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异世界的大明天下 > 第372章 雪灾封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盛宁五年,岁次庚戌,冬十一月戊子朔,天骤变。朔风卷地,彤云蔽日,自京师以北,至宣府、大同、辽东诸镇,乃至山西、陕西布政使司所属州县,皆降大雪。初雪如絮,继而成片,终至雪粒如霰,昼夜不息,历五日而未止。

雪势之烈,为百年所罕见。宣府镇报,积雪深逾丈余,城郭雉堞半为雪掩;大同卫所文书称,野外牲畜冻毙十之七八,牧民庐帐多被雪压塌;辽东都司急递塘报更言,沿海诸岛积雪封港,渔舟尽冻于冰,商旅断绝。山西平阳府、陕西西安府等内陆州县,官道被阻,驿站文书停滞,乡村聚落竟有被雪隔绝、音信不通者。百姓屋宇多为土坯所筑,不堪积雪重压,坍塌者十有三四;贫民无棉絮御寒,冻饿交加,流离于道者日众。地方有司虽急遣衙役巡查,然积雪没膝,行动维艰,救灾之力杯水车薪。

消息传至京师,紫禁城太和殿内,盛宁女帝临朝议事,览罢各地灾报,面色凝重。女帝年方二十有五,登基五载,躬行节俭,励精图治,虽为女子,却有英主之姿。当殿召集群臣,户部尚书周士琦奏曰:“北方诸省本就地瘠民贫,今岁秋粮虽有收成,然多储于州县官仓,若雪灾迁延,粮道不通,恐生民变。”兵部尚书吴承宗亦言:“边镇军卒冬衣粮草本就仰仗内地转运,今大雪封路,军饷难达,恐影响边防。”

女帝听罢,沉声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今北方遭此大灾,朕岂能坐视百姓流离?”遂当庭颁下三道旨意,命内外臣工协力救灾。

第一道,命北方受灾各省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各府州县,即刻开仓放粮。凡官仓存粮,除留足州县官吏俸禄、驿站用度及边镇急需外,其余尽数用于赈济灾民。要求各州县于城郭、乡镇要地设粥棚,每日辰时、申时各施粥一次,确保灾民不致冻饿而死;同时令地方官统计受灾人户,按户分发棉衣、柴薪,优先救助老弱妇孺。旨意强调,凡有官吏敢克扣粮款、延误赈济者,许按察使司就地拿问,奏请处置。

第二道,命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福建五省布政使司,火速调运粮草、棉衣支援北方。要求五省于十日内集齐粮草五十万石、棉衣二十万件,由漕运总督衙门统筹,通过京杭大运河转运至京师通州仓,再由户部分派至北方各受灾地区。为确保漕运畅通,女帝特命工部尚书督造破冰船,沿江府县征调民夫协助清理河道积雪、冰层;同时令兵部调派驿卒加急传递文书,实时反馈粮草转运进度。

第三道,命监察御史分巡北方各受灾省份,督查赈济及粮草调运事宜。女帝选派御史二十人,分赴宣府、大同、山西、陕西、辽东等地,明察暗访州县官开仓放粮情况、粥棚施粥质量,及南方粮草接收、分发流程。御史有权直接向御前奏报,凡发现贪腐、渎职等行为,可先行拘押相关官吏,待灾情缓解后再行审讯定罪。

旨意既下,内外臣工不敢懈怠。北方各地州县官连夜召集衙役、乡绅,清点仓粮,搭建粥棚。宣府镇总兵官亲率士兵清理街道积雪,协助地方官分发棉衣;大同府知府更是亲自坐阵粥棚,监督粥品厚薄,确保灾民能喝上热粥。南方各省接到旨意后,浙江布政使司率先集齐粮草十万石,由漕船运往通州;湖广省则动员织户赶制棉衣,十日之内便完成五万件棉衣的赶制任务。漕运沿线,破冰船往来穿梭,民夫们顶着寒风清理河道,虽手脚冻裂,却无一人退缩。

监察御史赴任后,严格督查地方赈济。山西按察使司查获汾州府平遥县知县克扣粮款一案,御史当即奏报朝廷,女帝下旨将该知县革职查办,抄没家产充作赈济款,此案例一出,各地官吏无不震慑,皆尽心赈济。

至盛宁五年冬十二月甲午,北方大雪渐止,阳光初现。经月余赈济,北方受灾地区秩序渐稳,灾民皆有粥饭果腹、棉衣御寒,流离失所者渐归故里。户部奏报,南方调运的五十万石粮草已尽数运抵北方,各州县官仓存粮尚有余裕;兵部亦报,边镇军卒冬衣粮草供应充足,边防无虞。

次年春正月,女帝下旨,命北方各省布政使司组织灾民开垦荒地、修复屋宇,同时减免受灾地区次年赋税,鼓励百姓恢复生产。至此,盛宁五年冬雪之灾,在女帝的统筹调度与内外臣工的协力下,得以平稳度过。时人皆言,女帝以仁心治世,以雷霆手段救灾,实乃大明之福、生民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