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异世界的大明天下 > 第380章 大开恩科(3)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盛宁八年春,北方鞑靼犯边,边关急报传至京城时,朝堂上正议着漕运改革。兵部尚书奏请调兵驰援,却因近年军饷多用于水利修缮,粮草筹措陷入僵局。此时,新任户部左侍郎的吴淑仪出列,手中捧着一本蓝皮账册:“臣查得近三年江南盐税盈余四百万两,可即刻调拨充作军饷;另臣已与两淮粮商议定,以官价预购粮草十万石,三日内便可启运。”

话音未落,兵部老臣们面露惊疑——盐税、粮价向来是世家把持的“禁地”,此前历任户部官员都不敢轻易触碰。吴淑仪却早有准备,将账册中盐商偷税的旧案、粮商与地方官的勾结证据一一摆出,连当年沈清晏巡盐时的卷宗都一并附上。“这些盈余,本就是百姓的血汗钱,当用在保家卫国上。”她语气平静,却让殿内原本想开口反驳的勋贵官员哑了声。女帝当即准奏,三日后,满载粮草的漕船顺着新修的漕河北上,比预期早了五日抵达边关。

这场危机的化解,让女官在中枢决策层的分量愈发凸显。同年夏,黄河决堤,负责治河的工部尚书因循旧法,筑堤半月仍止不住水势。工科尚书林微主动请命,带着三名女下属赶赴灾区。她们摒弃“水来土掩”的老办法,先带人勘察河道走势,画出详细水情图,再提出“分洪导渠”之策——在决堤处西侧开挖支渠,将洪水引入低洼湿地,既减少对村庄的冲击,又能蓄水灌溉。

施工时,林微亲自扎在工地,与民夫同吃同住,晒得黝黑。有地方官私下劝她:“大人乃朝廷命官,又是女子,何必如此辛苦?”她却指着远处被淹的农田反问:“百姓的地都没了,我坐在帐里能安心吗?”两月后,洪水退去,新开的支渠不仅护住了沿岸三万亩良田,还成了灌溉水渠。当地百姓为她立了“利民碑”,碑文中特意写着“林尚书,女中丈夫,为民解倒悬”。

随着女官群体逐渐成熟,朝堂上的“性别之争”早已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对“实绩”的看重。盛宁九年,科举放榜,新科状元是出身山西农家的女子宋若昭,她在策论中提出“轻徭薄赋,劝农兴商”的十项新政,字字切中时弊,连素来严苛的老御史都赞其“有宰辅之才”。授官仪式上,宋若昭身着状元红袍,跪在丹墀下接旨,女帝看着她,忽然想起十年前第一次恩科时,吴淑仪等人紧张又坚定的模样,轻声道:“好好做,莫负了这一身才学,更莫负了天下百姓。”

这一年,大明的疆域内,女子为官已不再是新鲜事。从京城六部的郎官,到地方州县的县令,处处可见女官的身影:她们有的在府衙断案,明察秋毫;有的在田间劝农,教百姓新的耕作之法;有的在书院讲学,鼓励更多女子读书立志。民间的变化更甚,江南的“浣溪书院”已开到第十所,北方的女学馆里,农家女与富家女同窗共读,课桌上摆着的,是和男学生一样的《论语》《大明律》。

盛宁十年,女帝在一次朝会上,她看着阶下并肩而立的文武百官——吴淑仪已是户部尚书,沈清晏升任御史大夫,林微执掌工部,宋若昭则成了内阁辅臣。这些当年从恩科走出来的女官,如今都成了支撑大明江山的栋梁。她忽然笑道:“朕当年开恩科,不过是想给天下有才者一个机会。如今看来,这机会,不仅成全了你们,更成全了大明的盛世。”

殿外,阳光穿过云层,洒在金銮殿的琉璃瓦上,折射出七彩的光。阶下的官员们齐声应和,声音洪亮,震得殿外的铜铃轻轻作响。那声音里,没有性别之分,没有阶层之别,只有对一个王朝的忠诚,对一个盛世的期许。而盛宁女帝开创的“男女并考”制度,早已深深融入大明的根基,如同黄河长江,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也让这个王朝的故事,在史书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是一个打破桎梏、英才辈出的时代,一个属于所有人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