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玄幻魔法 > 诗剑行:李太白穿越录 > 第308章 江湖余响,青莲不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08章 江湖余响,青莲不绝

采石矶的月光与江风,能涤荡诗魂,却吹不散人间烟火,更斩不断因缘际会。李白那“江中捉月”的传奇,如同投入江湖的巨石,激起的涟漪并未随着他形神的消散而平息,反而在另一个层面上,催生出了新的波澜与生机。

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在暮色中悠扬。

一座临水而建的雅致小院,不显山不露水,却是如今江湖上名声鹊起的“青萍剑阁”一处重要据点。院内,翠竹掩映,剑气森然。

燕十三独立于院中一片以白沙铺就的“剑坪”之上,双目微阖,怀中抱着的,正是那柄传承自李白的青莲剑。他并未练剑,只是在“感受”。感受剑身内那仿佛与遥远江水明月隐隐共鸣的灵性,感受那日采石矶头,李白最后施展“青莲归寂”时,那触及本源的剑意。

良久,他猛地睁开双眼,眸中精光一闪,不再有往日的纯粹冰冷,而是多了一种沉淀后的、内敛的锋芒。他缓缓拔剑出鞘。

“锃——”

清越的剑鸣响起,不刺耳,却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仿佛能直达人心。剑身依旧古朴,但在月光(院中特意布置了反射月光的晶石)映照下,隐隐有青芒流转。

他没有施展任何已知的青莲剑歌招式,而是手腕微沉,剑尖斜指地面,整个人的气息瞬间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仿佛化作了一块历经风霜的岩石,一座沉默的山岳。这正是他观摩李白“开谢有时”意境后,结合自身剑道根基,初步领悟出的守势——“青山默”。

忽然,他动了!

身形并非直进,而是如同被风吹动的柳絮,以一个极其玄妙的弧度飘忽前行,手中的青莲剑随之划出一道圆融的轨迹,剑光并不耀眼,却仿佛牵引着周围的气流,形成一个无形的旋涡。这是他从李白“醉月步”与“开谢有时”中化出的身法剑技——“流风回雪”。

最后,他身形骤停,青莲剑由极动转为极静,剑尖遥指前方一株老梅的枯枝。他没有刺出,只是将全身的剑意、精神,乃至对李白那终极一剑的感悟,凝聚于剑尖一点。

“嗤!”

一声微不可闻的轻响,那截距离他尚有数尺远的枯枝,应声而断,断口平滑如镜,仿佛被最锋利的刀刃瞬间斩过。没有凌厉的剑气破空,只有一种无形的、直指本源的“意”的传递。这便是他理解的“青莲归寂”的雏形——并非形体的毁灭,而是“存在节点”的终结,他称之为 “寂灭指” (虽以剑施展)。

收剑而立,燕十三气息平稳,但额头已见微汗。演练这些蕴含新悟的剑理,比与人激烈搏杀更耗心神。

“阁主,您的剑意……愈发精深了。”一个同样身着黑衣、面容精干的年轻剑客从廊下走出,恭敬地说道,他是燕十三的亲传弟子,也是青萍剑阁的新锐,名叫墨羽。

燕十三微微颔首,将青莲剑归鞘,声音依旧冷峻,却少了几分以往的孤峭:“剑道无涯。李居士之境界,我辈穷尽一生,或许也只能窥得一鳞半爪。”

“但阁主您已将‘青莲’之意融入本阁剑训,‘侠之大者,护卫黎庶’已成为我等行事准则。如今江南武林,提起我青萍剑阁,谁不赞一声‘侠义为先’?这亦是李居士精神的延续。”墨羽语气带着崇敬。

燕十三望向北方,那是中原的方向,也是更多苦难与不公存在的地方。“还不够。传令下去,加大对北地流民商路的护送力度,凡有欺压良善、鱼肉乡里者,无论其背景,青萍剑……皆可出鞘!”

“是!”墨羽肃然应命,眼中闪过与燕十三如出一辙的坚定光芒。青莲的种子,已在新的土壤中,开始生根发芽。

与此同时,荆楚之地的崇山峻岭间。

一处隐蔽而宁静的山谷,几间简陋却干净的茅屋依山而建,屋前开辟着药圃,种植着各种草药,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这里,便是陈硕真悄然建立的“青莲社”根基所在。

与“青萍剑阁”的锋芒毕露不同,“青莲社”更像是一股润物细无声的溪流。陈硕真凭借其高超的医术和源自李白“净灵导引术”简化而来的强身法门,吸引了一批心怀善念、不愿与浊世同流合污的医者、药师和一些懂得拳脚功夫的义士。

此刻,茅屋前的空地上,数十名衣着朴素的社员正跟随陈硕真练习一套舒缓而有效的导引术。动作虽不如武林绝学那般凌厉,却能让练习者气息绵长,筋骨强健,更能一定程度上抵御寻常瘴气疫病。

“意守丹田,呼吸自然,感受气息如春水般在体内流转,涤荡污浊,滋养生机……”陈硕真声音温柔地指导着,她依旧一袭素衣,容颜清丽,眉宇间却比以往多了几分坚毅与沉稳。

练习完毕,众人散去,各自忙碌。有的去炮制药材,有的去整理近期搜集来的、关于各地疫情和需要救助的贫苦地区的卷宗。

一个年轻的女社员快步走到陈硕真身边,低声道:“陈先生,刚收到消息,鄂州一带近日有小儿疳积之症流行,当地缺医少药,情况堪忧。”

陈硕真立刻道:“立刻准备‘净毒散’的简化方剂所需的药材,再调配一批健脾开胃的药囊。让赵大哥他们准备一下,明日一早,我们亲自送去鄂州。”

“是!”女社员领命而去。

另一个略显憨厚的壮汉挠着头过来:“陈先生,您上次教的那个改良水车图样,俺们几个试着在附近村里做了一架,确实省力不少,乡亲们可高兴了!就是有几个榫卯的地方还不太牢靠……”

陈硕真耐心地听他讲完,又拿出图纸,细细指点其中关窍。这些农工改良的知识,正是李白当年播撒的“火种”之一,如今通过她和“青莲社”,在更底层的民间悄然传递。

看着社员们忙碌而充满希望的身影,陈硕真走到谷中一条清澈的小溪边,从怀中取出一个精致的小瓷瓶,拔开塞子,里面是几颗她根据古方、融入自身感悟炼制而成的“清心丹”。她倒出一颗,俯身放入溪水中。

丹药入水即化,一股极淡的、带着莲蕊清香的药气弥漫开来,溪水似乎都变得更加灵动清澈。

“李大哥,”她对着潺潺流水,轻声低语,仿佛在与那位已化月登仙的故人对话,“你看到了吗?你留下的‘火种’,未曾熄灭。我们无法像你那般,一剑光寒十九州,但我们愿以这微末医术与绵薄之力,守护你曾守护过的这人间烟火……让这青莲之香,不绝于世。”

洞庭湖的悲歌已然飘远,采石矶的仙迹渐成传说。

但在江湖之远,在市井之间,两股以“青莲”为名的力量,正以一种截然不同却同样坚定的方式,承继着那位诗剑仙的遗志。

一剑一尺,锋芒与仁心并济。

青莲的根须,已然深深扎入了这片饱经磨难的土地,静待着,下一次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