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总参谋部地下指挥中心,气氛因北疆的突破性进展和日军火箭攻击的意外失败而稍显缓和,但依旧紧绷。电子沙盘上,代表北疆帝国军队的蓝色箭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乌尔卡河峡谷核心区域猛插,而南线老铁山地区的红色登陆区域则在我军凶猛的反击下,开始出现不稳的迹象。
总参谋长蒋百里站在沙盘前,声音虽然依旧沙哑,却透着一股振奋:“陛下,诸位!北疆高魁元部已完全控制敌军侧后制高点,并与我正面强攻部队吴佩孚、傅作义部取得联系,对峡谷内残敌形成夹击之势!敌军指挥体系混乱,抵抗正在减弱!”
他的教鞭重点指向峡谷深处一个刚刚被标记出来的区域:“根据高魁元部报告和俘虏初步口供,此处为敌军核心指挥部及那个简易火箭发射场所在地。发射场已在我突击队袭击和可能的技术故障中损毁。目前,我军正在清剿残敌,搜捕重要目标。”
“南线方面,”蒋百里将教鞭移向渤海,“聂宪藩将军报告,我军反击已夺回部分滩头阵地,日军后续登陆部队被压制在海滩狭小区域,伤亡惨重。薛岳将军预备队已前出,准备协同第3集团军,将日军彻底赶下海!北海舰队虽损失惨重,但剩余潜艇和鱼雷艇仍在积极袭扰日军运输线。”
形势似乎正朝着有利于帝国的方向迅速发展。
然而,就在这时,通讯台传来了北疆前指孙立人将军低沉而悲痛的声音,给这刚刚升起的希望蒙上了一层阴影。
“陛下,总参……高魁元部……伤亡……极其惨重……”孙立人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哽咽,“四百三十七名突击队员,能自己走出来的……不足百人……高魁元本人身中三弹,重伤昏迷,正在抢救……他们……他们是在用命给主力开路啊!”
指挥中心内刚刚升起的些许振奋瞬间被这沉重的消息压了下去。胜利,从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它是由无数忠勇将士的鲜血和生命铺就的。高魁元和他的突击队,用近乎全军覆没的代价,才换来了北疆战局的逆转。
溥仪皇帝缓缓闭上双眼,放在御座扶手上的手微微攥紧。他沉默了片刻,才沉声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告诉孙立人,不惜一切代价,抢救高魁元和所有受伤的弟兄!阵亡将士,以国礼厚葬,抚恤加倍!帝国,不会忘记他们的功勋!”
“是!”蒋百里肃然应命。
就在这时,机要通讯部门送来了另一份紧急译电,来自总参二部(情报局)。
蒋百里快速浏览,眉头再次紧锁:“陛下,审讯被俘的德军‘观察员’(其自称为冯·塞克特少校,坚称是‘非官方志愿者’)有了初步进展。他承认提供了部分‘战术建议’和‘技术咨询’,但否认德国政府知情。更重要的是,他透露了一个信息……”
蒋百里顿了顿,语气凝重:“日军在北疆的这支部队,代号‘山岳狐’,其指挥官并非纯粹的日军将领,而是一个名叫‘石原莞尔’的关东军参谋出身的大佐,此人极度推崇‘总体战’和‘闪电战’理论,与德军内部少数激进派军官过从甚密。冯·塞克特暗示,石原莞尔其志不小,北疆行动可能只是其更大战略构想的一部分试探。”
“石原莞尔……”溥仪眼中寒光一闪。这个名字,在他另一个灵魂的记忆中,与一场更大规模的侵略和无数华夏儿女的苦难紧密相连。此人出现在北疆,绝非偶然!
“另外,”蒋百里继续道,“关于那些火箭,冯·塞克特语焉不详,只说是‘不成熟的试验品’,‘可靠性存疑’。但技术部门初步分析其残骸,认为这确实是一种早期的液体燃料火箭,技术粗糙,射程和精度都极差,主要用于心理威慑和面积轰炸。此次攻击失利,既有我突击队干扰的原因,恐怕其自身故障才是主因。”
谜团部分解开,但更大的阴影却随之而来。一个危险的、有着疯狂战略思想的日军指挥官,以及其背后若隐若现的国际势力勾结。
“陛下,”蔡锷上前一步,“北疆残敌清剿还需时间,但大局已定。当务之急,是南线!必须趁日军新败,其‘秘密武器’神话破灭之际,将其登陆部队彻底歼灭,方能震慑倭寇,稳定全局!”
“蔡部长所言极是!”萨镇冰也附和道,“若能全歼其登陆部队,缴获其装备,对我海军和军工研究亦是巨大收获!”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皇帝。北疆已见曙光,南线正需雷霆一击!
溥仪皇帝站起身,走到沙盘前,目光锐利地扫过南线那片依旧战火纷飞的海滩。
“命令!”皇帝的声音带着凛冽的杀意,“南线聂宪藩、薛岳、李宗仁所部,朕给他们二十四小时!二十四小时内,朕要看到老铁山海滩上,再无一个站着的倭寇!所有登陆之敌,尽数歼灭,不许放跑一人!”
“告诉空军,给朕集中所有能起飞的‘烈风’和‘鲲鹏’,全力支援地面作战,摧毁日军滩头物资和残余舰艇!”
“告诉萨镇冰,哪怕只剩一条舢板,也要给朕盯死了海面,防止日军撤退或增援!”
“此战,朕要的不是击退,是全歼!要用倭寇的尸骨,铸就帝国南疆永固的防线!”
皇帝的意志,如同出鞘的利剑,直指南线残敌。一场旨在彻底清除登陆之敌的围歼战,即将在老铁山海滩上演。
然而,那个名叫石原莞尔的危险人物,在北疆失败后,又会策划怎样的阴谋?帝国在南北两线取得初步胜利的同时,是否已经引起了更强大对手的警惕和更深的敌意?
破晓的曙光已然降临,但照亮的前路,却似乎更加波澜云诡。帝国的战争,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