。新兵入营,首修此录,由伤者亲授。非仅教其格挡进退,更要使其知——为何而战。”

哈维尔低问:“若未来再乱,谁执火种?”

我望向演武场。独臂教官正立于场中,木棍拄地,向新兵演示“断流击”。他动作缓慢,却每一寸移动皆含机变,口授清晰,无半句赘言。

“非我,非将。”我答,“乃每一个记得为何而战之人。”

风再起,吹动石案上铜牌,边缘轻磕石面,发出一声脆响。

“此牌,当重铸。”我下令,“加刻‘守界者’三字于背,授牌仪式由伤者互授,非由上位赐予。火熄者之名,不再仅属阵亡者,亦属生者之守。”

翁斯坦忽道:“若有人冒称参战,骗取铜牌?”

“铜牌不附权柄,只象征职责。”我道,“佩者无俸禄,无爵位,唯有义务——教习新兵、巡查地脉、守护记忆。若欺世盗名,终将被同袍识破。真正的战士,不屑虚名。”

哈维尔沉吟良久,终道:“抚伤院可设‘火熄者教习团’,常设机构,独立于军部。既避军权膨胀之嫌,亦保传承不受政令更迭影响。”

我点头。“即日成立。教官由伤者推举,宫中不干预人选。但《战录》副本须送入王殿密档,地脉异动记录亦直报于我。”

“若有人借地脉之报,捏造危机,图谋不轨?”翁斯坦追问。

“那就让所有记录公之于众。”我道,“每月初一,抚伤院石台前诵读地脉报告,《战录》节选亦向百姓宣读。让所有人都知地底有动,皆晓战时真相。恐惧不可藏,唯有公开,方能破谣言于未起。”

翁斯坦眼神微动,似有所悟。

“和平非无战。”我缓缓道,“而是让每一个人都成为防患之人。记忆为墙,经验为盾,感知为眼。火熄者之冢不只是安魂之所,更是警世之碑。每年首祭,名录增补,亡者之名被诵读,生者之责被重申。如此,牺牲不被遗忘,混乱亦难再生。”

哈维尔低声道:“百姓或以为,这是将伤残者推至风口浪尖。”

“正相反。”我望向石案,“这是给他们一条归途——不是作为被怜悯的弃卒,而是作为被需要的守卫。他们失去的肢体无法复原,但他们所知所感,无人可替。这才是真正的归位。”

风停,铜牌静卧。

我抬手,命人取来新铸铜牌。工匠已连夜重制,十二枚整齐排列,背面皆刻“守界者”三字,笔划刚劲。

一名年轻士兵上前拾起一枚,翻看良久,抬头问道:“若无战可参,何以为火熄者?”

教官拄棍而立,目光平静。

“护一人安宁,即燃一缕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