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穿越系列之楚云飞 > 第176章 太原兵工厂的“合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6章 太原兵工厂的“合作”

楚云飞的“猎狼”演习刚刚落幕,部队在针对未来强敌的战术洗礼中经历了阵痛与成长。然而,楚云飞清醒地认识到,再先进的战术思想,若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终究是空中楼阁。他的“星火”基地虽已能小批量生产手榴弹和复装子弹,但工艺粗糙,产量有限,远不能满足未来高强度战争的需求。晋西北工业基础几乎为零,人才、设备、原材料极度匮乏。要快速提升军工产能,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却宛若鸿沟之隔的庞然大物——太原兵工厂。

太原兵工厂,是阎锡山耗费巨资、经营十余年的心血结晶,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兵工企业之一,能生产步枪、机枪、迫击炮、山炮乃至弹药,堪称阎锡山割据山西、问鼎中原的命根子。从这样一个戒备森严、被阎系牢牢掌控的堡垒中“挖墙脚”,无异于火中取栗,风险极大。但楚云飞深知,时间不等人,必须兵行险着。

硬抢或明要绝无可能。楚云飞制定的策略,是“以柔克刚,暗度陈仓”,打着“技术交流、互助合作”的旗号,进行一场精心策划的“人才与设备迁移”。

楚云飞首先亲笔修书一封,遣使送至太原,呈报阎锡山。信中,他极力谦恭,盛赞太原兵工厂“设备精良,技术冠绝华北”,然后笔锋一转,诉说自己防区“地处边陲,匪患虽靖,然械弹维修极为不便,严重影响边防巩固”,恳请阎主任“垂怜边军将士之苦”,允准晋西北防区“选派数名工匠,赴贵厂观摩学习维修技艺,并请酌拨些许淘汰旧械及配件,以解燃眉之急”。姿态放得极低,理由冠冕堂皇,完全是一副为阎锡山守边分忧的忠顺模样。

与此同时,楚云飞通过早已安插在太原的情报网(特别是“孤峰”),秘密获取了太原兵工厂内部的人员情况。重点锁定几类人:一是技术精湛但受排挤、待遇不公的老师傅;二是家境贫寒、有抱负但晋升无望的青年技工;三是原籍在晋西北、有乡土情结或家人可作“人质”的技术骨干。方立功派出精干的情报员,以老乡、旧友、甚至“猎头”身份,私下接触这些人,许以高薪(数倍于太原)、住房安排、家属迁移、技术负责人的职位等优厚条件,暗中进行策反。

对于设备,楚云飞的目标并非最先进的核心机床,而是那些太原兵工厂即将淘汰、但对“星火”基地而言仍属急需的二手设备,如老式车床、铣床、冲压机、发电机等。他请求“拨付”或“低价转让”这些“废旧物资”,理由是为根据地“兴办农具修理厂,改善民生”。

楚云飞的请求摆到阎锡山的案头。阎锡山捻着胡须,沉吟良久。他当然不信楚云飞只是为了修枪和造农具,但楚云飞姿态恭顺,所求不过是“淘汰设备”和“学习维修”,看起来无伤大雅。加之李望云之前的报告强调对楚“宜笼络不宜逼迫”,阎锡山最终批示:“准其所请,着兵工厂酌情办理,然须严加核查,不得资敌。”“资敌”二字,意味深长,既指外部敌人,也暗指楚云飞本身。他同意有限度的“合作”,意在示恩笼络,同时也想借此机会,窥探楚云飞的虚实。

有了阎锡山的首肯,一场看似平常、实则惊心动魄的“合作”拉开了序幕。

楚云飞精心挑选了十余名机灵、忠诚、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士兵和本地学徒,组成“技术学习班”,由一名可靠的军官带队,持正式公文进入太原兵工厂。他们的任务明为学习,实为联络、接应。他们暗中与已被策反的技术人员建立联系,传递信息,熟悉设备拆卸搬运流程。

在阎系人员的“监督”下,一批批标注“报废”的设备被装上骡车,运出太原兵工厂。然而,这些设备中,不少只是型号老旧,精度稍差,远未到报废程度,甚至附带了部分备用零件和工具。楚云飞的人暗中塞给押运、库管人员不少好处,使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设备运至晋西北后,立即被送入“星火”基地,由等待已久的工程师和技术员们如获至宝地进行检修、安装、调试,迅速形成生产能力。

更关键的是人员的流动。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陆续有二十余名太原兵工厂的技术骨干,以“探亲”、“辞职”、“外出谋生”等各种理由离开太原,随后如同人间蒸发一般,悄然出现在晋西北“星火”基地。他们的到来,带来了太原厂成熟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标准乃至部分核心图纸(靠记忆或秘密携带),极大地提升了“星火”基地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一位老师傅看到“星火”简陋但充满活力的环境,激动地说:“在太原,一辈子就是个螺丝工!在这里,真能造出咱们自己的枪炮!”

整个过程绝非一帆风顺。阎锡山的特务并非摆设,很快察觉到技术人员的“异常流失”和淘汰设备的“去向不明”,报告送至阎锡山处。阎锡山大为光火,严令兵工厂加强管控,并派员至晋西北“核查设备使用情况”。

楚云飞早有准备。他将来人引至一处公开的、确实在生产农具和维修军械的“官办修理所”,只见几台老旧机器正在生产锄头、修理步枪,一切看似合规。对于人员流失,则推诿不知,或言“或许南下谋生去了”。核查员抓不到把柄,又得了楚云飞厚赠,回太原后含糊其辞,此事最终不了了之。但阎锡山对楚云飞的猜忌无疑更深了一层。

尽管风险重重,此次“合作”收获巨大。“星火”基地获得了一批宝贵的技术设备和数十名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初步具备了更复杂的机械加工和武器仿制能力,为下一步试制迫击炮和自动化武器奠定了坚实基础。楚云飞站在焕然一新的机加工车间里,听着机器的轰鸣,对身旁的方立功低声道:“立功兄,你看,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枪杆子’!阎老西送来的这些‘废铁’和‘人材’,将来有一天,或许会变成指向他、或者指向真正敌人的利剑!”

他在阎锡山的眼皮底下,巧妙地撬动了其工业根基的一角,为晋西北这片星火之地,注入了至关重要的工业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