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异世界的大明天下 > 第373章 冬雪赈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盛宁六年春正月庚子,京师正阳门外锣鼓喧天,一队队身着补丁棉衣、手持感恩木牌的灾民代表,在地方官的护送下,缓缓走向紫禁城。这是北方受灾诸省百姓自发组织的“谢恩队伍”——自雪灾渐息,各地灾民得食得衣、重返家园,感念女帝赈灾之德,遂推选出老幼代表百余人,不远千里赴京,欲向女帝当面致谢。

太和殿内,女帝见灾民代表中多有白发老者、垂髫稚子,忙命内侍赐座、奉热茶。大同府老民王老汉颤巍巍捧上一块木雕“民为邦本”牌匾,泣道:“老民一家五口,雪灾时屋塌粮尽,本以为必死无疑,幸得官府粥棚接济、棉衣御寒,才熬到今日。陛下仁德,实乃再生父母!”女帝起身扶起王老汉,温声道:“此非朕一人之功,乃内外臣工协力、南北百姓同心之效。尔等安心归乡,朝廷已免尔等次年赋税,更有种子、农具相赠,望早日恢复农事。”

安抚罢灾民代表,女帝即刻召集群臣,召开“雪灾复盘议事”。户部尚书周士琦率先奏报:“截至正月中旬,北方各省已发放赈灾粮四十万石、棉衣十八万件,剩余粮草皆存于州县预备仓,以备春耕之需;南直隶等五省调运粮草损耗不足五千石,漕运破冰成效远超预期。”工部尚书则递上《雪灾房屋损毁修缮册》:“山西、陕西等地共修复民房三万余间,工部已派工匠指导灾民加固屋宇,改用木梁承重,以防来年雪压坍塌。”

女帝听罢,手指御案上的《受灾州县民生册》,沉声道:“赈灾虽毕,隐患未除。今冬雪灾暴露三大问题:其一,北方边镇及内陆州县官仓存粮分布不均,宣府、辽东等重镇存粮足备,而山西平阳、陕西延安等府县存粮仅够三月之用;其二,漕运冬季破冰无固定规制,此次全赖临时征调民夫、赶造破冰船,延误了三日转运期;其三,灾民御寒物资匮乏,多地贫民无棉衣过冬,全靠官府紧急赶制,若非南方织户协力,恐有冻毙之虞。”

当即,女帝颁下三道“长效利民诏”,以补赈灾之缺:

1. 官仓储粮优化诏:命户部重新规划北方各省官仓布局,边镇及受灾频发州县官仓存粮量提升至一年之用,由户部每半年核查一次;南方各省预备仓需额外储存十万石粮草,作为“跨区域赈灾储备粮”,遇灾时可直接由漕运调运,无需临时征集。

2. 漕运冬季规制诏:命工部在京杭大运河沿线徐州、济宁、通州等十处关键码头,各建造固定破冰船三艘,储备破冰工具千余套;每年冬十月至次年春二月,漕运总督衙门需派专人驻守各码头,提前清理积雪、监测冰层,确保漕运“冬不封航”。

3. 民生御寒储备诏:命礼部牵头,在北方各省府城设立“冬衣储备局”,每年秋九月向民间织户订购棉衣,存于储备局;凡贫民、孤寡老人,可凭里正开具的“贫困证明”免费领取棉衣,每年冬十一月发放完毕,来年春三月回收洗净、修补后再存,循环使用。

旨意颁下,各地迅速落实。户部郎中亲赴北方各州县丈量仓房,重新核定存粮数额;工部工匠奔赴大运河沿线,开山取木建造破冰船;礼部在大同、西安等府城设立“冬衣储备局”,首年便订购棉衣五万件,惠及贫民两万余人。

至盛宁六年夏六月,北方各省迎来“灾后首熟”。山西平阳府奏报:“麦田收成比去年秋粮增产一成,灾民皆有余粮;陕西延安府灾民开垦荒地两千亩,种下粟米、荞麦,预计秋收可足食。”辽东都司亦报:“沿海港口解冻后,渔民出海捕鱼颇丰,商旅重启,市集恢复往日热闹。”

秋八月,女帝派内侍赴北方各省慰问,带回的“民生见闻册”中,满是灾民安居乐业的景象:大同府乡村,农户们忙着晾晒新收的谷子,孩童在晒谷场追逐嬉戏;宣府镇街头,牧民赶着幸存的羊群贩卖,羊皮袄上缝着新补的布料;辽东金州卫,渔舟满载鲜鱼靠岸,鱼贩们的吆喝声盖过了海浪声。

时逢中秋,紫禁城举办“君臣同乐宴”。席间,兵部尚书吴承宗举杯奏曰:“今岁北方灾后丰收,边防稳固,百姓安乐,皆赖陛下赈灾有方、未雨绸缪。臣敢以这杯薄酒,敬陛下仁政!”群臣纷纷举杯,齐呼“陛下万岁”。女帝执杯起身,望向窗外皎洁的月光,笑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朕不过做了君主该做之事,真正该敬的,是南北同心的百姓,是尽心履职的臣工,是守土卫国的将士。愿大明此后风调雨顺,百姓永无饥寒之苦!”

宴罢,女帝命人将北方灾民所赠的“民为邦本”木牌,悬挂于太和殿左侧偏殿,以作警示:此后每逢灾年,君臣议事前需先观此牌,谨记“民为邦本”之理。而盛宁五年冬雪赈灾之事,亦被载入《大明会典》,成为后世君主救灾安民的典范——史书有云:“盛宁女帝以一女子之身,承天命、抚万民,雪灾之时,不避亲疏、不徇私情,以雷霆手段调度,以仁厚之心抚民,终使北方转危为安,实乃大明中兴之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