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穿越系列之楚云飞 > 第172章 神秘的“工程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送走了阎锡山的特派员,楚云飞心中那根紧绷的弦并未放松,反而更加警觉。李望云的“视察”如同一道清晰的警讯,提醒他太原的目光从未远离,留给他的发展窗口期可能比预想的更短。必须争分夺秒,加速推进最核心、也最隐秘的计划——“星火”基地的建设。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人才,尤其是掌握现代工业技术的专业人才。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远方。

“星火”基地的规划远超一般的修械所。楚云飞的野心,是在那片隐秘的山谷中,建立起一个具备小规模弹药生产、武器维修升级、乃至未来尝试仿制更复杂武器装备(如迫击炮、炸药)能力的秘密兵工基地。这需要的不再是普通铁匠或略懂机械的学徒,而是真正受过系统教育、有实践经验的技术工程师和高级技工。

然而,这样的人才在当时的中国凤毛麟角,且大多集中于沿海大城市的洋行、外资工厂或如汉阳、上海等少数几家官办兵工厂,待遇优厚,生活相对安定。如何将他们吸引到这贫瘠落后、充满风险的晋西北深山之中?

楚云飞再次动用了他精心构建的、超越这个时代的信息和联络网络。他通过几条绝对可靠的秘密渠道,发出了指向性极强的“求贤信号”:

1. 指示奥托,不再仅仅是采购设备,而是设法接触那些在德国或捷克受过专业教育、但因经济萧条或种族歧视(如是犹太人)而求职困难的年轻工程师或技术专家,许以高薪和“挑战性的项目”,尝试招募少数外籍专家作为技术顾问(短期合同)。

2. 通过“西北垦业公司”在平津的据点以及唐纳德在上海的关系,秘密接触那些在外国洋行、工厂工作的中国籍技术骨干,或从海外留学归来却报国无门、郁郁不得志的工科毕业生。接触者以“华北工业开发公司”招募“矿业、机械工程师”赴西北从事“重要资源开发与设备保障”的名义,隐去军事色彩,但暗示项目的战略重要性及优厚待遇(包括安家费、风险津贴)。

3. 对极少数经过严格背景调查、确信其怀有实业救国理想且可信赖的人员,则由方立功或极其可靠的情报员亲自接触,部分透露项目的真实性质(为巩固国防而建设重要工业设施),以民族大义和施展才华的广阔平台相邀。

响应号召的过程,充满了未知与风险。招募工作极其谨慎,宁缺毋滥。经过数月筛选和秘密联络,最终,一支由十余人组成的特殊队伍,开始从不同地点,通过不同路线,向着晋西北汇聚。

一位年近四十、曾在汉阳兵工厂工作多年、因不满厂内派系倾轧而辞职的机械工程师,带着他的两个得意徒弟。

一位刚从德国克虏伯附属技术学校毕业、满腔热血却在国内找不到合适位置的年轻华侨工程师。

三位在天津租界英国纱厂担任技术员、对现状感到厌倦、渴望参与“真正大项目”的北方汉子。

甚至还有一位奥托费尽周折从维也纳“挖”来的、精通金属冶炼和热处理的中年捷克技师(化名“卡尔”),他对东方充满好奇,也急需一份工作。

他们的旅程如同谍战。有人伪装成药材商人,跟着“西北垦业”的商队穿越省界;有人持着伪造的公务护照,以“地质勘探”名义乘坐火车至大同,再换乘骡车;外籍技师则绕道蒙古,由可靠的向导接应入境。所有人都被告知严格的保密纪律,对沿途所见所闻守口如瓶。

当这些风尘仆仆的“工程师”们,历经辗转,最终被秘密送入隐藏在大山深处的“星火”基地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心情复杂。

一方面,是极其艰苦的条件:住的是依山开挖的窑洞或简易板房,喝的是沉淀后的河水,吃的是粗粮杂粮,周围是荒凉的山谷和严密的军事警戒。与沿海都市的繁华舒适天差地别。

但另一方面,他们看到了令人振奋的迹象:山谷中已平整出大块场地,建有坚固的砖石厂房(伪装成山体或植被);从德国运来的部分机床已安装调试,发出隆隆的轰鸣;一座小型水力发电站正在紧张施工;仓库里堆放着通过奥托渠道购入的特种钢材、化工原料;更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楚云飞对此地的极度重视——他亲自在基地入口迎接,与每一位工程师握手,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信任。

楚云飞没有空许承诺,他带着他们参观已建成的设施,坦诚目前的困难和长远的目标:“诸位先生,此地艰苦,楚某深知。诸位放弃优渥,甘冒风险而来,非为高官厚禄,乃为心中理想,为我民族工业留存一线星火!此处一切草创,百事艰难,但楚某在此立誓,必倾尽所能,为诸位提供所需之支持。我们要做的,不只是修枪造弹,更要摸索出一套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兵工生产体系!今日之简陋,必将成就明日之辉煌!”

他的话语朴实却极具分量,深深打动了这些技术人员。他们意识到,自己参与的是一项真正有意义、有挑战性的事业,而并非简单的雇佣关系。

很快,这些“神秘的工程师”便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那位汉阳厂的老工程师被任命为总技术顾问,负责整体技术协调和工艺流程制定;德国归来的青年才俊负责图纸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天津的技术员们带队安装调试新到的设备;捷克技师“卡尔”则开始指导学徒们进行至关重要的钢材热处理试验…

寂静的山谷从此被永不熄灭的灯火和持续不断的机器轰鸣所取代。一个个技术难题被攻克,第一炉合格的枪钢冶炼成功,第一条子弹复装生产线调试完成,甚至开始尝试利用本地原料土法配制发射药和炸药…

楚云飞定期听取汇报,对技术问题从不指手画脚,充分授权,但在资源和安全保障上给予绝对支持。他知道,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技术突破,其价值远超缴获一个团的装备。

他们的到来,标志着晋西北的军工事业,从零敲碎打的维修仿制,开始向系统化、正规化的生产研发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