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的清晨,京城外的十里长亭早已挤满了送行的人。盛宁女帝亲自驾临,晋王、秦王、武安王等宗亲藩王,以及六部尚书皆到场送行。长亭两侧摆放着数十个装满物资的木箱,里面有粮草、药材、布匹,还有用于治理属地的典籍与文书——这是朝廷为两位女王准备的“启动之资”。
明和莉与明家意身着轻便的骑装,卸下了册封大典时的繁复头饰,只在发髻上插了一支素雅的玉簪。两人并肩而立,目光扫过送行的人群,眼中虽有不舍,却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坚定。
“陛下,时辰已到,臣女该启程了。”明和莉走上前,向盛宁女帝躬身行礼,声音带着几分哽咽。
盛宁女帝抬手扶起她,目光落在两人身上,语气温和却郑重:“此去南疆路途遥远,你们要多加小心。朕已命镇南将军派三千精锐将士护送你们到任,后续还会调配粮草与官员支援。若遇急事,可凭朕赐予的鎏金令牌直接传信京都,朕定会第一时间回应。”
“臣女谢陛下关怀!”两人再次躬身。
晋王走上前,将一个锦盒递给明和莉,眼眶微红:“这里面是为父为你挑选的几位老臣的名册,他们皆有治理地方的经验,你到了月璃国,要多听他们的建议。还有这枚玉佩,是你母亲亲手为你打磨的,贴身戴着,能保平安。”
明和莉接过锦盒与玉佩,紧紧攥在手中,声音带着哭腔:“父亲,母亲,女儿不在身边,你们也要保重身体。待女儿将月璃国治理妥当,定会回中京来看你们。”
秦王则将一张绘制精细的南疆地图交给明家意,指着上面的标记说:“这是沁兰泽周边的地形与商路图,你要熟记于心。沁兰国多水患,这几处堤坝需重点加固,切勿疏忽。为父已让人在沁兰国的首府为你备好府邸,你到了便能安心居住。”
“女儿知道了,父亲放心!”明家意用力点头,将地图小心翼翼地收进怀中。
朝阳女帝走上前,递给两人各一本蓝色封皮的册子,笑道:“这是朝阳国治理水系的心得,沁兰泽多水,家意用得上;里面还有纯曦国纺织业的技艺,和莉可借鉴来发展月璃谷的产业。若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也可派人去纯曦或朝阳求援,我们定不会推辞。”
“多谢姑母!”两人连忙接过册子,心中满是感动。
此时,护送的将士已将物资装上马车,带队的校尉上前躬身禀报:“陛下,王爷,将士们已准备就绪,可随时启程。”
盛宁女帝点点头,抬手示意:“启程吧。朕与诸位在此等候你们的好消息。”
明和莉与明家意最后望了一眼送行的人群,深深鞠了一躬,而后翻身上马。她们的坐骑是朝廷特意挑选的汗血宝马,毛色光亮,四肢强健。明和莉勒住缰绳,回头喊道:“陛下,父亲,母亲,诸位长辈,臣女定不负所托,早日传回南疆安定的消息!”
明家意也跟着喊道:“我们会相互照应,让沁兰国与月璃国越来越好!”
话音落,两人一抖缰绳,马儿发出一声嘶鸣,缓缓向前走去。三千精锐将士紧随其后,队列整齐,步伐沉稳。马车轱辘滚动的声音与马蹄声交织在一起,渐渐远去。
盛宁女帝望着她们的背影,直到消失在官道尽头,才缓缓开口:“两位王兄,你们放心,朕定会照看好她们。待明年秋收,若南疆安定,朕便召她们回京都。”
晋王与秦王相视一眼,躬身谢道:“陛下圣明。”
长亭内的众人也渐渐散去,唯有风吹过亭外的杨柳,枝条轻轻摇曳,似在送别这两位奔赴南疆的年轻女王。
而此时的明和莉与明家意,正沿着官道向南方行进。明家意勒住马,与明和莉并排而行,笑着说:“和莉姐姐,你说我们到了南疆,第一件事该做什么?我想先去沁兰泽的码头看看,摸清商贸的情况。”
明和莉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打算先去月璃谷的村落,看看百姓的生活。只有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政策。不过,我们约定好,每月互通一次书信,分享治理的心得,如何?”
“好啊!”明家意爽快答应,“若遇到蛮族骚扰,我们也可互相支援,让那些蛮族知道,我们大明的女王可不是好欺负的!”
两人相视一笑,一抖缰绳,马儿加快了步伐。阳光洒在她们的身上,为这趟南疆之行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前路或许有风雨,有挑战,但两位年轻的女王心中清楚,她们并非孤身一人——身后有大明的支持,有亲人的牵挂,身前是待她们治理的土地与百姓。她们的马蹄,正朝着南疆的希望与未来,坚定前行。
行至午后,队伍进入了通往南疆的咽喉要道“清风峡”。明和莉勒住马,望着两侧陡峭的山崖,想起临行前盛宁女帝的叮嘱,便对身旁的校尉说:“传令下去,让将士们提高警惕,派斥候先行探查,谨防有埋伏。”
校尉连忙应道:“末将领命!”
明家意也补充道:“让负责押运物资的士兵护好木箱,里面的典籍与药材可不能有闪失。”
很快,斥候传回消息,峡谷内并无异常。队伍继续前行,风声穿过峡谷,似在为她们吹响前行的号角。明和莉望着远方的天际,心中默默念道:“月璃国,我来了。”明家意则握紧了手中的马鞭,眼中满是期待——沁兰国的繁荣,将由她亲手缔造。
这一日,两位大明的年轻女王,带着朝廷的信任与亲人的期盼,正式踏上了治理南疆的征程。而属于月璃国与沁兰国的故事,也将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缓缓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