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岐黄下山觅亲缘 > 第371章 急诊考验,主动提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71章 急诊考验,主动提议

第371章:急诊考验,主动提议

傍晚时分,辰星医院南院区的急诊科灯火通明,相较于白天的秩序井然,此刻更添了几分紧张和忙碌。

赵德柱刚结束一台急诊冠脉介入手术,揉着有些发酸的脖颈走出手术区。高强度的手术后,精神一旦放松,疲惫感便如潮水般涌来。他正准备去休息室喝口水,就听到急诊大厅传来一阵急促的喧哗和一个老人撕心裂肺的喘息声。

“医生!医生!快救救我爸!他喘不上气了!”一个中年男子扶着一位面色青紫、呼吸极度困难的老人,惊慌失措地冲进急诊大厅。老人胸口剧烈起伏,喉咙里发出尖锐的哮鸣音,身体因为缺氧而微微抽搐。

值班的急诊医生和护士立刻围了上去。初步判断是急性哮喘持续状态,情况危急。

“快!建立静脉通道,肾上腺素皮下注射,高流量吸氧,心电监护!”值班医生是急诊科的骨干高强,经验丰富,立刻下达了一系列标准急救指令。

护士们训练有素地执行着。然而,几分钟过去,老人喘息的状态并未明显缓解,血氧饱和度依旧在危险的百分之八十五左右徘徊,监护仪刺耳的警报声揪着每个人的心。家属在一旁急得直掉眼泪。

高强医生眉头紧锁,额角见汗。他迅速调整方案:“准备静脉激素,气管扩张剂雾化吸入加强!联系IcU,准备气管插管!”

常规手段效果不佳,这意味着患者可能面临呼吸衰竭、甚至更严重的后果。气氛一下子变得更加凝重。

赵德柱站在外围,看着这一幕。作为心内科专家,他深知急性哮喘持续状态的凶险。按照他过去的习惯,此刻要么上前提供心内科相关的会诊建议,要么就默默关注,相信急诊同事的专业能力。

但今天,他的脑海中却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林辰关于“气”与“经络”的阐述,浮现出楚瑶分析病例时那种整体辨证的思维,更想起了联合查房时,林辰用针灸迅速缓解陈大爷心绞痛的情景。

“哮喘……哮证……肺气壅塞,宣降失常……”赵德柱喃喃自语,那些曾经被他视为玄学的名词,此刻在危急的病情面前,竟然变得异常清晰和具有指向性。他想起了针灸科似乎有定喘的应急方案。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他疲惫的脑海。

他深吸一口气,拨开人群,快步走到高强医生身边。

“高医生,”赵德柱的声音带着手术后的沙哑,但语气却异常坚定,“患者对常规药物反应不佳,我建议,立刻请针灸科会诊,尝试针刺定喘穴、肺俞穴辅助平喘!”

这话一出,不仅高强医生愣住了,旁边几个正在忙碌的急诊科护士,甚至包括闻讯赶来的刘明医生,都瞬间停下了手中的动作,齐刷刷地看向赵德柱。

高强医生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他下意识反驳:“赵主任?针灸?现在?病人随时可能呼吸心跳停止!这不是开玩笑的时候!”他的语气带着明显的不敢置信和一丝被干扰救治节奏的烦躁。在他二十多年的急诊生涯中,从未在抢救急性哮喘时请过针灸科会诊,这简直颠覆了他的认知。

刘明更是瞪大了眼睛,几乎不敢相信这话是从他那位一向崇尚现代医学、视中医为辅助的赵主任口中说出的。联合查房时赵主任的变化已经让他吃惊,此刻在生死攸关的急诊现场,赵主任竟然主动提出如此“离经叛道”的建议?这冲击力比查房时强了十倍不止!

周围的几个年轻护士也面面相觑,眼神里充满了疑惑和惊讶。

面对众人的质疑和惊愕的目光,赵德柱没有丝毫退缩。他指着监护仪上依旧低迷的血氧饱和度,语气急促而有力:“高医生,你看现在的数据!常规方案效果不理想,我们必须尝试一切可能有效的方法!针灸刺激特定穴位,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快速解除支气管痉挛,这在理论和我们最近的实践中有过成功先例!现在不是拘泥于门户之见的时候,救人要紧!”

他这番话说得又快又急,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力,更带着一种基于新认知而产生的、对另一种医学体系的信任。

高强医生被赵德柱眼中那种前所未有的笃定和急切震住了。他看看危在旦夕的病人,又看看一脸决然的赵德柱。时间不等人!

“好!”高强猛地一咬牙,当机立断,“听赵主任的!立刻电话请针灸科值班医生带上针具,以最快速度到急诊抢救室!其他人继续现有抢救措施,不能停!”

命令下达,虽然众人心中依旧充满了难以置信,但动作却丝毫不慢。立刻有护士飞奔去打电话。

刘明站在一旁,看着赵德柱紧盯着病人、仿佛与急诊医生共同承担压力的侧影,心中的震撼无以复加。他熟悉的那个只相信数据和循证医学的赵主任,真的变了。这种变化,不是在会议室里的口头认同,而是在抢救生命的火线上,毫不犹豫地将一种他曾经不屑一顾的方法,作为了扭转危局的关键提议提出。

这种身先士卒的转变,比任何言语都更具冲击力。

几分钟后,针灸科的值班医生背着诊箱气喘吁吁地跑来。在赵德柱简短的说明和高强医生的许可下,银针迅速刺入了患者背部的定喘穴、肺俞穴等穴位,并行以特殊的泻法手法。

抢救室内,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患者身上,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期待与巨大的不确定。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突然,监护仪上那令人心悸的尖锐哮鸣音,似乎减弱了一丝。紧接着,患者极度困难的呼吸声,以肉眼可见(耳可闻)的速度变得平缓了一些!胸口那剧烈的起伏幅度也开始减小。

更让人惊喜的是,血氧饱和度监测仪上的数字,开始动了!从百分之八十五,缓缓上升至百分之八十七、百分之八十九……

“有效!真的有效!”一个年轻护士忍不住低呼出声,脸上充满了不可思议。

高强医生紧紧盯着监护仪,又看了看患者逐渐恢复血色的面容,长长舒了一口气,看向赵德柱的眼神彻底变了,那里面充满了震惊、庆幸,还有一丝羞愧。

赵德柱紧绷的肩膀终于松弛下来,这才感觉到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他看着患者转危为安,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对病人得救的欣慰,更有一种打破桎梏、见证新可能的激动。

刘明默默地看着这一切,看着赵德柱在那短短几分钟内所展现出的魄力与远见,他内心深处那堵名为“偏见”的高墙,终于裂开了一道巨大的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