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高铭远传奇 > 第218章 京营肃纪斩奸佞 边报传警定危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8章 京营肃纪斩奸佞 边报传警定危局

都察院的烛火彻夜未熄,戚继光手持京营布防图,指尖在标红的“神枢营”“神机营”字样上反复摩挲。帐外传来甲叶碰撞声,副将赵武推门而入,手里捧着刚清点完的叛军名册:“将军,昨夜被俘的京营兵士共三百二十人,其中神机营副将李嵩拒不认罪,说一切都是受严世蕃指使。”

“带他来见我。”戚继光将布防图卷好,目光扫过案上的西洋火炮图纸——澎湖截获的图纸已由工匠拓印数份,此刻正与严党通鞑靼的密信并排摆放。不多时,被铁链锁住的李嵩被押进帐内,他虽衣衫染血,却仍梗着脖子:“戚将军凭什么抓我?我乃朝廷命官,尔等擅动京营,是要谋反吗?”

戚继光冷笑一声,将密信掷到他面前:“严世蕃让你率神机营攻都察院时,可曾告诉你,他已暗中勾结鞑靼,要借外敌之手颠覆大明?”李嵩瞳孔骤缩,目光落在密信上“以边患换赦免”的字句时,脸色瞬间惨白。“你若肯招出严党在京营的残余势力,尚可从轻发落。”戚继光放缓语气,“否则,通敌叛国之罪,你我都担不起。”

李嵩沉默良久,终于垂首:“神机营有三个把总与严党勾结,昨夜骚乱后,他们已带着部下去往通州粮仓,说要焚毁粮草断京城供给。”戚继光当即下令:“赵武,你带两百精锐骑兵,即刻赶往通州,务必保住粮仓!”

待赵武领兵出发,东方已泛起鱼肚白。都察院外,兵士们正将被俘的严党核心押往诏狱,百姓们围在路边,扔着菜叶与石子,怒骂声不绝于耳。戚继光站在台阶上,望着这混乱的场面,突然想起潮州城清晨的炊烟——同样是黎明,京城的晨光却带着刺骨的寒意。

“将军,宫中传来旨意,陛下召您即刻觐见。”一名小太监匆匆跑来,躬身行礼。戚继光整理好官服,随小太监穿过重重宫门,抵达乾清宫时,只见嘉靖帝正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地翻看着闽浙送来的密报。

“戚继光,你可知罪?”嘉靖帝抬眼,声音带着怒意。戚继光心中一凛,跪地奏道:“臣不知。臣奉诏入京协查严党,已平定京营叛乱,截获通敌密信,恳请陛下明示臣之罪状。”

“严党勾结佛郎机、通鞑靼,你在闽浙为何不早奏?”嘉靖帝将密报扔到他面前,“若不是都察院查获证据,朕至今还被蒙在鼓里!”戚继光叩首道:“臣在闽浙截获火炮图纸与联络信后,已星夜派人送京,只因京营叛乱延误了时日。臣愿领罪,但求陛下准许臣领兵前往边关,抵御鞑靼入侵。”

嘉靖帝沉默片刻,叹了口气:“罢了,你也是为了大明江山。朕命你暂掌京营兵权,即刻整顿军纪,同时派人与鞑靼交涉,若他们敢来犯边,便让他们尝尝你在闽浙造的新火炮!”戚继光谢恩起身,刚要退下,嘉靖帝又道:“严世蕃已被打入诏狱,你去审一审他,看看还有多少党羽藏在朝中。”

离开乾清宫,戚继光直奔诏狱。严世蕃被关在最深处的牢房里,见戚继光进来,竟还带着几分嚣张:“戚将军,你不过是个武将,也敢来审我?我父亲乃内阁首辅,只要他一句话,你即刻便会身首异处。”

“严嵩已被革职查办,你以为他还能保你?”戚继光将严党通鞑靼的密信扔到他面前,“你勾结倭寇、佛郎机,又通鞑靼,桩桩件件都是死罪。若你肯招出严党在朝中的残余势力,或许能留你全尸。”严世蕃脸色骤变,却仍嘴硬:“我什么都不知道,你有本事就杀了我!”

戚继光不再与他纠缠,转身对狱卒说:“严加看管,不许任何人探视。”刚走出诏狱,便见都察院御史迎面而来,神色慌张:“戚将军,不好了!通州传来消息,赵武将军在粮仓与叛军交战时中了埋伏,粮草已被焚毁大半!”

“什么?”戚继光心头一沉——通州粮仓储存着京城半年的粮草,若被焚毁,后果不堪设想。他当即下令:“传我将令,京营神机营即刻集合,随我前往通州!”

抵达通州时,粮仓已是一片火海。赵武带着残兵守在门口,身上多处受伤:“将军,叛军放火烧粮后,已往山海关方向逃窜,说要投靠鞑靼。”戚继光望着熊熊燃烧的粮仓,咬牙道:“追!就算追到山海关,也要将他们一网打尽!”

骑兵队疾驰而出,追至山海关下时,终于追上了叛军。为首的把总见无路可逃,竟拔剑自刎。兵士们在叛军尸体上搜出一封密信,竟是鞑靼首领写给严世蕃的回信,承诺三月后出兵攻大明,与严党里应外合。

“将军,山海关守将派人来报,说鞑靼骑兵已在关外集结,似有入侵之意。”一名斥候前来禀报。戚继光登上山海关城楼,望着关外辽阔的草原,只见远处尘土飞扬,隐约可见鞑靼骑兵的身影。他转身对副将说:“即刻传信给俞大猷,让他从闽浙调十门新铸的牡蛎壳火炮来山海关,再让林伯加快铸炮速度,务必在三月内再送二十门火炮至边关。”

副将领命而去,戚继光从怀中取出潮州老妪送的牡蛎壳,放在城楼的砖墙上。阳光洒在壳上,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带着潮州百姓的温度。他想起在潮州卫所的夜晚,百姓们主动送来铁器,工匠们不眠不休地铸炮——正是这份军民同心,才让东南海防坚不可摧。

“将军,都察院派人送来消息,严嵩在狱中自尽了,严党残余势力已基本肃清。”另一名兵士前来禀报。戚继光松了口气,却仍不敢放松警惕:“严党虽除,但鞑靼未退,我们还不能掉以轻心。传令下去,山海关守军加强戒备,日夜巡逻,若发现鞑靼骑兵靠近,即刻鸣炮示警。”

夜幕降临,山海关的灯火次第亮起。戚继光坐在城楼的帐内,提笔给俞大猷写信,详述边关情况,恳请他尽快调火炮来支援。信刚写好,帐外突然传来炮声——鞑靼骑兵竟提前发起了进攻!

戚继光立刻起身,登上城楼。只见关外的鞑靼骑兵黑压压一片,正朝着山海关冲锋。“放箭!”他一声令下,兵士们纷纷射箭,却难以抵挡鞑靼骑兵的攻势。就在这时,远处传来马蹄声——俞大猷派来的火炮队竟提前赶到了!

“快!将火炮架好,对准鞑靼骑兵!”戚继光高声下令。工匠们迅速将牡蛎壳火炮架在城墙上,点燃火绳。“轰隆!”炮声震天,鞑靼骑兵纷纷倒地,剩下的人见势不妙,仓皇逃窜。

戚继光站在城楼上,望着鞑靼骑兵远去的背影,终于露出了笑容。他低头看向手中的牡蛎壳,轻声道:“潮州的百姓们,你们送来的平安符,真的守住了大明的边关。”

月光洒在山海关的城墙上,与灯火交相辉映。戚继光知道,鞑靼不会就此罢休,未来的战事仍会艰难,但只要军民同心,上下协力,这大明的江山,定能如潮州的牡蛎壳墙一般,坚不可摧,守护着百姓的安宁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