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岐黄下山觅亲缘 > 第372章 定喘奇效,见证颠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72章 定喘奇效,见证颠覆

第372章:定喘奇效,见证颠覆

抢救室内,时间仿佛被拉长。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锁定在病床上的老人,以及那几根微微颤动的银针上。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味、紧张汗味,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属于艾草燃烧后的独特气息——那是针灸医生行针前特意用艾条温煦针具留下的。

高强医生的拳头不自觉地攥紧,指节发白。他行医二十多年,抢救过无数危急重症,早已练就了临危不乱的心态,但此刻,他的心却悬在了半空。同意赵德柱那“离经叛道”的提议,是一场豪赌,赌上的是他作为急诊科骨干的判断,更是患者的生命!

赵德柱站在一旁,看似平静,但微微起伏的胸膛和紧抿的嘴唇暴露了他内心的波澜。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个决定背负的压力。如果无效,甚至因此延误了抢救,他将承受怎样的指责和内心的拷问?但他脑海中林辰那双洞悉一切的眼睛,以及那些关于“气机”、“经络”的阐述,给了他莫名的信心。

刘明护士手里还拿着准备给药的注射器,却忘了动作,只是屏息看着。她看到针灸科的李医生手指轻捻着银针,手法沉稳,眼神专注,仿佛在进行一场精密的仪式,而非在争分夺秒的抢救现场。

“呃……”一声极其轻微,却如同惊雷般在寂静的抢救室里响起的呻吟,从患者喉咙里溢出。

紧接着,那令人揪心的、拉风箱般的剧烈喘息声,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扼住了咽喉,陡然一滞!然后,以一种肉眼可见(或者说“耳可闻”)的速度,开始变得平缓、悠长。

监护仪上,那尖锐刺耳的哮鸣音警报,音量显着降低!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患者原本因为极度缺氧而呈现青紫色的口唇和指甲床,开始以缓慢但坚定的速度,褪去那层骇人的颜色,逐渐恢复淡淡的红润。

“血氧!血氧饱和度在升!”一直紧盯着监护仪的另一个护士失声喊道,声音带着颤抖和难以置信的狂喜。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监护屏幕那个跳动的数字上——89%… 91%… 93%… 数字如同被注入了生命力,顽强地向上攀升!

高强医生一个箭步冲到床边,几乎是粗暴地推开挡在面前的器械,亲自俯身查看患者。他用手电筒检查患者的瞳孔,又用听诊器贴上患者的胸膛。那之前布满双肺、如同哨音般的哮鸣音,此刻已经显着减弱,取而代之的是虽然仍旧粗粝,但已然通畅许多的呼吸音!

“真的……真的有效?!”高强猛地直起身,看向赵德柱,又看向依旧在行针的李医生,眼神里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和一种世界观被冲击的茫然。他行医多年建立起来的急救体系,在这一刻,被几根小小的银针凿开了一道缝隙,透进了他从未想象过的光芒。

患者的儿子,那个之前几乎崩溃的中年男子,此刻也察觉到了父亲的变化,他扑到床边,看着父亲逐渐平稳的呼吸和恢复血色的脸,眼泪再次涌出,但这一次,是劫后余生的狂喜:“爸!爸!你好点了是不是?医生!谢谢!谢谢你们!”

赵德柱紧绷的身体终于彻底松弛下来,一股巨大的疲惫和更深层次的激动席卷了他。他走到床边,对还在行针的李医生点了点头,然后对高强说:“高医生,看来我们可以暂缓气管插管了。后续维持吸氧,继续雾化,激素用量可以酌情调整。”

高强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激荡的心情,重重点头:“好!按赵主任说的办!”他的语气里,已经没有了之前的质疑和烦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未知领域的敬畏,以及对赵德柱果断决策的感激。

刘明看着这一幕,手中的注射器差点滑落。她亲眼见证了奇迹的发生。不是缓慢的药物起效,不是复杂的手术干预,就是那么几根针,刺入几个特定的点,竟然在短短几分钟内,将一个濒临呼吸衰竭的患者从悬崖边拉了回来!这种直观的、迅猛的疗效,比她听十场理论课、看一百份数据报告都要来得震撼。她看向赵德柱的眼神,充满了崇拜,看向那几根银针的眼神,则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欲望。

李医生行针完毕,缓缓起针,对赵德柱和高强说道:“患者肺气壅塞得到缓解,气道痉挛解除,但本源仍虚。建议后续配合中药汤剂,宣肺平喘,扶正固本。”

“没问题!立刻安排!”高强此刻再无任何犹豫,立刻对旁边的护士下达指令。

赵德柱看着病床上呼吸平稳、已然脱离危险的患者,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自己之前对中医的嗤之以鼻,想起林辰耐心细致的讲解,想起自己深夜叩门求教的窘迫,再到今天在急诊室里的破釜沉舟……这一切,仿佛是一场奇妙的轮回。

他走出抢救室,外面等候的急诊科其他医护人员立刻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询问情况。当听到针灸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并且是赵德柱主任力排众议提议的时候,所有人都露出了如同刘明之前一样的震惊表情。

赵德柱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拍了拍高强的肩膀,留下一句:“高医生,辛苦了。看来,我们医院的急诊预案,需要增加一个新的会诊选项了。”

高强看着赵德柱离去的背影,又回头看了看抢救室里已然平稳的患者,喃喃自语:“……是要加了。今天,算是开了眼了。”

刘明默默地整理着用过的器械,脑海中却不断回放着刚才那惊心动魄又神奇的一幕。她决定,下班后就去找楚瑶老师,把那本《针灸学基础》再好好啃一遍。

这一次急诊室的考验,不仅仅挽救了一条生命,更在在场所有西医出身医护人员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名为“信服”的种子。而赵德柱,这位曾经的顽固派领袖,用他最熟悉、最看重的“临床疗效”,亲手为中西医融合之路,铺下了一块最坚实的基石。

疗效,是最好的说服。今夜,辰星医院急诊科,许多人见证了一场不同于教科书的历史。