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异世界的大明天下 > 第379章 大开恩科(2)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新科进士授官之日,金銮殿外旌旗列阵,新晋官员身着乌纱绯袍,按序排班。人群中,十余位女官尤为瞩目——她们发髻高挽,玉带束腰,褪去闺阁脂粉,眉宇间尽是经世致用的英气。当女帝朱笔圈定的“吴淑仪”“沈清晏”等名字从内侍口中传出时,殿下百官虽早有耳闻,仍忍不住侧目:这是大明朝堂第一次为女子敞开四品以下实职的大门。

首位接旨的吴淑仪,出身江南寒门,曾因女子身份被书院拒之门外,如今手持“授翰林院编修”的敕书,叩首时声音微颤却字字铿锵:“臣虽为女子,愿以笔为刃,为陛下录盛世、为苍生着直言。”女帝抬手示意其起身,目光扫过阶下众人,语气掷地有声:“朕选官唯看才德,不问性别。尔等既入仕途,当摒弃旧见,共担大明江山之重。”

旨意既下,朝堂内外的震动远未平息。世家勋贵私下串联,以“女主乱政”“女子干政违祖制”为由,暗地阻挠女官履职。户部尚书李嵩更是在朝会上直言:“女子通晓诗书已是难得,若掌刑名、管民政,恐难服众。”话音刚落,新授御史台监察御史的沈清晏便出列反驳:“汉有班昭续《汉书》,宋有谢道韫辩义理,女子未必逊于男子。臣请陛下准臣巡按江南盐运,若半年内不能整肃贪腐,甘受罢官之罪!”

女帝准了沈清晏的请命,也给了所有质疑者一个答复。三个月后,沈清晏从江南传回奏报:查实盐商勾结地方官偷税三百万两,弹劾知州以下官员七人,更拟定《盐运章程》十条,堵住了过往的漏洞。消息传回京城,原先反对的官员哑口无言,而民间百姓则编了歌谣传唱:“沈御史,巡江南,盐船清,百姓安。”

与此同时,其他女官也在各自岗位上崭露头角。翰林院编修吴淑仪牵头修订《大明律释义》,将晦涩法条改为通俗文例,方便地方官执行;工科给事中林微,凭借精通算学的本事,督建漕河新堤时节省木料三成,工期缩短两月;就连负责后宫典籍整理的女官苏眉,也从旧档中找出先帝时的屯粮旧策,为应对北方旱灾提供了关键参考。

女官们的实绩,渐渐融化了朝堂的偏见。原先对女官避而远之的吏部尚书,开始主动将地方治理的难题与女官商议;年轻的 male 官员们,也常与女同僚在政事堂争论利弊,从最初的“礼让三分”变成后来的“据理力争”。更意外的是,民间女子求学之风渐盛——江南富商捐建“浣溪书院”,专收女子授课;北方农家女子缠着父兄识字,说“要像沈御史那样,为家乡做事”。

盛宁五年秋,女帝再次下旨:将“男女同考”纳入常科制度,且每科录取女官比例不得低于三成。此时的朝堂已无反对之声,户部甚至主动拨款,在各州府设立“女学馆”,为寒门女子提供备考食宿。这日早朝,女帝看着阶下济济一堂的官员,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臣,也有英气勃发的青年,更有身着官服的女子与 male 同僚并肩而立,共商国是,忽然笑道:“朕当年开恩科,有人说朕要毁了大明祖制。如今看来,毁的是束缚贤才的旧框,立的是江山永续的根基。”

殿外阳光正好,透过朱漆窗棂洒在官员们的朝服上,映出一片耀眼的光泽。那光泽里,有 male 的刚毅,有 female 的坚韧,更有一个王朝打破桎梏后,蓬勃生长的希望。此后数十年,大明官场人才辈出,女子为官者遍布六部州县,从治理地方到辅佐中枢,皆有建树。而盛宁女帝开恩科的故事,也被写进《大明史》,成为后世传颂的“男女并济,天下归心”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